建築工程中術語分類?名詞解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建築工程中術語分類?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 
  
   名詞  | 
  
   解釋  | 
| 
  
   房屋建築工程  | 
  
   一般稱建築工程,為新建、改建或擴建房屋建築物和附屬構築物所進行的勘察、規劃、設計、施工、安裝和維護等各項技術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實體  | 
| 
  
   地基  | 
  
   為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岩體  | 
| 
  
   複合地基  | 
  
   部分土體被增強或被置換,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強體共同承擔荷載的人工地基  | 
| 
  
   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 
  
   指由載荷試驗測定的地基土壓力變形曲線線性變形段内規定的變形所對應的壓力值,其最大值為比例界限值  | 
| 
  
   地基處理  | 
  
   指為提高地基土的承載力,改善其變形性質或滲透性質而采取的人工方法  | 
| 
  
   基礎  | 
  
   将結構所承受的各種作用傳遞到地基上的結構組成部分  | 
| 
  
   混凝土基礎  | 
  
   将上部結構所承受的各種作用和自重傳遞到地基上的混凝土部分。分擴展基礎、筏形基礎、殼體基礎、箱形基礎和樁基礎等  | 
| 
  
   樁基礎  |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 50007—2011)解釋:由設置于岩土中的樁和連接于樁頂端的承台組成的基礎 《建築樁基技術規範》(JGJ 94—2008)解釋:由設置于岩土中的樁和與樁頂連接的承台共同組成的基礎或由柱與樁直接連接的單樁基礎  | 
| 
  
   獨立基礎  | 
  
   用于單柱下并按材料和受力狀态選定形式的基礎  | 
| 
  
   筏形基礎  | 
  
   支承整個建築物或構築物的大面積整體鋼筋混凝土闆式或梁闆式基礎  | 
| 
  
   沉井基礎  | 
  
   上下敞口帶刃腳的空心井筒狀結構下沉水中到設計标高處,以井筒作為結構外殼而建築成的基礎  | 
| 
  
   沉箱基礎  | 
  
   用氣壓排水,開挖水下土(岩)層,把閉口箱下沉到設計标高所建成的基礎  | 
| 
  
   管柱基礎  | 
  
   大直徑鋼筋混凝土或預應力混凝土圓管,用人工或機械清除管内土、石,下沉至地基中,嵌固于岩層或堅實地層的基礎  | 
| 
  
   聯合基礎  | 
  
   有兩根或兩根以上立柱(筒體)共用的基礎;或兩種不同形式基礎共同工作的基礎  | 
| 
  
   條形基礎  | 
  
   水平長而狹的帶狀基礎  | 
| 
  
   灌注樁後注漿  | 
  
   灌注樁成樁後一定時間,通過預設于樁身内的注漿導管及與之相連的樁端、樁側注漿閥注入水泥漿,使樁端、樁側土體(包括沉渣和泥皮)得到加固,從而提高單樁承載力,減小沉降  | 
| 
  
   複合樁基  | 
  
   由基樁和承台下地基土共同承擔荷載的樁基礎  | 
| 
  
   箱形基礎  | 
  
   由鋼筋混凝土底闆、頂闆、側牆闆和一定數量的内隔牆闆組成整體的形似箱形的基礎  | 
| 
  
   樁  | 
  
   沉入、打入或澆注于地基中的柱狀支承構件,如木樁、鋼樁、混凝土樁等  | 
| 
  
   闆樁  | 
  
   全部或部分打入地基中,橫截面為長方闆形的支承構件,如鋼闆樁、鋼筋混凝土闆樁  | 
| 
  
   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  | 
  
   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标準值除以安全系數後的承載力值  | 
| 
  
   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  | 
  
   單樁在豎向荷載作用下到達破壞狀态前或出現不适于繼續承載的變形時所對應的最大荷載,它取決于土對樁的支承阻力和樁身承載力  | 
| 
  
   梁  | 
  
   一種由支座支承的直線或曲線形構件。它主要承受各種作用産生的彎矩和剪力,有時也承受扭矩  | 
| 
  
   主梁  | 
  
   将樓蓋荷載傳遞到柱、牆上的梁  | 
| 
  
   次梁  | 
  
   将樓面荷載傳遞到主梁上的梁  | 
| 
  
   井字梁  | 
  
   由同一平面内互相正交或斜交的梁所組成的結構構件。又稱交叉梁或格形梁  | 
| 
  
   簡支梁  | 
  
   梁擱置在兩端支座上,其一端為軸向有約束的鉸支座,另一端為能軸向滾動的支座  | 
| 
  
   連梁  | 
  
   結構牆中較大洞口上、下兩邊的牆體。當跨高比較大時,按受彎構件計算  | 
| 
  
   挑梁  | 
  
   嵌固在砌體中的懸挑式鋼筋混凝土梁。一般指房屋中的陽台挑梁、雨篷挑梁或外廊挑梁  | 
| 
  
   牆梁  | 
  
   由鋼筋混凝土托梁和梁上計算高度範圍内的砌體牆組成的組合構件。包括簡支牆梁、連續牆梁和框支牆梁  | 
| 
  
   連續梁  | 
  
   具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支座的梁  | 
| 
  
   疊合梁  | 
  
   截面由同一材料若幹部分重疊而成為整體的梁  | 
| 
  
   等截面梁  | 
  
   沿杆件縱軸方向橫截面尺寸不變的梁。分矩形、T形、I形、倒T形、扁形梁等  | 
| 
  
   變截面梁  | 
  
   沿杆件縱軸方向橫截面尺寸變化的梁  | 
| 
  
   混凝土深梁  | 
  
   《建築結構設計術語和符号标準》(GB/T 50083—1997)解釋:跨高比小,在正截面計算中不采用平截面假定,其縱向受拉鋼筋和水平分布鋼筋在抗剪中起主要作用的混凝土梁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2010)解釋:跨高比小于2的簡支單跨梁或跨高比小于2.5的多跨連續梁  | 
| 
  
   混凝土淺梁  | 
  
   跨高比大,在正截面計算中可采用平截面假定,其箍筋在抗剪中起主要作用的混凝土梁。一般稱混凝土梁  | 
| 
  
   兩端固定梁  | 
  
   梁的兩端均為不産生軸向、垂直位移和轉動的固定支座  | 
| 
  
   圈梁  | 
  
   在房屋的檐口、窗頂标高、樓層、吊車梁标高或基礎頂面處,沿砌體牆水平方向設置封閉狀的按構造配筋的梁式構件。分鋼筋混凝土圈梁和鋼筋磚圈梁  | 
| 
  
   過梁  | 
  
   設置在門窗或孔洞頂部,用以傳遞其上部荷載的梁  | 
| 
  
   闆  | 
  
   一種由支座支承的平面尺寸大,而厚度相對較小的平面構件。它主要承受各種作用産生的彎矩和剪力  | 
| 
  
   建築結構  | 
  
   組成工業與民用房屋建築包括基礎在内的承重骨架體系。為房屋建築結構的簡稱。對組成建築結構的構件、部件,當其含義不緻混淆時,亦可統稱為結構  | 
| 
  
   建築結構安全等級  | 
  
   根據房屋建築結構的重要性和破壞可能産生後果的嚴重程度所劃分供設計用的等級  | 
| 
  
   混凝土結構  | 
  
   以混凝土為主制成的結構,包括素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等  | 
| 
  
   剪力牆結構  | 
  
   由剪力牆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  | 
| 
  
   框架  | 
  
   由梁和柱連接而構成的一種平面或空間,單層或多層的結構  | 
| 
  
   框架-核心筒結構  | 
  
   由核心筒與外圍的稀柱框架組成的高層建築結構  | 
| 
  
   框架-剪力牆結構  | 
  
   由剪力牆和框架共同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  | 
| 
  
   框架結構  | 
  
   《建築結構設計術語和符号标準》(GB/T 50083—1997)解釋:由梁和柱以剛接或鉸接相連接成承重體系的房屋建築結構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解釋:由梁和柱為主要構件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  | 
| 
  
   框架-筒體結構  | 
  
   由中央薄壁筒與外圍的一般框架組成的高層建築結構  | 
| 
  
   鋼筋混凝土結構  | 
  
   由配置受力的普通鋼筋、鋼筋網或鋼筋骨架的混凝土制成的結構  | 
| 
  
   混凝土大闆結構  | 
  
   由一個房間為單元大型的預制鋼筋混凝土或預應力混凝土樓闆和牆闆裝配而成的結構  | 
| 
  
   升闆結構  | 
  
   由安裝在預制柱上的升闆機,将在地坪上已疊層澆築成的屋面闆和樓闆依次提升到位,并以鋼銷支托,并在節點澆築混凝土而成的闆柱結構  | 
| 
  
   闆系結構  | 
  
   以連續體平面闆件作為基本計算單元的結構體系的總稱。如平闆、折闆等  | 
| 
  
   闆柱-剪力牆結構  | 
  
   由無梁樓闆與柱組成的闆柱框架和剪力牆共同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  | 
| 
  
   杆系結構  | 
  
   以直線形或曲線形杆件作為基本計算單元的結構體系的總稱。如連續梁、桁架、框架、網架、拱、曲梁等  | 
| 
  
   鋼纖維混凝土結構  | 
  
   由摻入鋼纖維的混凝土制成的結構。分無筋鋼纖維、加筋鋼纖維和預應力鋼纖維混凝土結構  | 
| 
  
   大模闆混凝土結構  | 
  
   由一個房間為單元大型的模闆,在現場澆築鋼筋混凝土承重牆體,并與預制樓闆及預制混凝土牆闆或砌體等圍護構件所組成的結構。分内澆外挂和内澆外砌等類型  | 
| 
  
   闆柱結構  | 
  
   由水平構件為闆和豎向構件為柱所組成的房屋建築結構。如升闆結構、無梁樓蓋結構、整體預應力闆柱結構等  | 
| 
  
   混合結構  | 
  
   由鋼框架或型鋼混凝土框架與鋼筋混凝土筒體(或剪力牆)所組成的共同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高層建築結構  | 
| 
  
   裝配式(預制)混凝土結構  | 
  
   由預制混凝土構件或部件通過焊接、螺栓連接等方式裝配而成的混凝土結構  | 
| 
  
   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  | 
  
   由預制混凝土構件或部件通過鋼筋、連接件或施加預應力加以連接并現場澆築混凝土而形成整體的結構  | 
| 
  
   轉換層  | 
  
   轉換結構構件所在的樓層  | 
| 
  
   轉換結構構件  | 
  
   完成上部樓層到下部樓層的結構形式轉變或上部樓層到下部樓層結構布置改變而設置的結構構件,包括轉換梁、轉換桁架、轉換闆等  | 
| 
  
   變形  | 
  
   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中各點間的相對位移  | 
| 
  
   層高  | 
  
   兩相鄰層樓面之間的豎向距離  | 
| 
  
   長度  | 
  
   結構或構件長軸方向的尺寸  | 
| 
  
   沉降縫  | 
  
   為減輕地基不均勻變形對建築物的影響而在建築物中預先設置的間隙  | 
| 
  
   承重牆  | 
  
   直接承受外加作用和自重的牆體  | 
| 
  
   尺寸偏差  | 
  
   結構構件實際的幾何尺寸與設計的幾何尺寸之間的誤差  | 
| 
  
   大偏心受壓構件  | 
  
   計算的偏心距不小于界限偏心距的混凝土受壓構件  | 
| 
  
   帶壁柱牆  | 
  
   沿牆長度方向隔一定距離将牆體局部加厚形成牆面帶肋的加勁牆體  | 
| 
  
   單框筒結構  | 
  
   由外圍密柱框筒與内部一般框架組成的高層建築結構  | 
| 
  
   鋼筋  | 
  
   混凝土結構用的棒狀或盤條狀鋼材  | 
| 
  
   鋼材  | 
  
   結構用的型鋼、鋼闆、鋼管、帶鋼或薄壁型鋼,以及鋼筋、鋼絲和鋼絞線等的總稱  | 
| 
  
   鋼材牌号  | 
  
   鋼材根據化學成分、冶煉方式等規定加以分類的代号  | 
| 
  
   鋼材強度标準值  | 
  
   結構構件設計中,表示鋼材強度的基本代表值,按國家标準規定的鋼材屈服強度(屈服點)确定。分抗拉、抗壓、抗彎和抗剪強度标準值  | 
| 
  
   鋼材強度等級  | 
  
   按冶金部門規定的鋼材牌号,簡稱牌号,加以劃分的強度級别  | 
| 
  
   鋼絞線  | 
  
   由若幹根光圓鋼絲絞撚并經消除内應力後而成的盤卷狀鋼絲束  | 
| 
  
   光圓鋼絲  | 
  
   優質碳素鋼盤條經等溫鉛浴淬火處理後,再冷拉加工而成的鋼絲  | 
| 
  
   鋼材(鋼筋)抗拉(極限)強度  | 
  
   鋼材在标準拉伸試驗中所能承受的最大拉應力  | 
| 
  
   鋼材(鋼筋)屈服強度(屈服點)  | 
  
   按鋼材标準拉伸試驗方法,試件在試驗過程中,當力不增加而試件仍繼續伸長時的應力或屈服台階所對應的應力。對無明顯屈服台階的鋼材,由規定的殘餘應變所對應的應力确定  | 
| 
  
   架立鋼筋  | 
  
   為構成鋼筋骨架綁紮用附加設置的縱向鋼筋  | 
| 
  
   鋼筋搭接長度  | 
  
   兩根鋼筋通過搭接接頭傳力所需的長度  | 
| 
  
   鋼筋間距  | 
  
   鋼筋縱軸線之間的距離  | 
| 
  
   綁紮骨架  | 
  
   将縱向鋼筋與橫向鋼筋通過綁紮而構成的平面或空間的鋼筋骨架  | 
| 
  
   鋼筋接頭  | 
  
   兩根鋼筋之間直接傳力的連接部分。分搭接接頭、焊接接頭、機械連接接頭等  | 
| 
  
   鋼筋錨固長度  | 
  
   受力鋼筋通過混凝土與鋼筋的粘結将所受的力傳遞給混凝土所需的長度  | 
| 
  
   鋼筋強度标準值  | 
  
   結構構件設計中,表示鋼筋強度的基本代表值。按國家标準規定的屈服強度(屈服點)或極限抗拉強度确定  | 
| 
  
   鋼筋性能檢驗  | 
  
   按規定的抽樣方式和标準試驗方法,對鋼筋的屈服強度、極限抗拉強度、延伸率、冷彎性和可焊性等性能所進行的檢驗  | 
| 
  
   鋼絲  | 
  
   混凝土結構用的盤條細線狀鋼材  | 
| 
  
   吊環  | 
  
   在預制混凝土結構構件或部件中,為起吊和安裝用所設置錨固于混凝土内且将吊口外露的環狀鋼筋  | 
| 
  
   吊筋  | 
  
   将作用于混凝土梁式構件底部的集中力傳遞至頂部的鋼筋  | 
| 
  
   疊合式混凝土受彎構件  | 
  
   在預制混凝土構件上澆築上部混凝土而形成整體的受彎構件。分疊合式混凝土闆和疊合式混凝土梁等  | 
| 
  
   多邊形屋架  | 
  
   由多折線上弦杆、水平下弦杆和腹杆組成外形為多邊形的屋架  | 
| 
  
   方格網配筋磚砌體構件  | 
  
   在磚砌體的水平灰縫中配置方格鋼筋網片的磚砌體承重構件  | 
| 
  
   防震縫  | 
  
   為減輕或防止相鄰結構單元由地震作用引起的碰撞而預先設置的間隙  | 
| 
  
   非承重牆  | 
  
   一般情況下僅承受自重的牆  | 
| 
  
   構造配筋  | 
  
   在混凝土結構構件中不經計算而按規定要求設置的縱向鋼筋或箍筋等  | 
| 
  
   箍筋  | 
  
   沿混凝土結構構件縱軸方向按一定間距配置并箍住縱向鋼筋的橫向鋼筋。分單肢箍筋、開口矩形箍筋、封閉矩形箍筋、菱形箍筋、多邊形箍筋、井字形箍筋和圓形箍筋等  | 
| 
  
   複合箍筋  | 
  
   沿混凝土結構構件縱軸方向同一截面内按一定間距配置兩種或兩種以上形式共同組成的箍筋  | 
| 
  
   螺旋箍筋  | 
  
   沿混凝土結構構件縱軸方向按一定間距配置呈螺旋狀的箍筋  | 
| 
  
   箍筋間距  | 
  
   沿構件縱軸線方向箍筋軸線之間的距離  | 
| 
  
   箍筋肢距  | 
  
   同一截面内箍筋的相鄰兩肢軸線之間的距離  | 
| 
  
   構件平整度  | 
  
   構件的混凝土表面凹凸的程度。一般采用規定長度的直尺和楔形塞尺檢查  | 
| 
  
   構件平直度  | 
  
   木構件各方向實際軸線符合規定平直要求的程度。為對木構件進行外觀檢查的要求  | 
| 
  
   構件外觀檢查  | 
  
   按規定檢驗方法,對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蜂窩、麻面、孔洞、露筋、裂縫等表面缺陷進行的檢查  | 
| 
  
   構件性能檢驗  | 
  
   按規定的抽樣方式和标準試驗方法,對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承載能力、剛度、抗裂度或裂縫寬度等力學性能所進行的檢驗  | 
| 
  
   混凝土  | 
  
   由膠凝材料(水泥或其他膠結料)、粗細骨料和水等拌合而成的先可塑後硬化的結構材料。需要時可另加摻合料或外加劑  | 
| 
  
   骨料  | 
  
   在混凝土中起骨架或填充作用的粒狀松散材料。分粗骨料和細骨料。粗骨料包括卵石、碎石、廢渣等,細骨料包括中細砂、粉煤灰等  | 
| 
  
   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 
  
   鋼筋邊緣與構件混凝土表面之間的最短距離  | 
| 
  
   混凝土稠度  | 
  
   新拌混凝土的流動能力。用坍落度或維勃(Vebe試驗)稠度表示  | 
| 
  
   裂縫  | 
  
   樹木在生長期間或伐倒後,由于受外力、溫度或濕度變化的影響,使木材纖維之間發生分離的缺陷。分輻裂(radial check)、環裂(shake)等  | 
| 
  
   露筋  | 
  
   構件内的鋼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的缺陷  | 
| 
  
   蜂窩  | 
  
   構件的混凝土表面缺漿而形成石子外露酥松等缺陷  | 
| 
  
   麻面  | 
  
   構件的混凝土表面缺漿而呈現麻點、凹坑和氣泡等缺陷  | 
| 
  
   孔洞  | 
  
   構件中深度超過鋼筋保護層厚度的孔穴  | 
| 
  
   龜裂  | 
  
   構件的混凝土表面呈現的網狀裂縫  | 
| 
  
   混合砂漿  | 
  
   由一定比例的水泥、石灰和砂加水配制而成的砌築材料  | 
| 
  
   混凝土單向闆  | 
  
   在一個方向配置主要受力鋼筋或預應力筋的鋼筋混凝土闆或預應力混凝土闆。可分為實心平闆、空心闆、肋形闆等  | 
| 
  
   混凝土構造柱  | 
  
   在多層砌體房屋牆體的規定部位,按構造配筋,并按先砌牆後澆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順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稱為混凝土構造柱,簡稱構造柱  | 
| 
  
   混凝土抗拉強度标準值  | 
  
   根據混凝土受拉标準試件或經換算的混凝土劈裂受拉試件的抗拉強度,按規定的概率分布分位數确定。其值可用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标準值表示,并考慮結構與标準試件混凝土強度差異的影響  | 
| 
  
   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标準值  | 
  
   結構構件設計中表示混凝土強度指标的基本代表值。根據混凝土立方體标準試件,通過标準養護,在規定齡期下并用标準試驗方法所得的抗壓強度,由數理統計的概率分布按規定的分位數确定  | 
| 
  
   混凝土配合比  | 
  
   根據混凝土強度等級及其他性能要求而确定的混凝土各組成材料之間的比例,可用重量比或體積比表示  | 
| 
  
   混凝土砌塊灌孔混凝土  | 
  
   由水泥、骨料、水以及根據需要摻入的摻合料和外加劑等組分,按一定比例,采用機械拌合後,用于澆築混凝土砌塊砌體芯柱或其他需要填實部位孔洞的混凝土。簡稱砌塊灌孔混凝土  | 
| 
  
   混凝土砌塊砌築砂漿  | 
  
   由水泥、砂、水以及根據需要摻入的摻合料和外加劑等組分,按一定比例,采用機械拌合制成,專門用于砌築混凝土砌塊的砌築砂漿。簡稱砌塊專用砂漿  | 
| 
  
   混凝土強度等級  | 
  
   根據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标準值劃分的強度級别  | 
| 
  
   混凝土牆  | 
  
   承受軸向力和側向力的平面或曲面形的豎向混凝土構件  | 
| 
  
   混凝土收縮  | 
  
   在混凝土凝固和硬化的物理化學過程中,構件尺寸随時間推移而縮小的現象  | 
| 
  
   混凝土雙向闆  | 
  
   在兩個方向均配置主要受力鋼筋或預應力筋的鋼筋混凝土闆或預應力混凝土闆  | 
| 
  
   混凝土碳化  | 
  
   混凝土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滲入而導緻堿度降低的現象。當碳化深度超過混凝土保護層引起鋼筋鏽蝕而影響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  | 
|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  | 
  
   由普通混凝土或輕骨料混凝土制成,主規格尺寸為390mm×190mm×190mm、空心率在25%~50%的空心砌塊。簡稱混凝土砌塊或砌塊  | 
| 
  
   混凝土柱  | 
  
   承受軸向力為主的直線形豎向混凝土構件  | 
| 
  
   混凝土柱帽  | 
  
   為支承樓蓋而在混凝土柱的頂部擴大截面尺寸的部位  | 
| 
  
   剪力  | 
  
   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  | 
| 
  
   剪應力  | 
  
   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截面單位面積上的切向力  | 
| 
  
   截水溝(天溝)  | 
  
   當路基挖方邊坡上方的山坡彙水面積較大時,設置攔截山坡地表水以保證挖方邊坡不受水流沖刷的截水設施  | 
| 
  
   淨跨度  | 
  
   結構構件兩相鄰支承之間的最小距離  | 
| 
  
   抗凍融性  | 
  
   混凝土在凍融循環下保持強度和外觀完整性的能力。按标準試驗方法确定,一般用抗凍融的指标表示  | 
| 
  
   抗風柱  | 
  
   為承受風荷載而在房屋山牆處設置的柱  | 
| 
  
   抗剪強度  | 
  
   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剪應力  | 
| 
  
   抗拉強度  | 
  
   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拉應力  | 
| 
  
   抗裂度  | 
  
   混凝土結構構件抵抗開裂的能力。分正截面抗裂能力和斜截面抗裂能力  | 
| 
  
   抗滲性  | 
  
   混凝土抵抗水滲透的能力。按标準試驗方法,在規定的壓力和時間下以抗滲指标表示  | 
| 
  
   抗彎強度  | 
  
   在受彎狀态下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拉應力或壓應力  | 
| 
  
   抗壓強度  | 
  
   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壓應力  | 
| 
  
   空鬥牆  | 
  
   由頂、順相間立砌的鬥磚和平砌的眠磚砌築成封閉空鬥狀的牆體。分無眠空鬥牆和有眠空鬥牆  | 
| 
  
   空心磚  | 
  
   孔洞率不小于規定值的磚。分豎孔承重空心磚、水平孔非承重空心磚  | 
| 
  
   孔隙比  | 
  
   土的孔隙所占體積與其固體顆粒所占體積的比值,用小數表示  | 
| 
  
   孔隙率  | 
  
   土中孔隙所占體積與土的總體積的比值,用百分數表示  | 
| 
  
   跨度  | 
  
   結構或構件兩相鄰支承間的距離  | 
| 
  
   塊體  | 
  
   各種磚、石材和砌塊的總稱。又稱塊材  | 
| 
  
   塊體孔洞率  | 
  
   塊體孔洞的體積與按外輪廓尺寸計算的總體積的比值,以百分數表示。又稱空心率  | 
| 
  
   塊體強度等級  | 
  
   根據各類砌體的塊體标準試件用标準試驗方法測得的抗壓強度平均值,或抗壓強度和抗折強度的平均值與最小值綜合評定所劃分的強度級别  | 
| 
  
   塊體性能檢驗  | 
  
   按規定的抽樣方法和标準試驗方法,對磚、砌塊或石材的抗壓強度等物理力學性能所進行的檢驗  | 
| 
  
   拉結鋼筋  | 
  
   混凝土結構構件中拉住截面兩對邊縱向鋼筋的單肢橫向鋼筋。又稱拉筋或單肢箍筋  | 
| 
  
   冷拔鋼絲  | 
  
   熱軋盤條鋼筋在常溫下經冷拔減小直徑而成的鋼絲  | 
| 
  
   冷拉鋼筋  | 
  
   熱軋光圓鋼筋或熱軋帶肋鋼筋在常溫下經拉伸強化而提高其屈服強度的鋼筋  | 
| 
  
   冷軋帶肋鋼筋  | 
  
   熱軋圓盤條經冷軋或冷拔工藝減小直徑,并在其圓周表面軋成月牙形橫肋的鋼筋  | 
| 
  
   熱處理鋼筋  | 
  
   熱軋帶肋鋼筋經淬火、回火的調質熱處理而成的鋼筋  | 
| 
  
   熱軋帶肋鋼筋  | 
  
   經熱軋成型并自然冷卻而其圓周表面通常帶有兩條縱肋和沿長度方向有均勻分布橫肋的鋼筋  | 
| 
  
   熱軋光圓鋼筋  | 
  
   經熱軋成型并自然冷卻的表面平整、截面為圓形的鋼筋  | 
| 
  
   熱軋型鋼  | 
  
   用軋機熱軋制成各種形狀的鋼材。分圓鋼、方鋼、扁鋼、角鋼、工字鋼、H形鋼、槽鋼等  | 
| 
  
   連肢牆  | 
  
   牆肢剛度大于連梁剛度的開洞結構牆。分雙肢牆或多肢牆,僅有兩個牆肢時稱耦聯牆。一般均按偏心受力構件計算  | 
| 
  
   樓闆  | 
  
   直接承受樓面荷載的闆  | 
| 
  
   樓面、屋面活荷載  | 
  
   樓面或屋面上計算用的直接作用,通常以等效的面分布力表示  | 
| 
  
   樓梯  | 
  
   由包括踏步闆、欄杆的梯段和平台組成的溝通上下不同樓面的斜向部件。分闆式樓梯、梁式樓梯、懸挑樓梯和螺旋樓梯等  | 
| 
  
   密實度  | 
  
   在一定體積的混凝土中由固體物質的填充程度。為固體物質的絕對體積和外形體積的比值  | 
| 
  
   民用建築  | 
  
   指非生産性的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如住宅、辦公樓、幼兒園、學校、食堂、影劇院、商店、體育館、旅館、醫院、展覽館等  | 
| 
  
   凝結時間  | 
  
   按标準試驗方法,采用貫入阻力儀所測得的自水泥與水接觸時起至貫入阻力達到凝結規定值時所經曆的時間。根據凝結規定值的不同,分初凝時間(presetting time)和終凝時間(final setting time)  | 
| 
  
   排水溝  | 
  
   将邊溝、截水溝、取土坑或路基附近的積水,疏導至蓄水池或低窪地、天然河溝或橋涵處的設施  | 
| 
  
   配筋率  | 
  
   構件中配置的鋼筋截面面積與規定的混凝土截面面積的比值。又稱面積配筋率  | 
| 
  
   配筋砌塊砌體剪力牆結構  | 
  
   由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配筋砌塊砌體剪力牆和混凝土樓、屋蓋所組成的房屋建築結構  | 
| 
  
   配筋砌體構件  | 
  
   由配置受力的鋼筋或鋼筋網的磚砌體、石砌體或砌塊砌體制作的承重構件  | 
| 
  
   配筋砌體結構  | 
  
   由配置鋼筋的砌體作為建築物主要受力構件的結構。是網狀配筋砌體柱、水平配筋砌體牆、磚砌體和鋼筋混凝土面層或鋼筋砂漿面層組合砌體柱(牆)、磚砌體和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組合牆和配筋砌塊砌體剪力牆結構的統稱  | 
| 
  
   砌塊  | 
  
   由混凝土、粉煤灰等制作的實心或空心塊體。按尺寸分為小型砌塊、中型砌塊和大型砌塊  | 
| 
  
   砌塊砌體  | 
  
   用砌塊和砂漿砌築的砌體。按砌塊尺寸分為小型砌塊砌體、中型砌塊砌體和大型砌塊砌體  | 
| 
  
   砌塊砌體結構  | 
  
   由砌塊砌體制成的結構,分混凝土中、小型空心砌塊砌體結構和粉煤灰中型實心砌塊砌體結構  | 
| 
  
   砌體  | 
  
   由磚、石塊或砌塊等塊體與砂漿或其他膠結料砌築而成的結構材料  | 
| 
  
   砌體結構  | 
  
   由砌塊和砂漿砌築而成的牆、柱作為建築物主要受力構件的結構。是磚砌體、砌塊砌體和石砌體結構的統稱  | 
| 
  
   砌體拉結鋼筋  | 
  
   為了增強砌體結構的整體性,在砌體縱橫牆交接處和沿牆高每間隔一定距離的水平灰縫内設置的鋼筋或鋼筋網片  | 
| 
  
   牆  | 
  
   一種豎向平面或曲面構件。它主要承受各種作用産生的中面内的力,有時也承受中面外的彎矩和剪力  | 
| 
  
   牆闆結構  | 
  
   由豎向構件為牆體和水平構件為樓闆和屋面闆所組成的房屋建築結構  | 
| 
  
   牆面垂直度  | 
  
   在層高和全高範圍内砌體牆表面偏離豎直方向的程度。一般采用線錘或經緯儀進行檢查  | 
| 
  
   牆面平整度  | 
  
   砌體構件表面凹凸的程度。一般采用規定長度的直尺和楔形塞尺檢查  | 
| 
  
   牆肢  | 
  
   結構牆中較大洞口左、右兩側的牆體。一般按偏心受力構件計算  | 
| 
  
   輕骨料混凝土  | 
  
   以天然多孔輕骨料或人造陶粒作粗骨料,天然砂或輕砂作細骨料,用矽酸鹽水泥、水和外加劑(或不摻外加劑)按配合比要求配制而成的混凝土  | 
| 
  
   砂漿  | 
  
   由一定比例的膠凝材料(水泥、石灰等)、細骨料(砂)和水配制而成的砌築材料  | 
| 
  
   砂漿飽滿度  | 
  
   砌體砌築後,砌塊底面實際粘結砂漿的面積與塊體底面積的比值。以百分數表示  | 
| 
  
   砂漿稠度  | 
  
   在自重或施加外力下,新拌制砂漿的流動性能。以标準的圓錐體自由落入砂漿中的沉入深度表示  | 
| 
  
   砂漿分層度  | 
  
   新拌制砂漿的稠度與同批砂漿靜态存放達規定時間後所測得下層砂漿稠度的差值  | 
| 
  
   砂漿配合比  | 
  
   根據砂漿強度等級及其他性能要求而确定砂漿的各組成材料之間的比例。以重量比或體積比表示  | 
| 
  
   砂漿強度等級  | 
  
   根據砌築砂漿标準試件用标準試驗方法測得的抗壓強度平均值所劃分的強度級别  | 
| 
  
   燒結多孔磚  | 
  
   以黏土、頁岩、煤矸石或粉煤灰為主要原料,經焙燒而成、孔洞率不小于25%,孔的尺寸小而數量多,主要用于承重部位的磚。簡稱多孔磚。目前多孔磚分為P型磚和M型磚  | 
| 
  
   燒結普通磚  | 
  
   由黏土、煤矸石、頁岩或粉煤灰為主要原料,經過焙燒而成的實心或孔洞率不大于規定值且外形尺寸符合規定的磚。分燒結黏土磚、燒結煤矸石磚、燒結頁岩磚、燒結粉煤灰磚等。又稱标準磚  | 
| 
  
   伸縮縫  | 
  
   将建築物分割成兩個或若幹個獨立單元,彼此能自由伸縮的豎向縫。通常有雙牆伸縮縫、雙柱伸縮縫等  | 
| 
  
   施工縫  | 
  
   當混凝土施工時,由于技術上或施工組織上的原因,不能一次連續灌注時,而在結構的規定位置留置的搭接面或後澆帶  | 
| 
  
   施工荷載  | 
  
   施工階段施加在結構或構件上的臨時荷載  | 
| 
  
   施工質量控制等級  | 
  
   根據施工現場的質保體系、砂漿和混凝土的強度、砌築工人技術等級綜合水平劃分的砌體施工質量控制級别  | 
| 
  
   雙肢柱  | 
  
   具有兩個肢杆并以腹杆相連的混凝土柱。分平腹杆、斜腹杆雙肢柱  | 
| 
  
   水灰比  | 
  
   混凝土拌合物中所用的水與水泥重量的比值  | 
| 
  
   水泥  | 
  
   磨細的具有水硬性的膠凝材料  | 
| 
  
   水泥含量  | 
  
   單位體積混凝土或砂漿中所含的水泥量,一般以重量表示  | 
| 
  
   水泥砂漿  | 
  
   由一定比例的水泥和砂加水配制而成的砌築材料  | 
| 
  
   水平灰縫厚度  | 
  
   砌體中的上下層塊體間所鋪砌砂漿的厚度。以規定的塊體累計高度與皮數杆刻畫的标準高度進行對比檢查  | 
| 
  
   四邊支承闆  | 
  
   四邊有支座反力的闆。一般需考慮兩個方向的受力和變形。又稱雙向闆  | 
| 
  
   塑性變形  | 
  
   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的不可恢複變形  | 
| 
  
   坍落度  | 
  
   按标準試驗方法測得的新拌混凝土向下坍落的高度  | 
| 
  
   體積配筋率  | 
  
   構件中配置的鋼筋體積與混凝土體積的比值  | 
| 
  
   彎鈎  | 
  
   為保證鋼筋的錨固,在鋼筋端部按規定半徑和角度彎成的鈎狀端頭  | 
| 
  
   彎矩  | 
  
   作用引起的結構或構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矩  | 
| 
  
   彎起鋼筋  | 
  
   混凝土結構構件的下部(或上部)縱向受拉鋼筋,按規定的部位和角度彎至構件上部(或下部)後,并滿足錨固要求的鋼筋  | 
| 
  
   屋面闆  | 
  
   直接承受屋面荷載的闆  | 
| 
  
   屋面梁  | 
  
   将屋蓋荷載傳遞到牆、柱、托架或托梁上的梁  | 
| 
  
   無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 
  
   配置帶有塗料層和外包層的預應力筋而與混凝土相互不粘結的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 
| 
  
   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 
  
   在台座上張拉預應力鋼筋後澆築混凝土,并通過粘結力傳遞而建立預加應力的混凝土結構  | 
| 
  
   纖維混凝土  | 
  
   摻有短纖維,鋼纖維、耐堿玻璃纖維或聚丙纖維等短纖維的混凝土  | 
| 
  
   現澆闆柱結構  | 
  
   由現場澆築的鋼筋混凝土樓闆和預應力混凝土樓闆和柱所組成的結構。可設置或不設置柱帽  | 
| 
  
   現澆混凝土結構  | 
  
   在現場支模并整體澆築而成的混凝土結構  | 
| 
  
   相對密實度  | 
  
   砂土最疏松狀态的孔隙比和天然孔隙比之差與砂土最疏松狀态的孔隙比和最緊密狀态的孔隙比之差的比值  | 
| 
  
   有粘結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 
  
   預應力筋與混凝土相互粘結的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為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和在管道内灌漿實現粘結的後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總稱  | 
| 
  
   預應力  | 
  
   在結構或構件承受其他作用前,預先施加的作用所産生的應力  | 
| 
  
   預應力鋼筋  | 
  
   用于混凝土結構構件中施加預應力的鋼筋、鋼絲和鋼絞線等的總稱  | 
|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 
  
   由配置預應力筋再通過張拉或其他方法建立預加應力的混凝土制成的結構  | 
| 
  
   預制混凝土構件  | 
  
   在工廠或現場先制成的混凝土構件  | 
| 
  
   約束變形  | 
  
   由溫度變化、材料脹縮等作用引起的受約束結構或構件中潛在的變形  | 
| 
  
   折闆結構  | 
  
   由多塊條形或其他外形的平闆組合而成,能作承重、圍護用的薄壁空間結構  | 
| 
  
   蒸壓粉煤灰磚  | 
  
   以粉煤灰、石灰為主要原料,摻加适當石膏和集料,經坯料制備、壓制成型、高壓蒸汽養護而成的實心磚。簡稱粉煤灰磚  | 
| 
  
   蒸壓灰砂磚  | 
  
   以石灰和砂為主要原料,經坯料制備、壓制成型、蒸壓養護而成的實心磚。簡稱灰砂磚  | 
| 
  
   柱  | 
  
   一種豎向直線構件。它主要承受各種作用産生的軸向壓力,有時也承受彎矩、剪力或扭矩  | 
| 
  
   磚過梁  | 
  
   由磚砌體傳遞門窗或開孔頂部以上荷載的梁式構件。分鋼筋磚過梁、磚砌平拱和磚砌弧形拱  | 
| 
  
   磚混結構  | 
  
   由磚、石、砌塊砌體制成豎向承重構件,并與鋼筋混凝土或預應力混凝土樓蓋、屋蓋組成的房屋建築結構  | 
| 
  
   磚砌體  | 
  
   用磚和砂漿砌築的砌體  | 
| 
  
   磚砌體結構  | 
  
   由磚砌體制成的結構。分燒結普通磚,非燒結矽酸鹽磚和承重黏土空心磚砌體結構  | 
| 
  
   磚砌體牆  | 
  
   由磚砌體制成的牆體。簡稱磚牆  | 
| 
  
   磚砌體柱  | 
  
   由磚砌體制成的獨立豎向承重構件。簡稱磚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