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微信的上一版更新裡,微信悄咪咪地向用戶開放了一項新功能:朋友圈标簽。
和微博标簽的使用方法差不多,隻需要在發朋友圈時輸入「# 文字」,就可以在文本裡插入一個超鍊接,用戶連接超鍊接會跳轉到标簽詳情頁。
跳轉後頁面内容的排序分别是視頻号動态、朋友圈和搜一搜。也就是說會優先視頻的内容,其次是你的朋友圈是否同樣有人再聊,最後才到公衆号、新聞等内容。
這個排序有些耐人尋味,把用戶接受度較高的公衆号文章,放到了優先級較低的位置,反而把視頻号提了上來,類似微博等平台的标簽内容展示上,視頻多和文字平級或更低,微信這個舉動,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出,是想給視頻号引流。
02
從視頻号誕生以來,每一次微信改版都會悄悄提高一些視頻号的權重,但目前視頻号依然還是一個較雞肋的存在。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如果不刻意點擊關閉,視頻号會在較顯眼的位置,時不時冒出小紅點,這些小紅點帶來的是習慣或強迫性點擊,用戶會順手刷幾個短視頻,但在視頻号裡kill時間的需求很弱。
視頻号的創作者大緻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的作者,他們有些會在各自的平台上發完視頻以後,往視頻号同步一份,主戰場還是在快手抖音,對視頻号的運營不是很上心。
另一類是公衆号号主,他們覺得未來某天視頻号會是一個與公衆号鍊接的渠道,因此在有意養号,但比較遺憾的是,他們還不具備短視頻創作的能力,甚至其中很多人并不适合出鏡。
可以看出,不論是對于用戶還是對于作者,現階段的視頻号都處于一個比較尴尬的位置,微信想通過标簽功能給視頻号導流,來倒逼内容端升級。視頻号擁有更多更精準的流量入口,對内容生産者來說是一件好事情,可能吸引到更優質的作者入駐。
03
朋友圈是微信的戰略級産品,從之前上線又迅速下線的朋友圈表情包可以看出,微信對朋友圈的态度謹慎又敏感,如果沒有足夠的好處,必然不會輕易做改變,标簽功能顯然不隻單單服務于視頻号。
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了鍊接,微信是一款超12億月活的超級APP,不缺流量,公衆号狂奔了那麼多年,創作紅利沒有了,但沉澱了大量優質内容。微信有流量,有内容,缺的是把消費者和内容關聯起來的方式,缺的是分發。
标簽功能沿用了微信迷信的社交分發,通過用戶産生鍊接,朋友圈是一個私域流量池,微信希望把這部分流量利用起來,讓它能夠和公域流量産生聯動。
早在今年7月份,微信就在公衆号文章頁面内置了話題标簽功能,希望通過标簽促進公衆号文章閱讀量的整體提升。朋友圈标簽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為微信生态内的内容增加曝光機會。
04
微信可能也希望借标簽功能,為日益沉寂的朋友圈注入一絲新活力。出于微信複雜的人際關系,人們在發朋友圈時人設包袱越來越重,不想發,懶得看,朋友圈對于用戶的吸引力是呈下滑趨勢的,
為了改變這點,微信加入标簽,将朋友圈輻射的面變廣,使朋友圈從原來的熟人社交中跳脫出來,變成一個公共的社交圈,提升朋友圈的泛社交屬性,從而更好地聚合和利用朋友圈這一流量池。
類似于微博快手等内容平台,借助話題标簽功能,将整個平台内主題相似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以此吸引流量的注入。原先大家發的朋友圈、視頻号、公衆号,都是處于較零散的狀态,微信做一個水池,将他們分門别類,用戶可以一次性在微信裡看到更多感興趣的内容,微信也可以進一步挖掘微信朋友圈的價值。
05
當然,以上都是在理想狀态下的想象,實際執行起來,依舊困難重重。
最主要是生産端的問題,标簽功能可以給微信的内容生态引流,可以盤活朋友圈,道理大家都懂,但落到用戶層面,用戶的問題是,我為啥要生産帶标簽的内容?為了微信的内容生态嗎?還是為了那抹憂郁的藍?
朋友圈的屬性終究還是封閉,我發的動态帶不帶标簽,能看到的人都是那麼多,和我在微博上發話題讨論,可以收到更多回複是不一樣的。我的朋友們根據我的标簽,浏覽到了什麼内容。沒有辦法直接反饋給我,這會讓我沒什麼動力繼續這樣做。
甚至我作為内容生産者,我沒有辦法預知标簽帶出來的内容是什麼,推薦的内容不受控制,也因此,用戶不能将此作為引流方案(比起發布标簽,直接轉發原鍊接倒更精準一些)。沒有激勵,标簽功能就像在為微信打工,社畜搬磚已經很累了,為什麼要打工呢?
06
标簽功能可以給微信生态帶來好處,這毋庸置疑,但比較糟糕的是,這個功能需要依靠用戶去推動,光給你帶來好處沒有用,得用戶願意陪你玩起來才行。
目前看來,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這個功能的價值還非常有限,如果未來微信沒有更多引導動作,多半會淪為雞肋般的存在,新鮮感過去以後,消失在茫茫人海。
甚至比起「拍一拍」,它還缺了一些趣味性。
----------------------------------------------------------------------------------------
專注行業觀察,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獲取更多沖浪靈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