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季度性上新到幾乎每天一上新,球鞋市場的白熱化程度已經來到令人咂舌的地步。
現在一雙 Sneaker 想從市場中脫穎而出,聯名噱頭、設計師光環或者炒賣價值總得要占一樣,滿足受衆所需的群體認同感,不然就隻能佛系坐等有緣人捎回家。
可能不少人都有此感受:鞋款倒是出越來越多,但真正能讓大家感受到新鮮感的卻是屈指可數(當然埋單的還是不少)。
所以我們會一直期待,品牌在紛紛擴充自家設計師和代言明星陣營的同時,究竟還有什麼花樣足夠吸引呢?
答案就是科技。
當然了,乏味設計是消費者審美疲勞還是品牌特意收割智商稅,大家自有定論。但我們明白,款式什麼的都是軟實力,而科技的創新與運用才是品牌的核心競争力。
系帶系統說到科技,可能你會第一時間想到緩震中底,确實,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雙球鞋的腳感如何。
不過從發現款式到真正入腳的一刹那,還有一樣東西能夠率先帶給你這雙球鞋的初印象,那就是系帶系統。
從上世紀由 Converse 開始推進的籃球鞋款就已經用全手動系帶系統,迫使我們學習綁鞋帶之餘,還要擔心鞋結松動令自己被絆倒的風險。
自動系帶的出現,一方面是以便捷性為出發點,既滿足了想解放雙手的懶癌患者,也切切實實為一些系帶不便的人士提供了解決方案。
再者,系帶系統對于外貌協會會員來說也是舉足輕重的判斷依據。
因為根據不同系帶系統的配置,整個鞋面的外觀都可能相差甚遠。是讓外觀變得簡潔的一體式設計,符合鞋款風格調性,還是畫蛇添足、略顯累贅的設定,無疑會動搖他們對鞋款的購買欲。
那麼究竟各大品牌在鞋面曾玩過什麼花樣系統呢?這次就以半自動和全自動的分類,扒一扒經典的系帶系統。
我之所以不選擇一刀切歸為自動,是因為有些系統就是這麼尴尬的存在:看上去的确免了系結的煩惱,但松緊調節還是要依靠手動控制。
例如繩索栓扣,你會覺得是全自動系統嗎?相比純手綁,它隻不過是一種更方便簡單的解決方式,利用栓扣鎖牢符合松緊條件的鞋帶長度。
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并不算十分牢靠。時間長了,腳部運動的幅度和頻率大一點就有可能出現松動,也跟帶扣、魔術貼和拉鍊一樣,算不上是什麼科技系統。
像之前 Kendrick Lamar 跟 Nike 合作推出的 Cortex Basic Slip,以家居鞋為靈感對 阿甘鞋改造了一番。
鞋身就是以一體式魔術貼鞋舌加後跟栓扣的固定系統,而這裡的栓扣頂多也就是輔助調節性質,比較雞肋,作為裝飾點綴的意味更濃厚。
這個不多說,很多品牌都有采用這種簡易系統。
另外一種則是非運動品牌自創,但又經常出現在 Nike 、Adidas 等各大運動巨頭旗下鞋款中的半自動系帶系統 —— BOA(BOA Lacing Boot System),無疑更值得一說。
BOA 誕生于2001年,由同名公司研發,整個系統囊括了系帶軸承、鋼化線圈和系帶導槽三個結構,是 Sneaker 上最為常見的自動系帶系統之一。
最初 BOA 倒不是為這些休閑鞋款服務,而是适用于滑雪靴、登山靴和騎行鞋之類的專業戶外機能鞋款,以實現快速反應的松綁帶效果。
像 Burton、The North Face 這些專業戶外品牌就有長期跟 BOA 打交道,久而久之也通過Adidas、Asics、Saucony 等大衆運動品牌從專業領域的鞋品滲透到休閑鞋中。
不過品牌想在自家鞋款上搭載 BOA 系統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首先你必須得獲得 BOA 的授權,而且每次設計出的鞋款都要給 BOA 公司過目,最後讓他們來判斷搭載 BOA 的可行性和适用類型(BOA 有 H/M/S/L 四個系列)。
達成合作後,他們會提供鞋款上的 BOA 系統以及後續的技術支持,享受永久保修服務。
在90年代初面世的 Puma DISC System “飛盤”也是異曲同工之妙,穿着者同樣可以單手操作旋扣讓内部鋼化線纜實現松緊調節。
DISC 系統對腳背面的壓力均勻,尤其像高腳背的穿着者穿着後也沒有明顯的不适感。即使放到現在來看,飛盤設計的未來感仍然毫不遜色。
再來就是 Fidlock 磁扣,在剛刮起機能風不久的時候 NikeLab 07 ACG KMTR 就一度成為衆多城市忍者的心儀鞋履。
作為機能風的代表人物,複興了ACG系列的 Errolson Hugh 将 Komyuter 适時帶回到大衆眼前。
實用性的抗水可延展鞋面注入鞋款中,通過帶條系統強化對腳部的包裹性,最後加上 Fidlock 磁扣 穩定前掌(盡管也是發揮比較次要的固定作用)。
使用方式就是先滑開磁扣松開鞋幫,在入腳後拉緊腳跟後抽繩并閉合磁扣即可,雖然看上去步驟不算少,但至少舒适度和機能感滿分,沒有ACG加持的原款性價比也高。
而 Air Jordan 33 所搭載的快速系帶 Fastfit 系統也是出于這個目的打造,拉起鞋面扣環就能完成系帶過程,包裹性不俗。
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 Adidas 的情懷之作 T-MAC 4 & 4.5。
盡管它們并沒有被麥迪寵幸太久,外觀也較前作遜色,但無可否認在當時确實率先為球鞋注入了獨到的機械美感。
其搭載的 HUG 系統 通過三維環抱的特殊設計,确保雙腳在運動鞋内部的固定,并提供優越的舒适性和合腳性。
概念來自滑雪闆的閉鎖系統(Closure System)并且為了保持美觀将調節旋鈕安置在後跟部位,通過後跟的杠杆和滑塊帶動内部鋼化線纜,從而拉動鞋面調節松緊。
最後莫過于 PUMA 引以為傲的 PUMP 技術,别說表現如何,獨特的氣囊鞋面造型和過百款配色足以獲得顔控們的青睐。
原理其實就是通過鞋舌上的控制按鈕來調動内藏于鞋面氣囊的氣體。随着按動充氣按鈕,用氣囊實現鞋面對腳部的包裹。
顧名思義,是能夠自動調節鞋款松緊的系統。
無論是籃球鞋款還是跑步鞋款,鞋面的韌性所帶來的包裹性能都是品牌所追求的目标,正如 Nike 和 Adidas 近年所作出的嘗試一樣,通過全新的鞋面材質和系帶系統将整個鞋款的設計簡化,從而将原本瑣碎的組成部分進行整合。
而相信全自動系帶系統是追求美觀與便利一體的極緻追求。
比如出現在《回到未來》、會自動系帶 Nike Air Mag,每次它一出現,所有潮流媒體的頭條就都是它。當年還有一個段子:
“那天約你出來玩,我穿着耐克,剛見面你就回頭跟着那個開着寶馬、穿着一身潮牌的帥哥走了。可是你不知道,他的寶馬車 60 萬,而我的耐克鞋 80 萬。”
不過現在不用怕付出天價才能享受全自動系帶的樂趣,新出的 Nike Adapt BB 依然貫徹全自動系帶理念,核心固件 FitAdapt 的自動系帶系統。此次采用全新設計,體積更小,功能也更為強大,被放置在中底的足弓區域。
經過 Nike 長期測試,這個位置能夠更加便捷的進行自動系帶線纜的收緊與放松。均勻受力的同時,不會造成過多的行程浪費,進而達到省電的目的。
能夠通過手機軟件調節包裹松緊這項功能,還能夠選擇鞋身燈光的顔色,并能夠監控兩隻鞋各自的剩餘電量情況。
每隻鞋内嵌 550 毫安時電池,理論上支持 0 - 14 天的續航時間。并且在極低電量下,保留最後一次松開脫下的冗餘,避免套在腳上脫不下來的尴尬。
其實 PUMA 也早在 2016 年就首次推出了 AutoDisc 自動系帶設計,不過在 Nike Adapt BB 推出後,PUMA 也對自己的自動系帶系統進行了升級,推出全新自動系帶技術 “Fit Intelligence”(簡稱 Fi)。
PUMA 将首次應用 Fi 技術打造一雙自動系帶版本的訓練鞋,專為訓練與跑步的場景設計。PUMA 全新自動系帶鞋款也将可以通過手機調整松緊度,以達到最适合自身的包裹感。
值得一提的是 PUMA 自動系帶訓練鞋,還将具有智能感應能力,通過感受使用者的腳型,自動調節松緊度,科技感極強。
不過這款 PUMA Fit Intelligence 估計2020年才會發售,不知道想嘗鮮的你會選擇Nike Adapt BB 還是跺跺腳等待 FI 的到來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