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親”不是孟子所說,而是淳于髡說的,這個淳于髡是何許人也?
他出身卑微,幽默風趣,被司馬遷寫入《滑稽列傳》,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荀子也曾多次請教于他。擅長使用隐語來谏言他人。
比如,齊威王上任三年無所事事,他就進谏:“咱們國家有隻大鳥,休息在王庭大殿上,三年不出聲,您說這是為什麼?”,齊威王一聽就明白,對道:“這個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後來果然迅速發力,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這一天,淳于髡用隐語準備了兩個套,來谏言孟子。第一句說的就是:“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基本禮儀不?”
孟子對答:“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接東西,這是基本禮儀。”
上套了,下一步,收!
淳于髡:“你是男人,嫂子是女人,嫂子若掉水裡,命在頃刻之間,你是否援之以手呢?”
孟子:“嫂子掉水裡,若不援救,豬狗不如!”
淳于髡:“那樣豈非授受有親了?”
孟子:“男女授受不親,是基本禮儀;嫂子溺水而援救,是權宜之計。”
淳于髡準備的是個連環套,第一個套沒搞定孟子,正中下懷,因為還有第二個套等在那裡。
他接着問:“當今整個天下掉水裡了,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閣下大才,卻又為何不動用你的權宜之計,援之以手呢?”
孟子:“天下溺水,當援之以道。嫂子溺水,才援之以手。”
淳于髡有點懵,你這說的是個啥?
孟子:“你難道想讓我用手,而不是用道,來援救天下嗎?”
淳于髡的話,也不無道理。那麼,孟子對答有沒有道理呢?是不是在狡辯呢?孔子會認同他的對答嗎?
孔子追求“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像孟子這樣,既聰明,又擅長辯論,是否不是孔子喜歡的那類人呢?
未必。
“讷于言”并非要求嘴笨,而是要求說話要謹慎。孟子所說,已經很謹慎了。
孔子也曾說過:“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同樣強調了權變的重要性,所以孟子的權宜之計自然也沒問題。
那麼,援之以手與援之以道,是否又在搞文字遊戲呢?
也不是。
先做好自己,修身;再惠及親人,齊家;然後當了官,治國;最後惠及百姓,平天下。這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援救天下的“道”。
孔子還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在哪個階段,就實行哪個階段的“道”,否則揠苗助長,可就屬于亂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