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着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隻有蝴蝶停在上面…”每當聽到這熟悉的歌曲,思緒常常被帶回到遠去的童年時光。
童年的記憶總是最美好的,童年往事就像沉年老酒一樣,愈久彌香。這其中就有關于對“知了”這種昆蟲的美好記憶。
知了的學名叫蟬,我們當地叫“姐留”,未蛻變為蟬的幼蟲叫“姐留猴”。當樹木随着春夏到來的時候,已經變得翠綠翠綠的了。雖然樹葉長得已經很茂盛了,可是知了還得等到過了夏至才能光顧。童年的我們整天日盼夜盼,捉知了的工具都已經準備好老長時間了。
捉“知了猴”
夏至過後,再下上一場大雨,知了猴便從地下破土而出,從樹的下部慢慢地往上爬,爬的過程也就是逐漸成熟的過程,等爬到樹幹的上部時,外皮從背部中央裂開,知了猴脫殼而出,不一會兒即飛到枝頭去了。捕捉知了猴的時機也就是它鑽出地面到脫殼成知了這段時間,一般大約從傍晚7時到午夜12時。
每當夏日傍晚,吃完晚飯後,我與幾個小夥伴相約拿着手電筒就來到村南邊的那片大樹地下,有帶鏟子翻土找的,有拿手電在樹上或地上照的,還有赤手空拳憑借經驗在地上或樹上摸的,花樣百出。發現樹幹上有知了猴立即将它捉住放進罐頭瓶中。知了猴很老實,不會逃跑,很容易捉,手到擒來。随後我們一棵樹一棵樹地搜索,發現知了猴就捉來裝入罐頭瓶内。不消一會兒功夫就裝滿一瓶。
回到家裡,媽媽就将我捉來的知了猴倒入臉盆中,用水洗去泥沙,取出幹淨的知了猴,撒上一些細鹽腌漬起來。第二天中午,媽媽将知了猴用油炸過端上飯桌,我們就趕緊伸筷,金黃的知了猴吃起來又香又脆。
捉知了猴有很多技巧:
知了猴在剛出土時,尋找起來很費事,一個是要在傍晚後,二是要在土地濕潤且有大樹的地方,所以下雨後比較多。但是它變成知了就不一樣了,它踞在高高的樹上,一天到晚叫個不停,尤其是太陽當照的時候,它叫的特别起勁。
這個時候,我們這些不願意睡午覺的小子們,就拿一根長長地竹竿,在竹竿尖上再綁上細鐵絲,再在鐵絲上放上很黏的東西,比如嚼得很細的麥粒或漿糊等。捕知了之前,用小麥放在嘴裡嚼,嚼剩下的部分就是面筋了。面筋的粘性很強,尤其是沒有水分的時候,讓面筋粘上了就别想拿下來。為了防止面筋粘住而産生無謂的浪費,大人想的辦法很多,有用小桶提着放在水裡的,有一直放在嘴裡含着的,還有更有意思的,就是扯一片梧桐葉,用水一泡,讓後把面筋放在裡面,包起來,既不方法水分又不影響粘性,還不占用太大的空間,可謂是一種上好的攜帶方法。
看到路邊的樹上有知了,就豎起杆子,慢慢的靠近,屏住呼吸,兩隻大手牢牢的握住杆子的底部,輕輕地把粘的部分放在知了的翅膀上,然後拿下來。若是響巴,知了就會發出凄慘的叫聲,若是啞巴,就看着知了撲騰着翅膀,還不停的撒着知了尿。一般最興奮的時候,是知了在竹竿尖上霹靂撲棱想飛飛不掉的時候。
現如入,随着城市快速發展,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樹木或樹林越來越少。“聽不到知了叫的夏天,就如不放鹽的湯,清淡無味,有時覺得好像沒過夏天一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