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考場失意 成帝師之師
潘周家流傳着一句諺語:隻有狀元的學生,沒有狀元的先生,聽着感覺像繞口令,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細細體會卻能理解這講的是一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故事。
戴殿泗,浦江馬劍村人,從小就喜歡讀書,但他不像其它的名人一樣,年少聰慧,相反可以說是有點愚鈍,據說通宵讀一行書都不一定能背下來,身邊的人都覺得他難成大器,讀書是在浪費時間。但勤能補拙,數年後厚積薄發,就像開了竅。到了清朝嘉慶元年,戴殿泗中了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入值禦書房,任日講起居注,為皇帝講經史,回答日常的咨詢,并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這便有了帝師之名。
周璠就是戴殿泗的老師,不過老師的生平卻又與學生不同。周璠從小就很聰慧,入學後成績也是遠遠領先自己的同學,24歲時推薦到鄉裡,明明一直以來成績優異,卻屢試不中,可以說是壯志難酬,後來便創辦了盤溪精舍,加上自己當時已經小有才名慢慢周邊一帶就知道了這麼一個地方,戴殿泗便慕名在精舍學習了十多年,後來高中進士。
戴殿泗做官後發生了一與外交相關的事情,處理不當就是一場戰争,而周璠在其中起了決定性作用,皇帝這才知道有這麼一個能人。
02
列強扣國門 獻策安邦
清朝到了乾隆末期已經慢慢走向衰敗,雖然到了嘉慶手裡一心整頓内政,但各地起義四起,可以說大清已經江河日下,偏偏天朝的富庶名聲在外,這樣的情況下外國列強就起了心思。
據說,有外國佬當時準備侵略清朝,動手之前就想看看這所謂的天朝有沒有能人。就寫了一封信問:把大象的膽割出來,大象又不會死,應該怎麼割?如果沒有答複,就要攻打我國。
嘉慶皇帝看後就把問題抛了出來,結果滿朝大臣竟沒有一個人知道答案。象膽割出來容易,但象卻不能死,這一點以當時不動手術的中國來說根本是做不到的。皇帝見此就去問自己的先生戴殿泗。戴殿泗聽了也是毫無頭緒,就建議說:“陛下,我也沒有辦法。但我的先生周璠先生可能知道。”朝堂說起來都經過選拔的人才,現在滿朝大臣都沒有辦法,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怎麼會有辦法呢?雖然不清楚結果如何,但死馬當活馬醫,便準了戴殿泗回去請教。
事關國家大事,戴殿泗雖然是一把年紀了,還是日夜兼程趕到先生家中,稍做問候之後,就把事情的經過講述了一遍。周璠聽後對他說:“你啊,讀書不夠用功,這個問題居然都回答不出來。”就告訴他書房裡哪本書第幾頁就寫着你要的答案。戴殿泗趕緊跑到書房裡找到了那本書,果然在周璠說的那頁書寫着解決辦法。原來象膽是随着時辰流動的,在午時,象膽會流動到小腿上,這樣一來取膽就不會危及象命了。
戴殿泗連忙拜别先生,回京面聖。洋人一看中國有能人,就放棄了侵略計劃。
03
婉拒皇命 禦賜聖物
就這樣周璠之名傳到了皇帝耳朵裡,而清朝那時候又很需要人才,就想請周璠入朝為官,為國效命。隻是這時候的周璠已經無心為官,但拒絕皇帝是一件很頭疼的事,就又想了一個辦法。
周璠連夜叫村民輪流拖着他的拐杖在村裡轉圈。第二天早上,周璠托人把自己的拐杖送到京城,并囑咐了怎麼回答皇帝,說自己年紀很大了,有心無力啊。
皇帝一看已經磨的不成樣子的拐杖,自然而然認為周璠年邁體弱,就放棄了讓他出山做官的想法。但念在他獻策有功,禦賜龍頭拐杖一根、棉被一床、虎畫一幅、禦書“福”字一個,這些東西在當時都是要當傳家之寶供起來的,而且見物如見皇帝本人,要是禮數不周就是死罪。
04
縣令跋扈 出手教訓
話說有一年,浦江縣令外出調解糾紛路過潘周家,不知道這裡有“文官下轎,武将下馬”的規矩。一路排場很大,鳴鑼開道,前呼後擁,到了村南的泗洲嶺也沒有下轎的意思,村裡人就把這事和周璠說了。周璠就叫孫子把禦賜的龍頭拐杖背出去,插到村北的石橋頭。
縣令調解好糾紛回來,到了石橋頭看見路上插着一根龍頭拐杖,估計一時也沒往禦賜之物上想。走近之後,才看到龍頭拐杖上刻着“聖旨”兩個字,吓出一身冷汗,連忙跪下。直到天快黑了,周璠又叫孫子把龍頭拐杖背了回來。
不要以為這樣就可以走了,在那個時候如果看到,也别說看到了,就算聽到皇帝在某個地方也必須要去拜見。一個是禮制,另一個則是地方官員都視得見龍顔為畢生榮耀,那是可以向子孫後代吹的,不過見不見得到就另說了。
當然,這時候縣令也應該回過味來了,這明顯懲罰。一幹人等誠惶誠恐的來周家村,見到周璠先生連忙跪下,不敢起來。周璠請他起來說:“不必多禮,先好好休息一下。”又讓家人為他們準備了晚飯。飯後,安排住宿時,周璠把縣令領到一個房間,縣令又跪了。原來縣令又看到房間裡挂着皇帝禦賜的“福”字,吓出一身冷汗,這到底是進了什麼龍潭虎穴。往後一看,又是皇帝禦賜的虎畫,還真是虎穴,手足無措的縣令隻得朝四周輪流叩拜,一個晚上就這麼在跪拜中過去了,就這樣縣令渡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夜...
05
玉和堂
這位帝師之師創辦盤溪精舍的玉和堂就在潘周家村。玉和堂由周氏後人建于清康熙年間,和一般的廳堂或者祠堂不同,不是以進劃分,而是三合院結構。
正門處是玉和堂的簡介記錄着它的一些曆史和結構,門上有四個方方正正的古體字“香遠益清”,不看介紹的話相信大多數人是認不出的,隻能“書到用時方恨少”了。
走進正門,就會發現玉和堂不似廳堂,雖然有四層馬頭牆,但看着反而更像是民居,而且現在還是有村民住在裡面。
堂内一共有大大小小六個天井,所以整個空間采光很不錯,左邊的一個天井中擺放着一個大水缸,造型古樸,但那古時候這樣的缸卻不是用來觀賞的,一般是蓄水作防火之用。
而且據村民說這一帶曾經被水淹過,左邊門的牆上畫了一條離地有一人高的墨線寫着“鹹豐七年七月十六日”等字樣,可見當時整個村子地勢低的地方應該都被淹過。
06
周氏大廳 麟振堂
出了玉和堂後,去了潘周家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末清初時的建築——麟振堂。從圍牆右側的小門進入就可以看到明堂對面的周家大廳。
第一進的門廳,最先注意到的是大門兩側的“雙龍戲珠”窗雕。一般明末時期的特點就雕欄牛腿相對簡單,像這樣工藝複雜窗雕實在是很少見。大門右側是入牆式的門牌坊,通過一個廂房的走廊就會看到中廳的麟振堂。
中廳一共有兩塊大匾,中間是“麟振堂”,左側是“千載心在”,右側牆上擺着一個闆凳龍的大龍頭,龍須、彩鱗,做工、畫技十分精湛。下方廳堂的簡介,現在的廳堂雖是空置狀态,有點冷清,但每逢節日或者祭祀活動就會挂上宮燈彩球,兩旁會排列頭旗、長旗、皇涼傘、大鑼等,屋前還會挂上五米長,一米寬的“清明上河圖”,接着就是村裡的傳統活動——舞燈,相信現場一定熱鬧非凡。
廳堂兩側還展示着一些剪紙畫,原來浦江還是民間藝術剪紙之鄉。有的剪紙畫旁還會附上一首詩,總體效果完全不遜色于國畫大師的水墨作品,很難想象一把剪刀需要苦練多少年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想來應該比提筆作畫要難上數倍不止。
廳堂的三進和四進比較可惜,因為損毀比較嚴重,修複之後已經不是完整的木質結構,尤其是第四進,原本的結構已經完全坍塌了重新用水泥磚塊砌成,現在用于祭祀。
潘周家原本是潘家村和周家村,雖然是兩個村,卻隻隔了一條路,一代代下來兩村之間早已沒了界線,後并為潘周家村。村裡一共有廳堂13座,但基本上多多少少都有損毀。麟振堂從興建到現在已經差不多有380年左右的曆史,已經是留存最完整的廳堂了。如果大家對古村感興趣,潘周家是個很好的選擇,可以去走一走,看一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