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翻譯

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翻譯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7 18:51:09

8.1指出美德在個人發展和社會構建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8.2提出了大變動社會中需要對美德進行革新,純粹的美德無法在禮崩樂壞中生存,而唯有與内在自主人格的發展結合在一起,美德的成本才是可以承受的。也就是美德需要以其質來滋養内在自主人格的成長,成就有恥且格的内在人格。在大變動社會中,美德無法得到遵循時,遵循美德的内涵而改變美德的外在表現形式,往往是美德權變與創新的主要思路。

那麼,講道德之質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态呢?以下是引用曾子的解釋來闡釋孔子仁學的美德改造的思想,曾子認為,“據于德”的狀态,或是德的實踐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翻譯(美德之質戰戰兢兢)1

8: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參考譯文]曾子卧病在床,把他的學生們叫到跟前對他們說:“你們看看我的手和腳。《詩經》裡說,‘心理害怕,戰戰兢兢,好像站在懸崖邊上,又好像踩在随時都可能掉下去的冰面上。’徒弟們啊,我知道我以後就不怕這些了。

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翻譯(美德之質戰戰兢兢)2

“啟”,《論語集解》裡頭引了鄭玄的批注說,“啟,開也。曾子以為,受身體于父母,不敢毀傷之,故使弟子開衾視之也”。此章與曾子在《學而篇》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對應,可以作為是對此章的解釋。

何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句出自《詩經·小雅·小旻篇》。這是一種害怕與恐懼,為何實踐“美德”的狀态會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呢?美德加身,不是一種很愉悅的狀态嗎?

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翻譯(美德之質戰戰兢兢)3

确實美德作為善,美德加身,使人能夠内外一緻,文質彬彬,美德給人帶來的應該是愉悅的感覺。但是,在禮樂崩壞的春秋大變動社會時期,情況并非如此。在變動社會中,社會呈現出無理性的發展态勢,人人為了攫取權力、财富而不擇手段,美德加身無異于作繭自縛,增加一個人的生存成本。這種生存成本輕則使人失去依社會通過法則可以得到的利益,重則使人陷于困頓,無法融入當時的社會之中,更重則會受到現有社會的排擠,成為另類,無法融入社會之中。這種美德成本成為大變動社會中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美德成為了亂世的奢侈品。

但同時,不管是治世,還是亂世,人作為特殊的生物體,美德始終是個體獲得發展的唯一媒介,唯有通過美德,自身的内在人格才能夠成長。這就産生的悖論,社會不允許發展個體所需要的。這就是非理性的亂世。

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翻譯(美德之質戰戰兢兢)4

仁學是正是針對這一問題,指出這種悖論并非無解,仁學提供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可以瓦解和消除這一悖論,從而實現個體的發展,千乘之國的振興。因此,講美德必須要有方法、有策略,否則,以“固、意、必、我”的方法來講美德,在大變動社會中,隻會走向不适宜人的發展的“惡”,而不會成就促進人發展的“善”。,蘇格拉底說,在當時的古希臘時期,要做愉快的豬,還是做痛苦的人,那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在變動社會條件下,社會禮樂崩壞,人如浮萍水打飄,而仁學成為了人能夠在變動社會中立足的唯一依靠,而且,仁學的實踐指向内在自主人格的成長,是一項精細活,需要與人的日常行為規範相結合,因為唯有消化于無形,化身于點滴,才能成為促進個人品格成長的因素,因此,不可謂不“戰戰兢兢”。

仁學将應對變動社會的力量之源聚焦于人的潛力,需要将人的潛力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但是,要将人的潛力發揮出來,需要經曆種種磨難,正如孔子講的,“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需要“敏于行”、“廢寝忘食”,需要與自己的日常言行結合起來,”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也說明了仁學之路其實是條“窄路”,需要經過嚴格訓練才能通過,而非一條寬途,舒舒服服就可完成。

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翻譯(美德之質戰戰兢兢)5

這是曾子重病時的話。孔子教導學生,對于死亡的了解需要通過生命和生存本身來理解,“不知生,焉知死”,比如奠定西方哲學思想基礎的哲人蘇格拉底在臨死的前一天還與學生辯論,他的家人、朋友和學生們都為他即将飲鸩而死而感到悲痛和惋惜,但蘇格拉底本人卻完全不以為意,不僅不懼怕死亡,甚至歡迎它,認為他是到高尚的神那裡去,雖然他的肉體不存在了但靈魂不會消失。曾子也說,生老病死這些事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不用總是擔心它要來,不僅是不要擔心這些無法逃避的事, 還要勇于面對生活中我們懼怕的各種事情。這也正是對“不知生,焉知死”的最好解釋。

這種“'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狀态是對作為大變動生存之道的仁學的尊重。這種道具有深厚的曆史傳承,能夠力挽狂瀾,克服日益深重的禮崩樂壞,尤其是它是成就庶人立世的根本,大變動社會之下,庶民不僅僅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基礎,同時,也承受了禮崩樂壞所引起的社會動蕩所帶來的惡果,正是曾子自己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翻譯(美德之質戰戰兢兢)6

這種“'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狀态也體現了曾子、顔回一系對仁學的理解,體現為對禮的重要,及由禮及仁的實現方法。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而非子夏、宰我等對仁學的灑脫理解,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也非子貢對仁學的理解,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用仁學來解釋經典,可以填補《論語》篇章間的空隙,讓我們了解到完整的仁學,同時也能夠見識到仁學的強大解釋力,同時,也可以豐富仁學的内涵。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仁學的内涵,敬請加入視頻慕課《論語啟蒙:論語的法典化解讀》,或參考《仁者無敵:仁的力量——大變動社會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中人人格論:論語的法典化解讀》(光明日報出版社2020年版)。以下是《論語啟蒙》的課程簡介。

登峰造極的成就源于自律翻譯(美德之質戰戰兢兢)7

現代世界被認為史上罕見之大變局,當今中國也處于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之中。身處大變動社會之中,需要有相應的生存與發展之道,與中國傳統大一統社會的生存方式相異。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中心,而仁學是儒家的核心,是孔門弟子為全面闡述仁學編纂而成。它是處于春秋禮樂崩壞大變動社會條件下的“仁魂義行”的生存智慧,提出在禮崩樂壞之下,遵循真理其實是可行的(“志于道”),但需要遵循仁學的生存和發展之道,其要點為尊重人的自然屬性(“興于詩”),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立于禮”),需要有遵循美德的技巧(“據于德”),能夠克服遵循美德所帶來的高昂成本(“依于仁”),強大的行動力是根本應對之道(“敏于行”),這樣,就能夠化解禮崩樂壞帶來的懼、憂、慮(“成于樂”),這對于身處目前改革開放的中國也同樣适用。本課程通過法典化解讀《論語》闡述大變動社會生存智慧,即“志于道、據于德、立于禮、依于仁、敏于行、成于樂”,以此作為安身立命之道。


作者原創申明:本頭條号的所有文章系作者獨創,享有著作權,請勿抄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