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志紅注冊營養師 原創内容 請勿轉載 歡迎轉發】
馬上要過年了,各種美食輪番上陣。有些朋友問:
這話問起來簡單,答起來困難。
什麼是酸性食物、堿性食物?首先,食物到底有沒有酸堿性之分?
肯定是有的。
隻是,在不同的學科中,酸堿性食物的定義完全不一樣。
食物酸堿性,體質酸堿性,這些說法之所以非常混亂,就是因為連話題都不明确,怎麼準确回答呢?
分類方法一:按食物本身的性質把食物擠出一點汁水,或者把食物打成漿,然後用pH電極,或者用pH試紙,來測一下酸堿性,會發現食物的酸堿性确實不一樣。
▎蛋白質類
牛奶、肉類的酸堿度接近中性(pH值在5-7之間)。
在肉、魚不新鮮甚至腐敗的時候,其中的蛋白質分解,産生胺類物質,它們是堿性的。所以,動物性食品随着新鮮度下降,會逐漸趨于堿性。測出強堿性的天然食物是很少的。
在食品加工時,要考慮到食物的酸堿性,因為在不同的pH條件下,微生物的繁殖速度不一樣,腐敗速度也不一樣。
較強的酸性條件能夠抑制很多腐敗菌的增殖速度。
反過來如果把一塊瘦肉放在室溫下,它很快就會變臭,因為接近中性,蛋白質多,腐敗微生物太喜歡這種條件了。
同時,在不同的酸堿性下加熱殺菌,微生物死掉的速度也不一樣,所以殺菌條件必須按食物性質進行調整。
酸性強的食物,比如一些水果罐頭,加熱殺菌的溫度就可以降低一些;
反之,酸性很弱,甚至能到中性的食物,比如魚肉類,加熱殺菌的溫度就要升高,時間就要延長。
所以動物性食品在加工殺菌時,溫度必須足夠高,時間必須足夠長。
分類方法二:按食物在人體内代謝後的性質食物吃進去,在人體内代謝之後,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一種食品,經過人體代謝,終産物是酸性還是堿性,和它在舌頭上的感覺是否酸味,酸味濃不濃,幾乎沒有任何關系。
▎成酸性食品
如果食物代謝之後,終産物是酸根陰離子居多,比如硫酸根、磷酸根、氯離子等,那麼就稱為「成酸性食品」(acid-forming food)。
▎成堿性食品
如果終産物是鉀離子、鎂離子、鈣離子等金屬陽離子占優勢,酸根離子很少,那麼就稱為「成堿性食品」(alkali-forming food)。
拿檸檬來說,
這對于痛風病人尤其重要,因為痛風患者體内尿酸過多,如果尿液呈現酸性的話,那麼更難把尿酸排出去。
所謂成酸性食品,主要包括那些富含蛋白質,磷元素、硫元素含量較高,鉀鈣鎂元素含量較低的食品。
澱粉和糖在身體裡轉變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水中以碳酸氫根形式存在,也有微弱的成酸性。
這樣就能明白:
◢ 富含磷和硫元素的魚肉蛋類屬于強成酸性食品。
◢ 磷硫元素雖然算不上特别高,但鉀鈣鎂元素很少的白米白面,也屬于成酸性食品。
◢ 可樂中含有大量磷酸,屬于成酸性食品。
◢ 全谷、豆類的鉀、鈣、鎂含量遠遠高于白米白面,所以它們的成酸性比白米白面弱一些。
反之,成堿性食品,是指那些蛋白質含量低一些,硫、磷元素少,但鉀、鈣、鎂元素含量高的食物。
比如蔬菜、絕大多數水果、藻類、薯類等。
酸堿食物,如何影響身體健康?
如果膳食中的成酸性食品太多,那麼身體中的酸負荷(acid load)就會加大。比如說,
但是,這并不會導緻我們身體中的血液變酸。
因為,維持血液的酸堿度,這事太重要了。一旦體液酸堿度變化,蛋白質的構象就會改變,各種酶的活性都會跟着變化,我們就沒法好好地活着了。
所以,身體會動用多種機制來調節體液的酸堿性。比如說,
血液中就有強大的碳酸鹽-碳酸氫鹽緩沖體系,血液中的蛋白質也有緩沖酸堿的作用。
腎髒能夠排出一部分酸性物質,身體還能動用骨骼中的鈣(骨骼就是一個鈣的儲藏庫啊)來中和過多的酸根離子,也能通過調節呼吸節奏,多排出一些二氧化碳……
各種措施一起上,能保證血液仍然處于弱堿性的狀态,不會輕易「變酸」。所以,「吃酸性食物會讓血液變酸」 這類說法是誇大其詞的。
但如果酸負荷長期過大,會增加身體的調節負擔,特别是會讓尿鈣排出量增大,促進骨質疏松,這也已經有了研究證實。
喝堿性水,真的有用嗎?喝堿性水會不會讓身體的酸負荷降低?
答案是不能。
因為水裡那點礦物質實在太少了,對身體整體酸堿平衡起的作用沒那麼大。如果真在意水裡那點礦物質,不如直接喝硬水,就是那種水垢很大的水。
距離一天需要的800毫克鈣,還差得很遠呢。至于外面賣的所謂堿性水,連這點礦物質的量都沒有。
所以,「喝堿性水能讓血液趨向堿性」,這話就别信了。多吃點蔬菜水果,魚肉類别過量,才是更要緊的事情。
總之,喝的水、吃的蔬菜是否有酸味,測定出來的pH值是多少,和食品的成酸性、成堿性沒什麼關系。最重要的事,是把各類天然食物的比例吃對。
如果您的家裡,往年春節隻吃大量魚肉蛋類,加上精白米面制作的各種點心,蔬菜水果薯類都很少上桌……
那麼這段時間注定是酸負荷過高,不利于健康防病,胃腸也會非常疲憊。
在2018的春節之際,不妨改一改食譜,把更多的成堿性食品請到全家團聚的餐桌上吧?
第一時間get最實用的營養幹貨,做自己和家人的營養師。
範志紅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創新中心崗位科學家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
中國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協會理事
中國科協聘營養科學傳播首席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博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