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風勁,奮楫揚帆。今天,香港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的大日子!
香港維多利亞港建築(2022年6月25日攝)圖/新華社
回歸祖國25年來,香港不斷煥發蓬勃生機,而粵港澳大灣區無疑是其譜寫發展新篇章的重要舞台。
港珠澳大橋 圖/新華網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夜光影像 圖/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宋元以來,随着嶺南大開發,位于江河入海口的粵港澳大灣區逐漸人丁興旺。這裡擁有豐富的溫濕條件,氣候優勢饋贈了豐富的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旅遊資源,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 何沐全制作
作為我國人口最稠密,經濟活動最頻繁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也是典型的氣候脆弱區,台風、暴雨、雷電、大風、高溫等災害性天氣多發頻發,影響航運、漁業、旅遊,商貿及物流活動等安全。
2019年大灣區降水量分布(毫米) 圖/粵港澳大灣區發布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
2019年,随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内地與港澳地區交流日益頻繁,合作機制不斷完善,三地氣象部門聚焦服務大灣區發展,在預報預警、防災減災、科技對接、人員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豐碩合作成果。
港珠澳大橋-GF1衛星16米真彩色合成圖(2021-12-01)圖/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 何沐全制作
攜手同行
讓“1小時生活圈”出行更安心
随着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多個重大跨境基礎設施建成使用,粵港澳大灣區 “一小時生活圈”基本成形,廣深港高鐵通車從香港西九龍到深圳福田不到20分鐘,到廣州南也就50多分鐘,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香港到澳門不超過40分鐘,到珠海也不超過50分鐘。
深圳北站,列車員手持“廣深港高鐵-舌尖上的旅途”展示牌,迎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首班内地駛往香港的旅客 圖/新華社
為方便粵港澳大灣區市民和遊客,根據天氣合理規劃出行,深圳市氣象部門推出“灣區氣象通”服務産品,目前,“灣區天氣通”已覆蓋粵港澳大灣區“9 2”城市,可提供主要公路、鐵路、港口、機場,
地鐵站點及交通沿線的天氣實況和預報信息,并創新性地推出“氣象影響交通指數”,可提供整體基于氣象因素各交通樞紐、公交地鐵站點的氣象與交通擁堵信息。
圖/深圳天氣
“珠海這邊有雷雨大風,要不要封橋”“大橋靠近香港段有濃霧,應不應限速”。港珠澳大橋所在的珠江口海域氣候條件複雜,氣象部門時常要解答這樣的問題。
珠江入海口-GF1 16米真彩色圖(2021-12-01)圖/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 何沐全制作
由于港珠澳三地氣象預警體系和标準有所不同,在惡劣天氣條件下保障大橋運行需要三地協同。
港珠澳大橋氣象站巡檢維護
粵港澳三地氣象專家經過多次磋商後,形成《港珠澳大橋氣象保障建議書》,對在大風和低能見度等惡劣天氣下如何開展三地預報預警和運行管制協同等問題進行了規範。
港珠澳大橋 圖/新華社
2018年9月,珠海市政府正式印發《港珠澳大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全面采納了氣象部門的建議。
2020年2月13日,受濃霧影響,港珠澳大橋橋梁航道臨時封航 圖/中新網
中國氣象局黨組高度重視服務保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近年來,中央氣象台與粵港澳大灣區針對台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過程或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多次啟動聯合會商。
2021年12月24日,基于寒潮天氣,中央氣象台、廣州中心氣象台、香港天文台、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四地聯合天氣會商
2020年8月18日,中央氣象台與粵港澳氣象部門聯合會商應對台風“海高斯”圖/中國氣象報社
氣象部門聯合會商的意見及時通報給三地交通、應急等部門,為各部門在惡劣天氣下的工作部署提供氣象支撐。
對更好地服務大灣區建設,加強防災減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10月12日,受台風“圓規”影響,港珠澳大橋橋梁航道于12時30分起封閉 圖/廣州日報
氣象護航,海港航運更蓬勃!
粵港澳大灣區内大港遍布航行船舶衆多,珠江口水域通行環境複雜,同時也是台風高發地區。
圖/界面新聞
确保水域航行安全對台風、雷電、大霧以及寒潮大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有着迫切需求。
2020年8月18日傍晚,受台風“海高斯”影響,在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閘坡港,漁船回港避風,漁民上岸 圖/南方都市報
為了更好地助力海洋産業發展,珠海市氣象部門組建“智慧海洋氣象服務平台”,挖掘不同用戶需求
按需生産。
專家深度鑽研各類氣象數據,形成40餘個海洋氣象服務産品,将其運用在海洋氣象災害防禦、海上航運、海上旅遊、海洋養殖等多個領域。
惠來原油碼頭鋼引橋順利貫通 圖/新華社
近年來,氣象部門為大灣區近20條航線提供各海域航線,突發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未來天氣趨勢預報預警,特定時期安全航運氣象條件評估,災害性天氣咨詢等精細化服務,使海上船隻有了精準的“風向标”。
融入國家發展 實現更大作為
廣東是我國氣象現代化首批試點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氣象服務也是我國氣象服務體系最全、保障領域最廣,服務效益最為突出的區域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是最早建立以台風、暴雨預警信号為先導的停課停工停業制度的地區,粵港澳三地均在預警機制方面做出大量有益探索,并相互借鑒、學習經驗。
圖/澎湃新聞
黨的十八大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因氣象災害導緻的人員傷亡逐年下降,在抗擊“威馬遜”“海鷗”“妮妲”
等強台風時均實現人員“零死亡”,氣象現代化建設在全國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廣州珠江夜景 圖/吳硯威
粵港澳大灣區内建有世界氣象組織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世界天氣信息服務系統和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
“粵•港•澳大灣區天氣網站”,可提供大灣區範圍内各地氣象預報預警以及能見度觀測數據,實現粵、港、澳三方分縣(區)預警、格點預報及實況信息共享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部門還為鄰近國家和地區提供惡劣天氣臨近預報信息技術和培訓,為響應世界氣象組織推動建立“全球多災種預警系統”的倡議,實施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仙台減輕災害風險框架》提供區域支撐。
2019年12月13日,粵港澳大灣區氣象創新發展研讨會在深圳國際創新中心舉行 圖/中新網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到2035年,大灣區将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氣象業務、服務、科技創新和管理體系。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氣象服務将全面融入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建設各領域,氣象信息産業健康發展、智慧氣象發展水平、
氣象科技創新能力,氣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珠海高欄國際貨櫃碼頭
未來,粵港澳氣象部門将繼續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大灣區發展開拓無限可能。
這是6月25日在香港尖沙咀拍攝的香港島燈光秀 圖/新華社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作者:張娟 葉萌 林澤金 唐曆
參考資料:新華網、人民資訊、中國氣象報社、光明網、澎湃新聞、界面新聞、中新網、南方都市報等
編輯:聞歌
審核:段昊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