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說要做家務的孩子比較好

為什麼說要做家務的孩子比較好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4 19:53:58

【作者簡介】王建軍,孩子的父親,育有二兒一女。王建軍老師系美國非營利公益組織行為習慣培養實踐學院院長,他提出了“精心的散養”理論與育兒五部曲。其抖音短視頻播放量為 3 億多人次,擁有粉絲 70 多萬;

芮紅,孩子的母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文系畢業,後旅居美國并獲法學博士學位;早年任大學英文教師多年,後在美國資深律師樓工作多年;從事兒童及青少年教育培訓。二兒子于 2017 年被哈佛大學錄取。

形容一個人懶的程度,我們常形象地說:油瓶子倒了,他都不會扶一下。那他明明看到正常的秩序被打亂了,為什麼會無動于衷呢?這就跟我們的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系。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讓孩子隻學習,什麼都不用管,那麼他就會把喜歡秩序的天性給磨滅了。從猿變成人,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看似簡單的生存之道,在現代化的當今世界裡,孩子們卻正一步步失去這項基本能力。

如何找回“勞動”能力呢?我的答案是,從簡單的家務活做起,比如洗碗、拖地、倒垃圾、洗衣服、幫廚,等等。孩子不但可以學會生活技能,還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會更加感激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和愛護。而且,家務中飽含了各種知識,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無處不在。有研究指出,3 歲以後會幹家務的人,他成功的系數、在社會上的交往、人際關系等都比不做家務的孩子要好得多。

我家孩子就是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父母要會“偷懶”,孩子才能早日獨當一面。

為什麼說要做家務的孩子比較好(家務中的成長哲學)1

從打掃衛生開始的實踐路

王遠是個家務小能手,這“得益”于我們從小就對他進行的點對點培養。

還沒有桌子高的孩子怎麼學擦桌子?我不怕麻煩,将孩子抱上桌子,手把手地教他怎樣拿抹布、怎樣擦;有時看着孩子連褲子和袖子都用上了,感到孩子很有想象力,順便跟孩子一起“玩”擦桌子遊戲。這樣孩子就慢慢地學會了爬到桌上、站在凳子上擦桌子。

6 歲孩子學洗碗,我先教孩子将洗滌液倒幾滴到碗裡,然後,用少量的水稀釋,既節約又方便下一步的清洗。從雙手合攏搓筷子,到用含有洗滌液的清潔布快速将碗抹一遍後,再用清水清洗幹淨,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演示後,讓孩子動手去做。

10 歲孩子學做飯,最大的挑戰就是“油飛濺”。剛開始接觸,孩子往往很害怕。我的手在熱油上方 15 厘米處快速掠過。告訴孩子,沒有水,油是不會濺出來的。然後演示并告訴孩子如何将菜順着鍋邊倒進去而不讓熱油濺出來。引導了幾次,孩子還是恐懼。最後,我手把着他的手,開始倒油、倒菜,然後用鏟子翻炒。幾次後,孩子就不再害怕了,慢慢喜歡上了做菜,有時還會主動要求做兩個菜給大家品嘗。

15 歲孩子申請暑假工,找到了一份醫學院的“清潔工”工作——幫助教授處理實驗室的雜活兒。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剛開始上班,教授安排我打掃衛生;我從小就在家幹活,幹這個很容易;我打掃得又快又好。今天教授說我幹得太快了,活不飽滿,又給我加了一項工作,解剖小白鼠,明天我就開始解剖小白鼠了。”

又過了一周,他說:“上周解剖小老鼠,對我來講也太容易了;我 10歲後就會做飯了,我要切肉,去除雞内髒、魚内髒。現在解剖小老鼠和以前的活差不多;我幹完活,按照咱家誰做飯誰馬上清理竈台的習慣,我又将工作台打掃得幹幹淨淨。教授說我的工作還不滿,這兩天又給我加了一項工作,讓我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了。”

就這樣過了兩年,他的研究結果以論文形式發表,還獲了獎。導師這樣評價王遠:“我帶過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很少帶中學生,王遠是不付薪的中學生,我給他安排的每項工作,他都完成得又快又好,是我帶過的最認真、最負責、最有思想、最享受工作的學生;他在兩年的工作期間,在我沒要求考勤的情況下,從沒遲到早退過;他花了 600 多個小時完成了兩份很高水平的論文。”

從一張小桌子到一個實驗室,王遠的這條實踐路上,他一直樂在其中,我們做父母的也樂見其成。

發現家務活裡的育人智慧

有父母總擔心做家務會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這也不讓、那也不讓,恨不得孩子的生活裡隻有學習,但其實并不盡然。做點簡單的家務,反而有助于孩子從小培養動手的習慣和能力,調節學習的節奏和壓力。

記得有一次,到一個好朋友家作客。吃完了飯,孩子剛想和我聊天,就被他媽推進了房間,“都什麼時候了,還有時間磨蹭,離高考還剩 200天了”。孩子不情不願地進了書房。

我對這位媽媽說:“你吃完飯就能工作嗎?”這位媽媽不屑地看了我一眼。

我說:“好吧,我就不打招呼了,直接給你驗證一下。”

我直接推門進了書房,房間裡一陣忙亂,朋友孩子緊張地盯着我,手裡拿着課本。“哎哎哎,将書拿倒了也能看啊,是我!不是你媽。”我邊笑邊指着書說。驚慌失措的孩子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每一個人吃完飯後,都不可能馬上投入到學習中,大腦也需要休息。

收拾桌子 2 分鐘,洗碗 5 分鐘,正好還能聊聊天,孩子歡喜、父母也輕松,何樂而不為呢?當然了,這既需要父母明白做家務并不是浪費時間,也需要父母起帶頭示範作用。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是孩子模仿的對象,父母有愛心,孩子也會很大方,父母勤勞,孩子也不會太懶惰。一個家庭裡,父母和孩子最能在彼此之間建立聯系的實踐就是家務活,家務裡藏着大學問。

家務能培養孩子很多能力。比如小孩通過組裝家具,學會了看圖。在組裝中,他會思考這個結構為什麼不倒,這個連接件怎麼用,為他學幾何繪圖打下良好基礎;擦玻璃時,将邊角用舊報紙擦幹淨,不留死角,擦完後對光檢查一下是否留下痕迹,讓孩子養成精益求精,學會做事自查的習慣;如何在半個小時将 4 個菜端上桌?這就牽扯到了合理安排各個工序,為孩子學會規劃時間提供了初步思路。

為什麼說要做家務的孩子比較好(家務中的成長哲學)2

在家務勞動中,孩子還能學到統籌法,比如說看到一個淩亂的房間,從哪兒入手收拾?先騰空櫃子還是先收拾床鋪?是從上朝下打掃,還是從下朝上打掃?收拾房間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孩子的思考、取舍,還有什麼比這讓孩子更容易得到鍛煉的呢?

關于家裡的每一件小事,我都可以列舉出它的益處來。父母帶着孩子做家務,也需要懂得其中的學問。孩子做事的時候,家長往往随意打斷,終止他們手中正在做的事情。孩子慢慢長大了,家長發現這個孩子做事不專心,丢三落四的。這怪誰呢?做家務培養孩子專注力,在打掃衛生中,一個物品一個物品的擦,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清理。做完一件事情以後,再做另外一件事情,這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一個很好的辦法。

所謂完美就是盡力做到孩子認為的完美。比如 3 歲小孩子擦桌子和 8歲小孩子擦桌子,幹淨度差别很大。對他們來說達到了他那個年齡段能力所及的完美就是“完美”。追求完美時要防止做事不專注,要防止走極端,克服自己心裡的不完美情結。讓孩子追求完美的同時要強調自己能力所及的完美。讓孩子拿得起(追求完美),放得下(自認為完美即可),忘得掉(這事已完成,放下這件事,開始做另一件事)。

從接觸陌生人開始的社會之旅

在家裡,要做“懶”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做事。在外面,也要做“懶”父母,讓孩子學會為人。孩子從家庭到社會的第一步,就是接觸陌生人。

我們在孩子會走路的時候,就開始鼓勵他和陌生人對話。最簡單的辦法是什麼呢?問路!

我經常帶孩子出去轉悠,遇到十字路口,我往往會呆呆地停在那裡,對孩子說:“孩啊,爸爸英文不好,請你問一下,我們應該朝哪個方向走?”

剛開始孩子會擡頭看着我,我用鼓勵贊賞的眼神看着他,微笑不語。

孩子猶豫半天,終于邁出了一步,馬上又回頭看着我。我馬上給他豎個大拇指,然後緊跟着他。孩子看來人了,緊張起來。第一個人走過了,孩子沒敢問,用依賴的目光回頭看看我,露出可憐樣。

我強忍着不笑,第二個人也從身邊走過去了,我們倆說笑了一會兒。

“第五大道到底怎麼走啊?”我看來人了,提醒道。第三個人走來,孩子終于走過去,将話問出口:“請問第五大道怎麼走?”在路上,我使勁誇孩子:“這麼小的孩子,就能幫助爸爸啦,真是個好孩子。”

以後的事情就很好辦了,重複着這樣的故事,慢慢地,孩子就成為了一個交際能人。我用“英文不好”的借口,已經讓孩子鍛煉了很多技能。尤其是在和陌生人打交道上,我常常将孩子推出去。

随着能力的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也慢慢提高了,在人際交往中,他享受着交談、交友的樂趣,這樣的孩子能不高興嗎?問路“不幫腔”、問人“不幫忙”,這樣的父母是不是真“懶”啊?

孩子聽完我的演講,問我:“你為什麼說自己是懶父母呢?”我笑着對他說:“有時候,在你們能幹的情況下,我必須得懶;當你們有些事情做不了,爸爸才必須勤快呀。”孩子會說:“爸爸你很勤快呀,從早到晚,我們看你忙得一分鐘都不閑着,你不能說你是個懶父母啊!”我哈哈大笑說:“這種懶是有策略的!”孩子們都會心地一笑,“啊,原來爸爸是在裝懶。”

“懶”父母的哲學:精心的散養

“懶”的策略是什麼?我把它總結為“精心的散養”。

精心指尊重孩子天性,精心引領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激發興趣;讓孩子在享受快樂的同時盡早成為自推娃。引領即引導、啟發、示範而非推動,目的是讓孩子獲取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知識、技能與思想。結果是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對許多事情産生興趣,積極生活,由内動力驅動,成為一個有趣的、積極的、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新型學霸,且具有社會良知和批判性思維方式,有智慧,有氣質,身心強大,總之,可以盡己之力達到學業的極緻。

散養指先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孩子可以把控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讓孩子更自由、更獨立,鼓勵其不斷地探索世界。家長減少過度關注,學會和孩子在心靈中的互動,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需改進之處而智慧地引領。家長要學會放飛自己、放飛孩子,讓孩子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讓家長在快樂中陪伴,享受這短暫而美好的時光。散養靠的是父母的心态與定力,即成竹在胸的自信。與此相反,很多家長目前的狀況就是精心有餘,散養不足。

為什麼說要做家務的孩子比較好(家務中的成長哲學)3

父母的榜樣作用在于你不說,孩子看着你也能學到很多東西。你的身體語言和你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孩子都會聽進去,但不一定表現出來。這種無意識的影響,不叫散養,這叫作有意的培養,隻是你沒有意識到罷了。

我們不督促孩子,隻是提醒。提醒也是很有講究的。比如說他做作業拖延了,我會告訴他今天晚上 9 點必須要睡覺。有時也開玩笑,我們家互相扣分。誰做不好,誰都有權給對方扣分。有時,孩子做不好我扣他一分。孩子呢,也會緊盯着我,随時發現給爸爸扣分的機會。“爸爸你吃飯碗裡留有米粒兒,不節約!所以也扣你的分!”孩子發現能扣爸爸的分很得意,每天大家扣來扣去其樂融融。在扣分中,大家知道了規則與标準。扣分時要講究技巧,父母有時要故意失分。這樣,在睡覺前,所有人的分總會出奇地一緻。懲罰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秩序,不能為了懲罰而懲罰。

扣分時,因為我扣他一分,他肯定能找出我的毛病來,這樣的話,他在扣我分的時候也知道了什麼是對和錯。

在這種陪伴的過程中,你也可以認為是在精心地策劃,這就是家庭生活的一面。在玩和樂的過程中孩子慢慢地成長。家庭教育,更多的是讓孩子自己養成好的習慣,而不是家長在旁邊指手畫腳。

因為我們會“偷懶”,培養孩子太輕松,所以鄰居就得出一個結論,我們家孩子都是散養出來的。

在家務中養成動手能力的孩子,上學後會成為學生領導。在領導過程中會以身作則,更強化了其動手能力,形成正循環。勤快的孩子會在學校不知不覺地幫助其他學生,日積月累就養成了助人為樂的品質。在幫助他人中獲得快樂,也會對他人的幫助更加懂得感恩。

榮獲康愛迪生年度“傑出學者運動員一等獎”的王遠,他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講道:“特别感謝我的母校,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與幫助,我将所獲 5000 美元獎金悉數捐給我的高中。”

一個 17 歲的高中生能有如此博大的胸懷,不但讓所有在場的觀衆敬佩,也給了我們做父母的一個巨大的驚喜,特别是由他一人出資成立的基金還冠以哥哥的名字,更顯現出他知恩圖報的品質。

當初那個爬上桌子也要擦桌子的孩子,那個在實驗室裡打掃衛生的孩子,那個在馬路邊怯生生問路的孩子,那個在餐廳裡懂得照顧父母的孩子,所有的成長路徑彙聚到一處,所有的成長影像都重合在一起,才成為了現在的王遠。在“懶”父母的引領下,從家務到社會實踐,看似無聯系的“小事”與“大事”,卻是培養孩子成人成才的自然路徑:不刻意追求,卻水到渠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