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經濟、新産業、新業态的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職業。自去年以來,我國已經正式發布了兩批新職業。這些新職業,不僅造就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也深度改變着我們的生活。交彙點推出“新就業·新生活”欄目,敬請關注。
網格,是居民生活的最小單元,也是呂星的職場。她仿佛是這個區域的一個“定位樁”,社區居民找到了她,就能聯系政府相關部門;部門找到了她,網格裡的情況就清楚了。
網格雖小,事情不少,責任很大。“90後”呂星在短短兩年時間裡,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社區“大管家”,一名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一個日夜堅守的疫情防控“戰士”,一個身兼多職的活力網格員。 8棟樓,每棟18層,432戶,1300多人口,這是南京市江甯區東山街道永安社區011号網格員呂星的 “地盤”。用呂星的話說,小網格裡裝着大民生,對這“一畝三分地”,她捋得比自己家還熟,網格裡的大情小事,她都要管。 “我家樓上漏水了,你能來看看嗎?” “樓下群租房最近新住進來很多人,不知道人數是不是超标了?” “電視打不開了,我們年紀大了,不知道找誰?” …… 5月初,呂星聽說一個消息——社區網格員被人社部列入拟新增的10個新職業之一。“總有人問我,是做什麼的?以前覺得解釋不清楚,現在國家也認可我們了。沒想到默默耕耘的這個崗位,要成為國家新職業了。”呂星有些激動。
兩年前,通過正式考試,呂星被錄取為社區網格員,分配在祈澤佳苑小區。這是個拆遷安置區,整個網格裡,戶籍人口僅有111戶,剩餘的都是外地來甯人員。 “有時候,上個月才登記的出租戶,這個月上門,面孔就變了。短租房、人口流動、人員複雜,是我們這兒的最大特色。”呂星坦言,因為小區地處南京衆彩物流、汽車4s園及江甯上坊新城中心地帶,居民大多早出晚歸,信息獲取要比其它區域難。
盡管已經智能時代,但要幹好社區網格員,除了靠腦子,還得靠雙腿。“不是所有的事都能線上解決,最後100米,情況得自己摸上來。”疫情期間,為了及時準确采集摸排信息,每天1萬多步算少的。從18樓開始,一層層往下“掃”,摸排中,發現的隐患能現場解決的就現場解決,難以處理的用“網格通”手機及時上報,做好群衆需求的“反射鏡”。 有的電動車停在消防通道裡,有的私拉電線從高處給三輪車充電,有的一戶租住人數超過上限,還有的租戶煤氣包存放在危險地方…… 去年呂星剛生了二寶,春節期間,她還在休産假。大年初二,因疫情防控需要,全體網格員如無外地行程,必須到崗。呂星提前結束産假,才3個多月大的女兒交給老人,急匆匆上崗了。因為她深知,這個關鍵時刻,社區最缺的就是“底數清、情況明”的熟手。
疫情期間,呂星的網格裡有22戶、56位居民居家隔離。因為要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呂星回到家也不敢抱二寶,隻能戴口罩遠遠看看她。上班還帶着拔奶器,給二寶存“口糧”。 作為社區的政策宣傳員、矛盾化解員、疫情期間的臨時采購員、保一方平安的“守門員”,居民對網格員的工作也越來越認可。從敲不開居民的門,到居民有事主動聯系網格員,精準細緻的服務拉近了居民與網格員的距離。
“看到呂星穿着藍馬甲來送東西,就感覺很安心!”居家隔離期間,居民陳紅常常接受呂星的“不見面”照顧,送菜、送藥、送急需物資,這位貼心的網格員成了那段時期全家人的精神支柱。 小小的舞台,有大大的夢想。社區網格員看似沒門檻,卻需要專業化的提升。呂星用肯定的語氣告訴記者,雖然每個月收入隻有3000元左右,但他們很珍惜這個崗位。她一直在學習社工心理學、法律知識和國家最新政策,提升自己的服務提供、行動倡導、資源協調、政策影響能力,也增強網格員這一職業的社會認同感。“走在網格裡,迎面常常有居民跟我們打招呼,反映情況,一個微笑,一次寒暄,都是信賴。我丈夫也是網格員,對這份職業,我們有理想,有期待,也希望不辜負。”
這次疫情防控戰役中,數十萬像呂星這樣的忙碌身影守護了千家萬戶的安甯,讓人們再次認識到社區網格員的重要作用。 當前,全省有43萬名網格員,網格員隊伍正在走向職業化。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社區網格員作為一個國家新職業,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了解、理解和認可,網格員們也對自己的職業多了一份自信。 交彙點記者唐 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