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腧穴刺法
(1)一般刺法:多直刺、淺刺,深度多在0.3~0.8寸,避開頸部動脈,進針宜緩,少行手法,輔助手法以刮法、震顫法為宜。針刺人迎穴時,先用押手扪住搏動的頸總動脈,刺手沿動脈内側刺入0.2~0.8寸;針刺天突穴時,先直刺入皮下0.2~0.3寸深,再沿胸骨柄與氣管之間向下緩慢刺入0.5~1寸。
天突穴解剖與針刺
(2)注意事項:頸部腧穴須确定胸鎖乳突肌,以及頸動脈位置等,才能有助于保證針刺安全。頸部内組織松弛,針感多為松軟感,若有其他異樣感覺應停止針刺,以防意外發生。若針下柔軟有彈性,搏動明顯,則說明刺中動脈;若刺中迷走神經,會使心率減慢、冠狀血管收縮,患者感到胸悶、氣短、心悸、面色蒼白等,嚴重危及生命;若針下遇到堅韌而有彈性的阻力,患者感覺喉中發癢,說明此時刺中氣管。
項部腧穴刺法
(1)一般刺法:針刺啞門、風府等穴多向下颌方向刺入0.5~1寸,風池穴可向鼻尖方向刺入0.5~1寸。
風池穴解剖與針刺
(2)注意事項:針刺啞門、風府穴,以及風池穴過深、角度不當,會刺傷延髓,故要嚴格控制針刺角度和深度。針刺時,若針刺至寰枕後膜時,伴阻力感增大;當針進入蛛網膜下腔時,則有落空感;當針刺入延髓時,針刺為松軟感,同時患者有觸電樣感覺向肢端放散,伴有瀕死樣感覺等神經異常,輕者可伴有頭項強痛、惡心嘔吐、頭暈、眼花、心慌、汗出、表情淡漠或嗜睡等症,重者還可見呼吸困難、神志昏迷、抽搐、癱瘓,甚至死亡等延髓出血現象。
以上節自王富春教授主編的《刺法灸法學》一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