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時期瓷器底足
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内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鲫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
明洪武釉裡紅四季花卉紋瓜棱石榴尊底部
明洪武青花花卉紋執壺-北京故宮
晚期内足牆與底相交處呈鈍角折的較多。離心角度縮小,挖足漸深。内足牆向永樂時期的較垂直發展,觀察這時期的澀圈叠燒器,有些已經接近十五世紀,民窯未見底足心挂釉器及外足牆畫有青花圈線的現象
明洪武青花纏枝碗底
永樂宣德時期瓷器底足
底足牆逐漸趨薄,器足由淺至深,由小至大。早期修足同洪武晚期,其後内足牆由離心過度我,挖足漸深,足端平切。
明永樂青花雲龍紋盤-北京故宮
釉面與露胎的交接處多呈現火石紅色。質佳的足底内開始刷塗一層薄釉。由單塗足心進而半塗内足牆。足牆加高,直徑放大。
明永樂青花内府梅瓶底-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個别有挖足過肩。内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銳角折。而内足牆大部分卻較垂直,與成化前後的修足特征相似。
明永樂青花龍穿花扁瓶底
其區别在于成化前後的足牆較薄,且大多挖足過肩,挖足趨于細緻,乳丁狀突起不明顯。質量高的一類足牆及器口沿較薄。
明宣德歲寒三友碗底
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碗
内足牆向心角度,自宣德以後呈逐步縮小之勢。明早期,器内底通常在底與器壁的交接處有一道較深的凹線,既所謂“月亮底”。
明宣德仿汝釉蟋蟀罐底
明宣德藍釉暗花龍紋盤底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瓷器底足
早期器壁,器底仍較厚,器底的跳刀痕和乳丁狀突起比以前收斂。約在景泰前後,大部分足牆向心角度加大,内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現較小的銳角折,并且不再垂直切削。
明正統青花松竹梅紋罐底
從斷面上看呈倒梯形,足牆較高,較薄,挖足多不過肩。足端平切,接近成化時足牆變矮,内足牆又變得較垂直,部分已經挖足過肩。
明景泰青花八仙慶壽紋罐
晚期足外牆幾乎全部飾以青花圈線,并且從此沿用不變。較好一類的瓷器,在足外牆圈線内,開始加繪簡單紋飾,成化時增多。多數外足牆端斜削并落于台面,内足牆端有棱邊感。個别開始有外足端滾圓的現象。這種形式是明代民窯上乘器皿的特征之一。
明天順 青花仙人采藥梅瓶
成化、弘治時期瓷器底足
挖足多較深,普遍過肩(即内足牆高于外足牆),沿用至十六世紀初,大約四十年左右。較好的一類挖足過肩部明顯,足牆趨薄,底心較平,乳丁狀突起基本消失,内足牆與底交接處呈銳角折,并較垂直(與宣德前後相似,隻是足牆較薄)。
明成化青花蜀葵紋碗底
明成化鬥彩盤底
明成化青花嬰戲碗底
明成化孔雀綠釉青花蓮魚紋盤底
外足牆端斜削或滾圓,内足牆仍有棱邊感(較好的有足牆兩端雙側滾圓的現象)。挖足過肩更加明顯。晚期挖足過肩現象減少。足牆較垂直低矮,部分出現内足牆離心傾向的一類應屬于正德時期。
明弘治黃釉盤
明弘治青花人物碗底
正德時期瓷器底足
正德和嘉靖早期,可以認為是明代中期向晚期過渡的一段時間,對民窯器來說,根本的改變是從胎體的粗厚向輕薄的轉變。胎、釉承弘治,變化不大,大部分較前略顯粗糙。
明正德黃地綠彩雲龍紋盤-北京故宮
盤類底部下塌更趨明顯。出現了類似于雞心底的笠狀及跳刀痕、粘砂等現象。即使官窯,有的底亦呈明顯的笠狀。内、外足牆均較垂直,甚至内足牆又點離心傾向,多數外足端向内上方斜削,緻使内足端落于台面。
明正德黃地綠彩龍紋碗
一般挖足不過肩。由于足牆較薄而往往使圈足産生不圓的現象。足内施釉較薄,緻使跳刀痕明顯可見。晚期出現饅頭底和笠狀突起。
明正德白地綠釉盤底
明正德白地綠釉盤底
嘉靖時期瓷器底足
嘉靖時期,一般隻注重此時所謂“饅頭底”的應用。底足的工藝形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往往使容易被人忽略的變化——即嘉靖時期出現的足内牆與底相交處,大多呈弧折的現象。
明嘉靖 五彩海水龍紋盤
正德嘉靖之交,足牆由較垂直,又變為内斂。足端大多平切,或者由外足端向内上方斜削。緻使内足端有棱邊感,并且落于台面。多數細瓷足端開始雙側滾圓,足牆明顯趨薄。
明嘉靖 青花仙人葫蘆瓶底
隆慶前後的饅心底器其凸出感不明顯,部分圈足較垂直。弘治至正德之交饅心底無圈足。内底凸出明顯。其後圈足很低,應由卧足碗演變而來。
明嘉靖五彩魚藻紋盤底
萬曆、泰昌時期瓷器底足
早期盤底依然下塌,足牆逐漸變矮,釉與露胎處的結合部“火石紅”現象減少。晚期時,足牆逐漸變得較垂直并且相應加高,外足牆及底顯現跳刀痕,足心呈下凹的弧狀,猶如把“饅心底”翻轉過來一樣,在内足根之間形成較大弧度的橢圓形。
明萬曆五彩高士圖花式洗底-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正所謂“物極必反”,自隆慶始,部分器皿的口沿部位切削尖銳,摸上去有割手的感覺。極易損壞。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崇祯。高足杯底往往為實足。并多書以款識。
明萬曆青花梵文碗
天啟、崇祯時期瓷器底足
前一階段,即使較好的一類,足牆兩側亦出現或多或少的粘砂痕。内足牆較垂直與底交接處圓折。其後足牆逐漸變矮,底多不上釉,并且呈現程度不同的笠狀突起和跳刀痕。
明天啟青花人物八角瓶底
後期内足牆離心或較垂直。與底的相交處多直折,外足牆端斜削,緻使内足牆端落于台面。饅心底繼續使用。
自萬曆晚期開始用的玉璧底開始流行。一般認為其“自外足端向内下方斜削的角度較大”。實際上天啟前後寬圈足内足牆多離心,挖足較深;
明末崇祯青花兔紋碗殘片
崇祯時挖足較淺;康熙時内足牆較垂直且深;此類制作工藝一直沿用到乾隆時期。
清順治時期瓷器底足
釉面漸趨細白,底足趨深,内足牆較垂直或向心傾斜。足端兩面斜削有棱邊感。獨有的特征是,由于外足端向外上方切削角度較小,使外足牆無釉離台面部分較高。
清順治醬色釉暗花龍紋盤
青順治花“加官進爵”圖盤底
醬色口沿沿用并不作修飾(隻平切,口沿兩側有棱邊感)。康熙時期開始修圓,玉璧底繼續沿用并且開始出現雙圈足和二層台底。
順治五彩朵蘭怪石紋筒式瓶底
康熙早期瓷器底足
挖足稍有過肩,圈足内斂。大部分内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弧折。内足牆側呈弧狀。足端滾圓,雙圈足盛行,并且延續到康熙晚期。器底較厚的釉面上,常見縮釉點,瓶累底足多數有二層台。
康熙旱期青花五彩花觚的外底
康熙鳳尾尊外底,雙圈樹葉款,二層台
康熙中期瓷器底足
圈足多内斂,内足牆呈離心或向心狀,與底交接處呈不同角度的銳角或鈍角折,足端平切。部分底足還具有明早期的修足特征。足端修整,底心落款。
清康熙礬紅彩八仙祝壽紋碗-北京故宮
清康熙青花西廂記故事圖長頸瓶-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清康熙 紅地琺琅彩花卉紋碗
康熙晚期瓷器底足
器壁和足牆明顯趨薄,外足牆由較垂直轉變為有些向心,足端有單側滾圓趨向雙側滾圓。接近雍正時期足牆趨低矮。盤類内足逐漸呈離心狀态,雙圈足逐漸消失。
清康熙 黃地琺琅彩牡丹紋碗
清康熙金釉碗
清康熙豇豆紅釉蟠龍瓶-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圖文源自網絡 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将及時糾正删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衆号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标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标題,必須注明:轉自公衆号:“清江晚吟”。謝謝合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