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報 記者 溫琳
市文化館的趙小茵怎麼也想不到,她給中老年人上的“智慧生活加油站”數字技能培訓,精準對接中老年人對于數字技能的愁與盼,竟然走出株洲,受到湘潭乃至江西等地群衆的歡迎,還獲得中國文化館協會的表彰,成為第三屆全國文化館理論體系構建學術研讨會上的創新實踐優秀案例。
在“智慧生活加油站”數字技能培訓課上,老人們相互交流使用智能手機。 受訪者 供圖
“今天我學會微信建群了”
“先找到‘應用商城’圖标,點擊進去在搜索欄輸入支付寶,根據搜索結果,點擊右側的下載……”
明亮的房間,精美的課件,市文化館裡二樓活動室裡,趙小茵拿着智能手機進行詳細講解。台下坐着50多名頭發花白的嗲嗲娭毑,個個手捧智能手機認真聽講,時不時相互讨論手機操作流程……
“現在智能手機的用處太多了,不會用手機上網,感覺都和社會脫節了。”73歲的社區居民尹銀妹,看到子女日常出門都是用手機支付,每天用微信聊天,也萌生了學習使用的想法。
尹銀妹告訴記者,去年因受疫情影響,前往醫院、公園等公共場所都需要健康碼,不會操作可謂是寸步難行。但由于子女工作太忙,不好意思總是讓他們來教,此事一直被擱置,當聽說市文化館要開智能手機公益培訓班,她第一個報了名。
1個多小時的培訓很快結束,現場的很多老人意猶未盡,他們掌握了智能手機不少技能,有的互相拍照,有的錄小視頻發朋友圈,還有的當場發送微信語音。“今天我學會微信建群和視頻通話了,讓遠在武漢的妹妹也買了部智能手機,以後可以天天和她‘面對面’聊天了。”一位老人說。
一堂解決老人愁與盼的數字培訓
市文化館一直以來都是向廣大市民提供文藝培訓,此次推出“智慧生活加油站”中老年人數字技能培訓,是根據中老人的需求“量身”定制的公益培訓課程。
随着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數字化服務已成為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形式。市文化館館長龍晶睛說,文化館的受衆很大一部分是中老年人,因為自身數字技能不足,智能設備操作不熟練,技能學習途徑相對缺乏,導緻他們逐步成為“數字生活”的“局外人”,市文化館提供的數字化服務也無法參與。
“開課前,他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建立了‘老人互聯網高頻應用清單’,其中,支付、挂号、打車、網購的實際操作方法,是中老年們最關注的4個項目。”龍晶睛介紹,生活日常被智慧“賦能”,公共服務也應随之升級。今年3月,市文化館正式開設“智慧生活加油站”中老年人數字技能培訓,内容包括手機基本操作、常用生活軟件使用、微信實用操作小技巧以及防範網絡詐騙等,就是着眼于解決中老年人對于數字技能的愁與盼,幫助更多銀發族在操作端跟上數字化發展步伐。
“沒想到我的課這麼這麼受歡迎。”授課老師趙小茵說,第一堂課就吸引到五六十位老人報名參加,年紀最大的有80多歲;後續每堂課教室裡也都坐得滿滿當當,更讓她有成就感的是,這一公益培訓還走出市文化館,送到了各縣市區文化館,乃至湘潭和鄰省江西。
一場公共文化服務的提質改革
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
市文旅廣體局公共文化科科長李遠認為,市文化館推出的“智慧生活加油站”中老年人數字技能培訓,抓住了中老年人跟數字化服務脫節的痛點,緻力消除中老年人的“數字鴻溝”,培育中老年接受數字文化服務、樂享數字文化生活的理念,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多樣化、便利化和高效性。
2019年,我市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一批文化場館拔地而起,城鄉文化設施煥然一新,實現了“縣市區有館、鄉鎮有站、村村有書屋”。
場館有了,該如何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目前,我市很多公共文化場館還是傳統供給式服務,提供的公益文藝服務片面化、小衆性,服務人群單一;很多公益文藝培訓也是大同小異,對群衆的吸引力不足,有些活動盡管有公共文化産品的屬性,卻屬于“圈内交流”,大衆不喜歡,就沒有動力去參加第二次。
“公共文化活動要有人氣,就必須從傳統供給式服務向現代化的體驗式、交互式、參與式、精準式、訂制式服務轉變。”李遠認為,要以效能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新理念,建立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針對性,由傳統的模式化公共文化服務向根據各類人群定制化服務轉變,使人民群衆成為創造文化的主體,演繹文化的主角,共享文化的主人。
來源:株洲日報
審核:羅小玲
編輯:陳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