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 記者鄭芷南 孫倩 實習生 鄭曉彤
“這條紅裙子,見證了一段難忘的時光。”張玉春說,幾年前,她收到了一條破損嚴重的紅裙,但顧客仍堅持修補,顧客說,“不管花多少錢,隻要你能補好,這是我丈夫送給我的新婚禮物,他已經不在了……”
今年43歲的張玉春,經營着一家衣服修補店鋪,是一名修補衣物的手藝人。二十多年來,許多的破舊衣物在她手中重現生機,張玉春說,修補是賦予衣服新生命,并非隻是給衣服“打個補丁”。
張玉春在展示破損的漢服
張玉春繡補漢服的前後對比圖
走上修補之路
今年43歲的張玉春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她稱自己是“靠刺繡技術吃飯的服裝修補師傅”。
工作室的牆壁上,上千種絲線排列整齊,五顔六色的絲線團呈現各異的光澤。“這些是我用來補衣服的絲線,想做到‘無痕’修補,尋找最相近的絲線是第一步。”張玉春說,她從16歲開始學習刺繡,今年是第27年。
27年裡,張玉春每天都在與“破衣舊衫”打交道,張玉春說,她最擅長的是刺繡修補技法中的繡補和織補,“我也算是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變遷,從腳蹬縫紉機到現在的電動縫紉機,人還是那些人,但機器是在進步的。”
“我做了幾年繡花,後來跟丈夫一起經營了這家小店。”張玉春說,最開始,店裡是做成衣的,後來有客人拿着破損衣服來問,能不能補,“我覺得不是難事,就順手補好了,很多人覺得我補衣服補得好,客人就越來越多了。”
張玉春說,補衣物不是貼個布貼“打上補丁”那麼簡單,“一針一線縮小或者是改變破損的形态,通過修補遮蓋讓它不再那麼礙眼,才算修好。”
開店以來,張玉春的店三次移址,但老顧客卻越來越多,“大多是濟南本地的客人,衣服破了,舍不得丢掉,就來縫縫補補,也許就成了一件‘新衣服’。”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玉春開了自己的縫補網店。
張玉春說,很多人覺得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修補衣服的也就少了,“實際上,修補衣物的需求還在,就是修補衣服的人變少了。”
做衣服的“外科醫生”
“近年來,修補漢服的人不少。”張玉春說,漢服的面料多為雪紡、棉麻布,有破損就很明顯,補漢服不能像一般衣物一樣,“像這件漢服上有芍藥,蝴蝶等元素,修補時,就要根據衣服上的元素、配色來繡補上圖案。”說着,張玉春便在繡機下推動衣服,定形、走針、補繡,幾個步驟下來,破碎的裙擺上已經有了新的芍藥花樣,與裙子原本的刺繡花樣無二。
“修補衣服跟做外科手術很像,隻不過醫生治療的是病人,我們修複的是衣服。”張玉春說,為了保證質量,一個指頭大的洞,都要繡半天,為了找到合适的配線,她會在絲線牆上仔細地比對色差,“差一點都不行,因為繡到衣服上,差距就會很大。”
“我們接過的衣服,價格有上千、上萬的,也有幾十元錢的。”張玉春說,店裡的衣服不按衣服的價格收費,而是看修補的工價,大的小的破損都按厘米、面積收費,“有特殊要求的,也特别定價,畢竟每個人的要求都不一樣。”
除了縫補破舊衣服,張玉春偶爾也會接些刺繡的散活,“有些人覺得衣服太素淨了,就想繡些花樣,有些人甚至故意把衣服弄破了,就為了繡個花樣。”張玉春說,給一件純白的唐裝繡一抹蘭花,就讓這件唐裝變了個風格。
“現在是淡季,冬天的時候單子才多。”張玉春說,冬天的時候,像羽絨服被燒破、羊毛衫被刮個洞都是常見的。“我現在補好了,你是不是看不出來補丁在哪?我們也算是靠技術吃飯的!”
衣物背後的故事
“說起來,很多衣物修補的不是衣物本身,而是它背後的故事。”張玉春說。“有些人,寄過來修補衣服,是因為衣服承載了一份特殊的記憶。”
有次,張玉春收到了一個很精緻的快遞,打開後發現是一件顔色有些暗淡的紅色長裙,“樣式老舊,上面被燙了幾個洞。”張玉春說,當她看到這件衣服後,聯系了下單的顧客,她覺得一件老舊的裙子,破損的面積還不小,修補起來“費錢還費工”,“我當時建議她不要修了,她卻很堅持,不管多少錢都要修。”張玉春疑惑地動工,繡了簡單大方的花樣,遮蓋住了原先的破洞。
“顧客特别激動,告訴我這條裙子,是她丈夫十幾年前送給她的新婚禮物,現在裙子還在,丈夫卻已經不在了。”張玉春說,這件事給了她很大的沖擊,“可能在我手裡補的是一件衣服,在别人那裡就是寄托情感的物證。”
張玉春還遇到過一個母親,她拿着一件被灼燒了很多個破洞的小碼羽絨服。“看上去像是七八歲孩子的衣服。”張玉春說,孩子母親說這是她女兒最喜歡的一件羽絨服,她當時還好奇,為什麼不去買件新的呢?“那位母親說,她女兒已經不在了,這是她唯一的念想。”
張玉春說,“客人們可能是想通過這種修補舊物的方式,保留記憶,留住那些時光。”
不靠面子靠口碑
裝修簡單,遍地快遞,這是張玉春工作室帶給人的直觀印象。
工作室沒有特别大的招牌,隻有小小的A4紙大小的門牌,設備簡單,隻有一台電腦和兩台縫紉機,但上門的顧客和學員卻是一個接一個。張玉春社交賬号下,一位顧客留言,“店鋪其貌不揚,全靠手上功夫留口碑。”
“之前有學員還建議我拍拍短視頻。”張玉春說,從業27年來,她從來沒打過廣告,“顧客間相互溝通,所以知道的人就更多了。”
在張玉春工作室的隔壁,坐在手推繡花機前的都是近期上門的學員。“不算學網課的,單是上門的學員就得有近千人。”張玉春說,學員們投入也不大,“學個十幾天回去接單不成問題,我也想通過教學員的方式,讓繡補、織補傳承下去。”
“‘壓一挑三’口訣要記準了。”張玉春坐在繡機前,仔細地向學員們叮囑,“他們有些是織補愛好者,有些是想通過這門手藝養家糊口。”張玉春說,不管是從哪裡來,年紀是大是小,隻要是來學習的人,她都會認真地對待,從基本功開始教,“希望他們以後比我做得更好。”
張玉春說,“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這門手藝,把這門手藝的口碑維護好、傳承好。”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編輯 張蕾 徐曉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