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推送,來自新民說好友,播客忽左忽右的一期節目,從行業壟斷講到洛克菲勒,文末會推薦兩本與本期節目緊密相關的圖書。以下是本期内容節選,預計閱讀10分鐘
标準石油公司反映着美國經濟的重大變化
程衍樑
最近在互聯網行業領域裡面發生了反壟斷的調查,企業要求用戶“2選1”的行為,且不說會不會走入曆史,至少是在經受巨大的挑戰。我們想,也許可以借着這個契機來好好聊聊壟斷和托拉斯這回事。
所以我跟康神策劃了一個小的系列,叫做“托拉斯帝國主義的反托拉斯”,聽上去有點拗口,但是這個系列可能會涉及到四個主題,以20世紀4場著名的反壟斷,或者說以4個巨頭的分崩離析作為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著名的1911年的标準石油公司的解體,衍生出了“石油七姐妹”,包括誕生了後來美孚等許多新的巨頭;第二個是波音及它所搭建的壟斷組織,最後遭遇的“聯合航空案”;第三個案例是貝爾電話;第四個案例是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還真的經曆過的,微軟的反壟斷調查和微軟的拆分,這是世紀末蓋茨遇到的重大危機。比爾蓋茨應該也是基于這個事件,在中國國内為人所知。
既然我們要聊壟斷組織,石油行業是所有現代的商業公司、商業領域前方的一個老大哥,最早的壟斷托拉斯其實就誕生在石油行業裡面,甚至我們可以直接說它就是誕生在我們今天要聊的标準石油托拉斯裡面。标準石油公司又跟著名的洛克菲勒本人關聯在一起,所以我覺得康神對這個話題可以有一個概括性的論述。
周小康
之前講過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美國跟蘇聯糧食戰争,後面勢必還要聊到石油戰争,并一定會牽涉到國際石油巨頭的分與合。洛克菲勒在他的标準石油托拉斯被拆分時賺到的錢,比他在标準石油公司賺的錢還要多。
标準石油公司下面的這些企業經過幾十年的分分合合以後,又重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巨頭,其中就包括埃克森美孚。如果要對這麼多企業追根溯源的話,我們必須要回到一百多年前,大概是19世紀70年代前後,才能把這個故事講清楚、圓滿。
洛克菲勒托拉斯在被拆分的時候是叫标準石油公司,而标準石油公司在美國曆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不論是它的形成還是拆解,都反映出美國經濟在那個時期的重大變化。
程衍樑
标準石油公司是在1911年之後被拆分的。
周小康
沒錯,這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人會把标準石油公司的拆分與美國曆史上一位重要的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相聯系,但當時标準石油公司的拆分已經快結束了,這其實是威廉·霍華德·塔夫脫總統時期的事情。
另外我們也會把标準石油公司的拆分與謝爾曼反壟斷法聯系到一起,可是謝爾曼反壟斷法是1890年就成法的一個聯邦法律,但是真正用法律去起訴标準石油公司,以至于把它拆分,也等了20多年。這個進程是非常緩慢的,今天看好像是一瞬,但在那個時候經曆了21年。
程衍樑
剛剛提到的羅斯福和塔夫脫,是作為進步主義代表人物的美國的政治家。羅斯福本人在一些外交政策上,可能有非常多右翼的看法。但是他作為一個早期的進步主義者,在處理美國國内事務,在反托拉斯的曆史上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個年代的這些石油公司石油寡頭,或者說“石油托拉斯”,跟今天世界上的這些大公司,很多都是一些互聯網巨頭,有沒有一些本質上的區别?
周小康
其實過去的話我們國内針對于這些平台公司有很多指摘,也會有一些幹預。比如說當我們聽到有兩大排名靠前的外資公司要進行合并的時候,國内也會進行反壟斷調查,那時候使用的稱呼是“反不正當競争”,包括現在我們的很多條款,還是用“反不正當競争”的說法。
在反壟斷這個概念上,各國的立法是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因為各個國家引起市場經濟發展所形成的産業集團、公司的一體化組織的等等形式,各有不同。在美國,謝爾曼反壟斷法裡面反的主要是一種在美國特别盛行的壟斷模式,而且是以标準石油公司為代表的,也就是所謂的“托拉斯”。
“托拉斯”是個中文的譯名,另外一些語境當中,“托拉斯”并不是個很壞的概念,比如說“印度報業托拉斯”是一個印度的新聞集團。“托拉斯”的英文是trust,其實是信托。
程衍樑
我們在中學教科書裡面其實會學到“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但這幾個詞分别代指一個什麼樣的含義呢?
周小康
今天我們的聊天集中在标準石油公司,所以我們不大去涉及“康采恩”“辛迪加”這些概念,但是“卡塔爾”我們肯定繞不過,在石油領域當中最著名的一個價格卡特爾就是歐佩克了。它這是通過互相之間達成價格聯盟來控制價格。
程衍樑
是70年代成立的。
周小康
有些壟斷是通過價格,有些是通過控量。比如說歐佩克就是通過劃定配額或者産量目标來協調各方面的供給,最後形成控制價格的目的。
“辛迪加”的字根是scene,是合成的意思。其實在我們今天的金融領域當中,有一個東西叫做銀團貸款,它的另外一個翻譯叫辛迪加貸款,是一種聯合的意思。
“康采恩”其實在歐洲比較盛行,它其實包括了原材料的一體化供應等等概念,我們具體不展開。
中國也有過“社會主義托拉斯”
周小康
其實我們中國有過“社會主義托拉斯”。
程衍樑
什麼時候?
周小康
是我們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今天我們知道的很多中字頭的企業,都要追溯到1963年的時候。因為我們是尊崇的蘇聯政治經濟學,在蘇聯政治經濟學裡面,壟斷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列甯的帝國主義論。
但是對壟斷行為和壟斷組織的态度,實際上是雙重的,因為列甯認為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就是要去實現國家資本主義的最高形式,既然如此,社會主義國家是可以有類似的壟斷組織的,比如說“托拉斯”。隻不過組織所有人從私人變成了國家,由其來組織社會化大生産。這些壟斷組織的産生在資本主義環境當中,也是為了克服私人擁有生産資料和無法滿足社會化大生産需要這之間的矛盾。
在1963~64年,三年困難時期之後經濟有所恢複,我們要大搞工業、交通等重點部門,國家提出要搞“社會主義托拉斯”,而且在像煙草、鹽業、醫藥、橡膠、鋁業、汽車、紡織機械、地質機械儀器等領域辦了12個托拉斯企業,它們當時一般都叫總公司,所以我們有一批“總公司”現在叫“集團公司”。
程衍樑
1963年出現了一大批中字頭的托拉斯總公司,這些也依然存在于今天的央企序列裡。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的七八年後,它們有發生過一些變化嗎?
周小康
我們那個時候是沒有國資委的,很多企業當時的管理關系是屬于部屬企業。中央國資系統和地方國資系統不一樣,中央國資系統隸屬于很多部,比如說我們有很多個機械工業部,其中包括了核工業、飛機制造系統等綜合總公司。
其實如果想把托拉斯這個概念搞清楚的話,不妨去看看教科書上的原始定義——“托拉斯是由許多生産同類商品的企業,或産品有密切關系的企業合并組成”。這是定義的第一句話,它有一個産業的關系,而且是許多企業。第二句話是——“旨在壟斷銷售市場,争奪原料産地和投資範圍”。第三句話是——“加強競争力量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這是在說它們要抱團和它們的最終訴求。
後面我們就看它的一些手法,抱團是怎麼抱的——“參加的企業在生産上商業上和法律上都喪失獨立性”。大家要注意企業在哪些方面喪失獨立性,這很重要,群團之後,自己個性沒有了,而是融入到一個更大的組織系統裡面。這個組織系統消化了這個企業,将其一體化了,所以它的行動力會很強。
那麼如何來組織協調這麼一個巨大的産業組織呢?托拉斯可以被認為是一般的企業,也有自己的決策機制。托拉斯的董事會要統一經營全部的生産、銷售和财務活動,領導權掌握在最大的資本家手中,原企業主成為股東,按其股份取得紅利,參加的資本家為分配利潤和争奪領導權進行劇烈的競争。而剛才我說的定義其實可以說完完全全就是拿洛克菲勒的标準石油公司作為樣本寫的定義。
20世紀美國百佳新聞報道,開創現代調查性報道新範式。
一份攻陷美國石油托拉斯的深度調查,揭出洛克菲勒王國崛起背後的重重暗影,推動美國反壟斷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在美國曆史上,有三部作品不僅超越了前人的文學水平,而且擁有足以塑造曆史的強大力量,其中之一就是艾達·塔貝爾的《美孚石油公司史》。”—— 美國曆史學家戴維·弗裡曼·霍克。
本書考察了燈塔、荷蘭郁金香泡沫、蜜蜂和果園、佃農分成制、鍵盤路徑依賴、通用汽車收購費雪車體、美國标準石油壟斷等11個著名寓言,對廣泛流傳的“市場失靈”理論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
經濟學家曾使用這些寓言故事來證明提供公共産品、實施産業管制、對大企業實施反壟斷等公共幹預的合理性,使得這些故事在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等領域中被不斷提起,在公共政策方面産生廣泛影響。然而,本文集的作者們發現,這些寓言實際上隻是以訛傳訛的神話而已。經濟學分析,應該紮實地建基于對制度細節、交易成本的經驗研究,而不能依賴于虛構的故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