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在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别裁》中有這樣一段話:“普通一般人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這個解說在本篇裡就有。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最開始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大吃一驚,因為我們自己以及身邊大多數人多少年來都是這麼認為的,認為讀書就是學知識,學文化,物理化學語文英語,大不了再加上天文地理等等。
但是看到南懷瑾老師這段話,我才明白,原來知識和學問是兩回事。
為了印證這個觀點,我把論語讀了又讀,最終終于明白,南老師說的是對的。
舉幾個例子。
一、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原文是這樣: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這段話意思是說:“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吃飯不求太過飽足,居住不求多麼華美的屋子,做事勤勉敏捷,說話上謹慎小心,靠近有修養有道德的人,以他們的言行為标準來修正自己,這就可以說好學了。”
其中“敏于事而慎于言”一句,可以說可以直接拿到我們職場中來用。
就是說做事上要勤勉敏捷,說話上要謹慎小心。
舉個例子。
比如有兩個員工,一個做事非常拖沓,領導交給的任務,好幾天都完不成。然後他又特别話多,每次又都說不到點子上。
還有一個員工,做事勤勉,迅捷幹練,話不多。但是每次開口,都能切中要害。
如果你是老闆,你會喜歡哪一個?
二、子曰:“不患無位,患無以立。”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意思是說,在社會上發展,不擔心沒有自己的位置,而要擔心自己沒有立得住的本事。
我之所以對這句話印象比較深刻,是因為樊登老師講《論語》時,講過的一個故事。
樊登大學畢業,進入了中央電視台。剛進去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名校畢業,天之驕子,應該可以在這裡大有作為。但是沒過多久他發現,中央電視台的人才太多了,他自己在這裡幾乎就是一個小透明。而北京的房價又那麼高,生活壓力越來越來越大,他于是越來越迷茫。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裡。
後來在困惑之下,他無意間翻開了《論語》,卻被《論語》中的一句話給點醒了。這句話就是:“不患無位,而患無以立。”
孔子教導我們,走入社會,不要擔心沒有自己的位置,而要擔心自己有沒有能立得住的本事。
看到這段話,樊登豁然開朗,明白了所有問題的根源都在自己,想要解決外部的困境,首先要提高的是自己,朝着内部去使勁兒。
從那以後,他潛心讀書,幾乎把中國儒家的經典翻遍,尤其是《論語》。讀完這些,又開始看國外的一些經典。
随着讀書越來越多,他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逐漸迎刃而解。因為我們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前人其實都曾遇到過,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多前面的智者都已經寫在了書裡。
最終,被讀書改變命運的樊登創立了樊登讀書會,想要引導更多的人來讀書。如今随着樊登讀書會越做越大,樊登的事業版圖也越來越大。
而促使這一切發生改變的,隻是《論語》中的一句話。
三、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篇》,意思是說,見到比自己賢能優秀的人,要想着向人家看齊學習;見到那些不是很好的人,就要馬上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沒有犯過像他這樣的錯,有他這樣的毛病。
關于這一點,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也說過類似的觀點:“我們要盡量從别人所犯的錯誤中學習,而不是自己的”。
向優秀的人去學習,我們可能都會去做,但從别人的錯誤中學習,估計隻有很少的人能做到。
而查理芒格的意思是說,從别人的錯誤中學習,我們的成長會快得多,因為不需要自己親身去把所有錯誤犯遍。
查理芒格
四、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意思是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做到了再說出來(這樣就可以算是一個君子了)。
類似的話,《論語·裡仁篇》中還有一句,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說古時候的人言語不輕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動趕不上。
這兩句話,都強調的是行動的重要性。
其實不光孔子,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深知行動比言語重要的道理。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是因為認識到行動比空說道理要重要得多,才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陶行知”,以時刻警醒自己。
西方也有類似的諺語:“隻聽說耶稣的門徒做了什麼,沒聽說他們準備做什麼”。
所以你看,關于行動,東西方先賢的認識,是如此出奇地一緻。
陶行知
五、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意思是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去識别一個人。就是不但要聽他說了什麼,還要看他做了什麼。
我們很多人年輕的時候,不也是如此嗎?容易别人說什麼就信什麼。但經曆的事情多了,見識的人多了,就會知道,原來嘴上說的跟實際行動是兩回事。我們也就更加珍惜那些不善辭令,但在做事上踏實沉穩,一直讓我們值得信賴的人。
寫在最後從這幾個随手從《論語》中拿出來的例子,你就能知道,孔門的學問,儒家的學問,真跟我們平時說的“文化知識”不一樣。
難怪古人會有一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因為《論語》本就是關于世情人心,關乎為人處世的大學問。
所以儒家的另外一部經典才叫做《大學》,講的就是如何做人的學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