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各個地區的民間習俗?蘇州人過冬至——吃馄饨憶西施,由于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隻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鍊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着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冬至各個地區的民間習俗?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蘇州人過冬至——吃馄饨憶西施,由于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後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隻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鍊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着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泉州部分山區的風俗是冬至掃墓清明是衆所周知的掃墓時節,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區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掃墓的,而是在冬至。這一風俗究竟流傳了多久,這裡有什麼樣的謎團呢?
台灣人過冬至——九層糕祭祖在我國台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别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廈門人過冬至——排隊買姜母鴨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鐘,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炖鴨,冬至吃姜母鴨。一條街隻要有一攤賣姜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将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補。姜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姜母鴨。
北京人過冬至——冬至馄饨夏至面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甯。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馄饨。
河南人過冬至——捏凍耳朵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上海人過冬至——家家搗米做湯圓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裡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号,然後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