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食菌金字塔,頭茬羊肚菌冒尖鮮。
雲南,食菌者的天堂;菌子,食鮮者的夢鄉,在自然之味遍地的雲南,可以吃的菌種約有900種,在對菌之味的瘋狂探索與迷戀中,雲南人總結出美味金字塔——四大名菌,羊肚菌、松茸均在其列。
不同于多數秋雨後生出的菌子,羊肚菌在春節前後長出,剛好開啟新一年的食菌生活,春日伊始,頭茬羊肚菌一冒尖,雲南人吃鮮肉的心兒就顫動起來,沒吃上這現摘的羊肚菌,就不敢說自己是個合格的吃菌人。
羊肚菌是有名的“素中之葷”。之所以能得到雲南人的偏愛,除了鮮香豐腴、脆嫩爽滑的口感,還因為它别有一種不羁之味,帶着迷人泥土、堅果、煙熏等複合的野性之感,頗似靜心煨炖出的一道素肉大餐。
一直以來,羊肚菌多以幹貨流通,得益于近幾年的物流發展,我們才逐漸認識它的新鮮面孔。而這2月份的頭茬羊肚菌,堪稱嫩芽級的鮮腴,成為食客老饕們的真愛。
作為菌子界的開年鮮,羊肚菌可不是什麼沒有名氣的小菌子。菌界稱王封後,菌王西方認松露,東方認松茸,而菌後公認是羊肚菌,擅長吃的法國人,尤對其頂禮膜拜。
它有着一把奶白如脂的光潔菌柄,菌壁則呈現出凹凸不平的褶皺網狀,頗似牛肚、羊肚,依着國人以形命名的習慣,便有“羊肚菌”之稱。
現摘的羊肚菌菌香濃郁,口感脆嫩,入口順滑,簡單地炙烤或素炒,就鮮得一塌糊塗。特殊的多孔結構,又能充分吸附湯汁,撐得起炖煮和煲湯之能,輕輕松松就俘獲了人們的胃。
此外,它還有着豐富的營養價值,用雲南老話來說,就是:“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樣滿山走”;它曾是朝貢皇帝的山珍,與松茸、靈芝、冬蟲夏草等高營養食材,并列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菌”;古代的《本草綱目》、現代的《新華本草綱要》都有其物性記載。
有些營養成分甚至超過了“冬蟲夏草”與“猴頭菇”等山珍,以每百克幹鹽為例:
野生羊肚菌生長于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針葉闊葉林中,隻在雲南、四川、貴州、西藏等少處地區有分布,其數量稀少,以克論價,一斤會達到近千元。好在近幾年羊肚菌終于實現了人工栽培,新鮮的羊肚菌也漸漸和我們見面了。
剛從野生菌脫身而出的羊肚菌,有着自己的小脾氣,它對土質很挑剔,拒絕在重金屬超标的土壤裡落腳。所以,種植人員對種植環境十分苛求。
雲南的香格裡拉和麗江,有着老天爺賞飯吃的優良環境,是羊肚菌生長的好産地。 它們相鄰而居,都位于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是滇、川、藏三省區交界地,也是世界自然遺産“三江并流”景區所在地,曾是古人向皇帝朝貢羊肚菌的重要地區。
在這裡,似乎伸手就能觸碰到天空、呼吸就可以吹動雲彩。種植人員嚴選純淨自然的種植環境,再嚴格控制熱量、溫度、濕度變化、土壤酸堿度等小環境……可以說,每朵羊肚菌的誕生都是自然與人工融合的奇迹。因為羊肚菌的“敏感”,隻有保持周邊的好水土,聚集天時地利人和,方能順利産出。而且可控的種植環境,還使得菌壁褶皺中的雜質大大減少,料理起來更輕松。
羊肚菌生長成熟後,頭一批出來的菌叫頭茬菌,生長得更厚實,口感更佳。往後,二茬三茬出來,菌子略薄,香味和口感也略有減弱,此次我們分享的即是這頭茬羊肚菌。
農戶當天現采現發,多層篩選,淘汰率在50%左右,優選出長度7厘米及以上的菌子。菌壁厚實,鮮腴脆嫩,輕輕靠近,一種混雜着微妙野花清新、山泉沉靜、以及松針辛辣的山野氣,重疊交纏在鼻尖,久久不散。
越貴的菌子,越簡單制作,就越能成就其美味。新鮮采獲的羊肚菌很脆嫩,清洗時應選用溫水,手感也應該輕柔呵護。簡單清洗之後,即可用來烹調。
你可以像法國人那樣,将羊肚菌一切為二放進平底鍋,用黃油簡單煎制。融化的黃油激得羊肚菌滋滋作響,整個空氣都浸染了菌子香,這時,眼疾手快,撒上海鹽和黑胡椒就能出鍋。煎出來的羊肚菌很脆爽,肥厚多汁、帶着黃油香和山野氣息,細細咀嚼,竟會有幾絲吃嫩牛排的錯覺,不愧是“素中之葷”。
也可以像雲南人那樣,來道簡單的清炒。
在青椒的映襯下,它的味道也帶了幾分清朗硬氣;與青菜同炒,混合衍生出一股難言的鮮甘之味。
尤令人歡迎的,還是這煨肉、炖湯之能。
羊肚菌多孔的結構,能充分吸收肉味和湯汁,亦能讓其他食材多一股馥郁香。做一道羊肚菌釀肉或羊肚烏雞湯,任由鮮味刺激舌尖、齒間、心尖,請相信,整整一年,你都不會忘記這道開年鮮。
【産地直供】雲南·現摘頭茬羊肚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