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詩表達曹植的思想?《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件事情,是關于曹植作七步詩的,原文寫道:,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七步詩表達曹植的思想?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件事情,是關于曹植作七步詩的,原文寫道: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世說新語》·書影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魏文帝曹丕曾命令胞弟東阿王曹植在行走七步路的時間内作詩一首,如詩不成,就将行以大法(處死)。曹植應聲吟出六句詩來,這就是上面這首《七步詩》。曹丕聽了,深有慚色。
一個“慚”字,能看出曹丕當時的心态。原本是同胞骨肉,所謂“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何以要“相煎”如此?
原來曹操在世時,曹丕和曹植二人在争奪世子地位過程中,就展開過激烈的競争。曹植天資聰穎,從小深得曹操的喜愛,所以益發銳氣逼人而不自雕勵。
曹植也希望成為魏王世子,以繼承曹操的事業,但曹植的個性和真誠的本質,使他并不理解真正的競争,他的個性超越了個人生活,所以他的言行顯得與一個合格的繼承者格格不入的時候,失敗就無可避免了。
在他所有的任性行為中,違背禁令私開司馬門,行車于馳道應該是最為嚴重的。這一舉動,大大傷了曹操的心,以至曹操兩次頒令都說到這件事,《魏志·陳思王傳》記載了曹操當時的反應:“自臨淄侯植私出,開司馬門至金門,令吾異目視此兒矣。”
曹操在權衡再三之後,決定立曹丕為世子,在兩人的角逐中,曹丕最終獲勝。
而原先,曹操曾認為曹植是“兒中最可定大事”的人。這便是曹植生活中的個性,曹植的個性注定他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繼承者,但卻是他成為傑出詩人的重要保證。曹植的詩歌将他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緻,他文學個性的鮮明、動人,是繼屈原之後,中國詩歌史上又一個裡程碑。
曹操去世後,曹丕繼承魏王,他便對曹植及其輔翼人士的職位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離開了權利中心,有些人甚至因此喪命。曹丕尤其對曹植不放心,如果不是太後出面幹涉,曹植早已喪命。
在這種情況下,曹丕又使出“七步索詩”的絕招,看似普通的文學活動,實則是接近于一樁陰謀的人懷疑曹植的這首詩是僞作。
但經著名學者陸侃如馮沅君認真考證,在《中國詩史》中,作出“我們認為七步的傳說是可信的”結論,并判定此詩“必作于黃初元年至七年中”(文帝在位期間)掌握了詩的本事之後,這首千秋絕唱就容易解讀了。曹植的《七步詩》,原詩是這樣的:
煮豆持作羹,瀌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的一、二句,講豆粒被蒸煮作羹的慘痛遭遇,煮熟、發酵、濾汁,經受無盡的折磨。
三、四句寫出煮豆子的燃料的竟然是結長豆粒的“萁”(豆類植物的莖稈),它在鍋底下猛烈地燃燒,緻使鍋裡的豆粒承受痛苦煎熬,忍不住哀哀哭泣。
五六句是曹植發自肺腑的感慨,點出了這首詩歌的主旨:豆萁與豆粒,原本同根而生,怎麼竟然這樣殘酷無情,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呢?
聽過這樣含着血淚、帶着咽的控訴,隻要稍有良知,總會愧疚于衷、不能自己吧?我們不能不歎服詩人應對之敏捷、手法之高明。通篇純以比興出之,取譬精準,借物寫懷。
被曹丕步步相逼的詩人以豆粒自喻;而把加害于他的同胞兄長喻為豆萁,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難怪曆代騷人、學者對他贊不絕口,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也說:“子建(曹植字子建)思捷而才俊”,“援牍如口誦”。
曹植的朋友楊修在《答臨淄侯箋》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是關于曹植寫作構思情形的,原文寫道:“(曹植)握牍持筆,有所造作,若成誦在心、借書于手,曾不斯須少留思慮”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這是楊修親眼目睹的,大意是說曹植每有所作,援筆立成,像是事先打了腹稿,背誦下來,沒有經過片刻的思考。
趙孟頫行書·曹植《洛神賦》
反觀曹植這首《七步詩》,不管從詩意的構思、修辭的運用、遣詞造句以及行文來看,都是構思奇妙、譬喻精妙靈巧、詞采華茂,這首詩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古人把這種超常敏捷的創造能力,以及創作思維的高峰狀态,稱作“神思妙悟”。
鐘嵘《詩品》·書影
大文學家鐘嵘在《詩品》中如是評價曹植的詩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麋溢今古,卓爾不群。”
但從這首《七步詩》來看,鐘嵘對曹植的評價是中肯的、貼切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