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雙目炯炯有神,兩臂交叉環抱,頭枕臂上,兩隻腳疊壓着微微翹起……這尊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北宋年間的白釉孩兒枕,自7月初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後,受到廣泛關注。
這尊孩兒枕,由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燒造。定窯以燒制白瓷為主,起源于河北曲陽,曲陽古時屬定州轄區,故名“定瓷”。2008年,定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曲陽藝人制作的仿北宋定窯孩兒枕。
今年49歲的定瓷非遺技藝傳承人龐永輝告訴記者,定瓷瓷質細膩,釉色潤澤如玉,人們常以“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來盛贊定瓷之美。定瓷燒制始于唐代,北宋時期進入鼎盛,後定窯毀于元代戰亂,燒制技藝也随之失傳。
雖然定瓷傳統燒制技藝失傳,但在曲陽一帶,民間粗瓷制作工藝一直延續下來。20世紀70年代,在龐永輝的老師陳文增和蔺占獻、和煥等人的反複試制下,曆經幾十年坎坷,終使定瓷燒制技藝重獲生機。
“定瓷燒制極其複雜,燒制前先要從當地掘取石英、長石、黏土等原料,按一定比例加工成泥料,經陳腐後拉坯成型,然後修坯,進行刻花裝飾。采用浸入法施釉後,器坯才可入窯燒制。”龐永輝說。
龐永輝介紹,定瓷之美在于極簡。一方面它的顔色大多為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閃黃,給人以溫柔恬靜的美感;另一方面它的修飾多用印花、刻花,線條流暢簡潔,清淡雅緻。
在白熾燈照射下的定瓷産品。
走進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韓慶芳工作室,隻見她一手扶瓶身,一手遊刃有餘地操控刻花刀具,直刀深刻、斜刀廣削,主線、輔線深淺不一,行雲流水間,原本樸實無華的瓷瓶,瞬間靈動而優雅。
在韓慶芳看來,定窯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一個以燒制白瓷為主的窯口,不追求華麗的釉色,反而另辟蹊徑,以自然的裝飾藝術見長,為定瓷注入更靈動的生機。
為了使定瓷燒制技藝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曲陽縣2017年成立了定瓷職業培訓學校,開展定瓷技藝培訓、定瓷技藝體驗等課程。目前,學校已經培養了500餘名學生,其中300餘名學生走上與定瓷相關的自主創業之路。
學生在曲陽縣定瓷職業培訓學校學習定瓷制作技藝。
據介紹,如今曲陽縣定瓷企業已發展到200多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初步形成傳統瓷、日用瓷、藝術瓷3個系列400多個品種,年産值近2億元。
“定瓷不應該隻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和收藏市場上的天之驕子,隻有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才能更長久地傳承下去。”龐永輝說。
記者:高博
圖片由保定市曲陽縣委宣傳部提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