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桑植縣脫貧路?在湖南張家界慈利縣溪口鎮雲岩村,村民們正在給紅薯種育苗 (新華社發 汪海雲攝),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張家界桑植縣脫貧路?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在湖南張家界慈利縣溪口鎮雲岩村,村民們正在給紅薯種育苗 。(新華社發 汪海雲攝)
新華社長沙4月16日電(記者阮周圍)“多虧了駐村幫扶工作隊,老年勞動力也有了就業機會。”67歲的湖南張家界慈利縣溪口鎮雲岩村村民朱付元說,2018年6月村裡成立了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自己實現了家門口“再就業”。“每天準時上下班,豬也養了,生産也幹了,真是一舉兩得。”
雲岩村是中國中部一個典型的貧困山村,由于喀斯特地貌,地裡留不住水,玉米、水稻等産量一般,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孩子獨守大山。
村民回憶,以前村裡全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的組不通路不通水,村民過着肩挑背負、騾馬出行挑水喝的生活。
在村民印仕林看來,這幾年村裡的集體經濟正蓬勃發展,不僅解決了田地荒蕪問題,還讓自己的腰包鼓了起來。“我在村裡免費領養了豬仔,又被納入村裡的公益崗位,還經常去合作社做工,去年收入就有2萬多元。”
雲岩村村民收獲紅薯,笑容滿面。(新華社發 沈成花攝)
“僅僅是給錢,還稱不上真正的幫扶。真正的脫貧要發展産業,讓貧困戶擁有内生動力,給他們提供就業的技能和機會。”慈利縣紀委監委駐雲岩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王中山介紹,在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班子的讨論下,決定結合當地的傳統産業——紅薯種植,建立800平方米的紅薯加工廠房,走“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的一條龍産業化經營路子。
“加工廠建立後,80%的村民都參與進來,熱情很高。”村支書張林聖說,有時天不亮就有村民下地挖紅薯,工廠裡機器每天轉不停,老百姓幹得熱火朝天,很多鄰村的村民也被吸引,前來做工。
張林聖說,過去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工作隊通過長期調研,引進了中藥材種植、光伏發電、自來水等各類項目。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8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9500元,是2015年工作隊進駐前的4倍。
在雲岩村的紅薯加工廠房前,村民們種植的紅薯準備加工 (新華社發 汪海雲攝)
“過去連基本生活需求都難以滿足,現在我們穿着布鞋跑遍全村。”慈利縣紀委監委駐雲岩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兼村支部第一書記朱良軍說。放眼四周,水泥道路寬闊、幹淨整潔,自來水和電已送入山裡的每戶人家。
物質生活漸漸富足的同時,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也“富裕”起來。朱良軍的妻子王淑平退休後也駐村輔助丈夫的扶貧工作,經常組織農村婦女一起爬山、燒烤、旅遊。她還利用擅長舞蹈的優勢,在村裡拉起一支集舞蹈、彈唱于一體的文化隊伍,又引導村裡組織了一支籃球隊。漸漸地,村民精氣神變好,娛樂方式也變多了。
目前,雲岩村82戶貧困戶329名貧困群衆,已脫貧77戶314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是我們總結出來的工作方法。抓産業發展、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是雲岩村脫貧攻堅的落腳點。接下來,我們計劃實施村主幹道安保工程、路燈亮化工程、文體活動中心建設等項目,鞏固脫貧成果,進一步提升脫貧質量。”王中山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