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因為減肥而不吃晚飯嗎?經常不吃晚飯的你有何體會呢?
我們先來聽聽幾位長期不吃晚飯的朋友的親身感受:
@有朋自遠方來:
為了有一個好身材,我很早就戒掉了晚飯,剛開始身材苗條,在朋友眼中我有十足的女生範兒。
但最近感覺自己很難入睡,即使睡着了也很容易醒,在朋友的勸說下,我去醫院進行檢查發現自己低血糖,而且還因營養缺乏有點骨質疏松……
@晚風:
“好女不過百”這個思想一直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每天最大的興趣就是跟閨蜜說着自己一定要減肥成功,這也導緻我開始不吃晚餐,剛開始的确見效,但一兩個月之後,我就犯上了胃病,而且還經常掉頭發。
@體重不降不改網名:
我大三的時候因為要備考研究生,壓力很大,經常吃不下飯。再加上每天都有運動的習慣,大概半個月左右,我就瘦了七八斤,但是後來我月經紊亂、臉色蠟黃,感覺要被自己醜哭了……
聽完上述幾位好友的發言,大家是否感同身受呢?堅持不吃晚飯到底對身體是好是壞?
相信大家都聽過“過午不食”的說法,這個言論已經流行了很多年,有很多人利用這種方法進行減肥、養生。
這個說法最早來源于佛教,目的是為了修行、清欲、養生等。但是“過午不食”并不适合現代人,現代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壓力,遠比古代時期僧侶的多。
因而,必須要保證每天都從食物中攝取充分的能量,否則可能會影響機體健康。而且每個人的體質都是有差異的,并不能用同一個标準去衡量。
經常不吃晚飯,到底會帶來什麼結果呢?
首先,不吃晚飯,或許會催人肥胖。 我們先來看一則研究,2021年1月19日,Nutrients雜志發表的一項日本回顧性研究發現,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吃晚餐是導緻體重增加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解釋,吃飯規律,才是預防肥胖的關鍵,不過晚餐與肥胖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證實。
該研究于2007年~2015年從日本一所學校納入了将近三萬名大學時接受健康體檢的大學生,其中66.5%為男生。平均觀察3年期間,10.8%的男生和17.1%的女生體重增加≥10%。
每天吃晚餐的男生中,有10.7%體重增加≥10%,而不經常吃晚餐的男生彙總,有14.7%體重增加≥10%。多個潛在混淆因素ppisson回歸分析顯示,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不吃晚飯均是體重增加以及超重的顯著預測因素。
研究者認為,不吃晚飯增加肥胖風險的機制可能是因為:一、不吃晚飯後,食欲會增加,導緻後續吃得更多,升高能量總攝入量;二、飲食質量較差,不吃晚餐可能會導緻健康飲食指數降低,随之體重指數就會升高。
總之,我們可以發現,經常不吃晚飯的人可能在短時間内體重會快速下降,但經不住長期的考驗。
另外,長期不吃晚餐可能會刺激膽囊,引發相關疾病。
進餐時身體會啟動膽囊收縮排洩膽汁,進入膽總管之後再進入腸道,這樣方能幫助人體消化吸收。若是經常晚上不進食或者飲食規律性較差,膽汁就會在膽囊裡存儲時間過長,久而久之便會析出膽固醇類的固體物質,最終形成結石。
所以,為了預防結石的形成,我們也應該堅持适量飲食。
不僅如此,經常不吃晚飯或者不按時吃飯,會導緻精神狀态欠佳。這是因為不吃飯難免會産生饑餓感,心情也會随之受到影響。若是這種狀态持續過久,就會出現體力不支、精神不振等問題。
同時,晚上不進食,沒有足夠的能量供給,入睡變得很艱難。而且容易出現心慌、虛弱等狀況,影響夜間的正常睡眠。
另有研究表明,飲食紊亂患者相比健康人群更容易患上自體免疫系統疾病。該類疾病發生時,患者的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摧毀人體健康細胞。長期不吃晚飯,容易造成營養缺乏,導緻營養不良,時間久了身體免疫力下降,更容易生病。
綜上所述,“過午不食”并不适合我們現代人,長期不吃晚飯并不會帶給健康益處,不過凡事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有特殊情況,晚飯也是可以忽略的,比如午餐吃的過多、習慣早睡、嚴重肥胖等情況。
話說回來,正常情況下,晚餐都是要吃澱粉,但是如何健康地吃晚餐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吃晚餐并不是例行公事,晚餐能夠為人體提供能量,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是保持健康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
但是選擇健康的晚餐方式更為重要:
1.堅持“七分飽”
說到這裡,有很多人不明白七分飽是什麼概念,七分飽大概是這樣一種感覺:腸胃并沒有裝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主動覓食的速度也明顯減慢,但習慣性的還想多吃。但是如果換個話題就會忘記想要吃東西這個想法。
當你覺得七分飽之後,應該即刻放下手中的筷子,以免進食過多。
2.晚飯别吃太晚
《内分泌學會臨床内分泌與代謝雜志》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晚餐吃得過晚可能會導緻體重增加和高血糖。
據統計,全球有21億以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中國已有4600萬成人肥胖,3億人超重。而上述雜志中發表的研究顯示晚餐吃得太晚與肥胖脫不了幹系。
大家仔細想想,離家在外時媽媽在電話裡面千叮咛萬囑咐要按時吃飯,自己是否做到了呢?
所謂“不聽媽媽言,吃虧在眼前”,該項研究詳細研究了晚餐進餐時間和機體代謝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員對20名健康志願者進行了實驗,分為兩組(一組10人),分别晚上6點和10點進餐,全部11點睡覺。
實驗期間記錄他們的血漿葡萄糖、胰島素、甘油三酸酯等指标。結果發現,10點進餐的小組飯後代謝曲線延遲,導緻與睡眠階段的曲線重疊。晚餐吃得晚,其餐後代謝的特征是較高的葡萄糖水平,甘油三酸酯峰延遲,較低的遊離脂肪酸和膳食脂肪酸氧化。
通俗來講,就是相同食物的晚餐,吃得晚然後去睡覺會導緻體内血糖升高,脂肪潴留。
因此,晚餐一定要按時吃,不可過晚。
3.種類上查缺補漏、飯量根據早餐調整
晚餐主食吃米飯或者雜糧粥,養護脾胃的同時也會補充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此外,晚餐建議向早餐看齊,早餐吃飽,晚飯吃好。全天的能量供給比例基本上在30%、40%、30%這樣比較合理。
三、延伸——研究發現:吃得少,活得久?是真的嗎?近來,《cell》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關于飲食與壽命的研究。其結論是如果你想要減少全身的炎症、延緩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發生、活得更久,就要少吃食物。
大家都知道,衰老是許多人類疾病比如癌症、癡呆等的最高危險因素,一項研究中的動物模型已經顯示熱量限制(cr)是針對這些與年齡有關疾病的最有效幹預方式之一。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比較了正常飲食和攝入熱量少30%的大鼠,在18至27個月的時間控制其飲食。對于人類來說,這大緻相當于從50歲到70歲的人遵循熱量限制飲食。
結果發現,在熱量限制飲食的大鼠中,有57%出現在正常飲食的大鼠組織中與年齡相關的細胞組成變化沒有出現。
這種方法告訴我們熱量限制對這些細胞類型的影響,而且還提供了關于衰老過程中單細胞水平發生情況最完整、最詳盡的研究。
免疫細胞在衰老過程中增加,熱量限制有利地逆轉了衰老幹擾的免疫系統。人們常說,人如其食,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的細胞狀态顯然取決于與環境的互動,包括吃了什麼,吃了多少。
這項研究揭示了熱量控制對免疫調節的影響,也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吃得少對于延緩壽命有一定好處。但是我們不能單純地說“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這項研究是動物實驗,是否适用于人類還尚未可知,其結果也隻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并沒有确定的言論。
參考文獻:
[1]馬晉平. "過午不食"真能延年益壽嗎?[J]. 養生保健指南, 2018(6):1.
[2]周軍. 過午不食——盲目養生不可取[J]. 家庭醫學:上半月, 2018(7):1.
#健康真知計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