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翻譯白話文? 呻吟語(節選)【明】呂坤 著 張 元 譯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漢語翻譯白話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呻吟語(節選)
【明】呂坤 著 張 元 譯
《呻吟語》是明代儒哲呂坤積三十年心血寫成就得一部語錄體著作。在這部著作中,呂坤談哲理、評時弊,探求人生,思考宇宙,舉凡人的修養、處世原則、人際交往、居家過日、政治管理之道、養生怡情之理等等,真知爍見,時時閃現,警句妙語,不一而足。剔除其中的糟粕,《呻吟語》不失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枝奇芭。 呂坤(1536——1618),明嘉靖、萬曆年間人,字叔簡,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獨居居士,甯陵(今屬河南;人,官至刑部左、右侍郎。萬曆二十五年,呂坤上訴明神宗,懇陳天下危亡之狀,勸神宗勵精圖治,但訴入不報,于是憤然“稱疾乞休”。居家後,與後進講習。《呻吟語》成書萬曆二十一年,為呂坤未退職時所作。除此外,呂坤還有《去僞齋文集》等。 “呻吟,疾病聲也。呻吟語,病時疾痛語也。”(呂坤自序;多年宦海沉浮,飽覽人間風霜,呂坤對當時社會種種弊病有切膚之痛感。“而今隻一個苟字支吾世界,萬事安得不廢弛?”(《應務》;他的志向是~“而今不要掀揭天地、驚世駭俗、也須扯洗乾坤、一新光景”《治道》《呻吟語》就是他企圖匡正時弊、挽大廈将傾的一部警世語。 作為一名封建文人學者,呂坤在《呻吟語》中也談道與器、理與氣、 但他反對理學家分割道與器、理與氣的觀點,主張氣一元化論,他也談知與行,但反對“知在行先”說,主張“能行方算得知,徒知難算得行。”(《談道》;他尤其反對理學家們空談性理,認為“假若了悟性命,洞達天人,也隻于性理書上添了某氏曰一段言語,萬姓之生死,身心之正邪,見在得濟否?”(《談道》;呂坤指出~“隻把存心、制行、處事、接物、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本小未都事事心下信得過了……這便是理氣、性命顯沒處。”(《談道》; 正因為呂坤主張的是一種實用的哲學,所以《呻吟語》一書中多數篇幅都是在這“存心、制行、處事、接物、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本小節”上下功夫。這裡凝聚着呂坤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探幽發微的哲思,今日讀來,許多看法仍不失為可借之鑒~ “無屋漏功夫,作不得宇宙事業。”《存心》一切有志之士當以此自勵。 “問安,問侍者,不問病者。問病者,非所以安之也。”(《倫理》;體恤人情,何其細也。 “名心盛者必作僞。”(《修身》;沽名釣譽者戒 “處世常過厚無害,惟有公持法則不可。(《應務》;——執法者當思之。 “善用人底,是個人都用得?不善用人底,是個人用不得。”(《應務》;“任是最愚拙的人,必有一般可用,在善用之者耳。”(《治道》;——管理者可品此用人之道。 “教人十六字~誘掖,獎勸、提撕、警覺、涵育、熏陶、鼓舞、興作。”(《應務》;——教育工作者可借鑒之。 …… 還有《物理》、《廣喻》種種,或機智,或幽默,剔透物理,廣喻人生,令讀者會心而笑。正如呂坤自道“人情越體悉越有趣味,物理越玩索越有入頭。”(《人情》; 在欣賞《呻吟語》中的警言妙語的同時,也應該指出,作為一名封建士大夫,呂坤的思想沒有、也不可能完全突破封建主義的思想體系。他在自然觀上持有樸素的唯物思想,但在曆史觀上,有陷入英雄創造曆史的唯心主義泥潭,他尖銳地批評統治集團的腐敗,甚至連帝王也不放過(如《治道》在怒斥道~“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而剝天下以自奉哉,”《廣喻》中唯歎~“嗚呼,人君富,四海貧,可以懼也。”;,但他的本意則是為了維護封建制度的三綱五常。他理想的是“朝廷之上,紀綱定而臣民可守,是曰朝常?公浯蠓颉;偎菊峁佟?各有定法,可使持循,是曰官常?一門之内,父子兄弟、長幼尊卑、各有條理,不變不亂,是曰家常?飲食起居,動靜語默,擇其中正者守而勿失,是曰身常。“(《倫理》;因此,《呻吟語》中也時見陳腐的封建說教,“不動氣,事事好”(《存心》;
等等,都是企圖讓封建制度合“理”地存在,要人民逆來順受,把命運寄托在聖明的君主身上,今日的讀者在看《呻吟語》一書斯蒂芬不能不警惕這些與有益的精。從本書中可以看出,在傳統文化中,我們的先祖對探索人生、思考宇宙、凡人的修養 處世原則、人際交往、居家過日、修養身性、治國之道等作了全面細緻的論述,有許多方面,在當今仍有現實意義和借鑒之初,有些原則、方法規例久經不衰。當然也有一些封建性糟粕毒素。時代變了,即賦予社會各方面新的内容。人類社會意識形态更加複雜多變,但究其本質性、規律性最基本的形式内容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即“變中有不變”的道理。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系統全面的認識。
呻吟語
序言
呻吟,是患病時發出的聲音,呻吟語,即患病時所說的痛苦的言辭。病中的痛苦,隻要患者自己能夠知道,很難講給别人聽?也就是說,隻有在病中才體會到,病愈之後,馬上就又忘得一幹二淨。本人天生體弱多病,患病時痛苦呻吟,自我悔恨,決心要加強預防,不要再患病。然而過後仍不謹慎,則又患病,于是又記下來。平生将世間的疾病患過無數,記錄已不勝其勞。況且一病數次,都不能引以為鑒呢。人們說: 三次斷胳膊則成良醫。可是我的胳膊已經斷了九次,不易治好疾病年複一年纏繞着我,令我呻吟不止。唉,病的次數多了身體失去了健康,病的時間長了元氣遭受到損傷。我簡直成了氣息奄奄之人了, 三十年來,我記下了若幹卷呻吟語,帶在身邊作為醫治自己的良藥。司農大夫劉景澤修心養性,一生中也沒有什麼可呻吟的,我對他非常敬重。我們在雁門共事的時候,各自談道自己的苦衷,我拿出呻吟語給劉景澤看,他說“我也有呻吟的時候,隻是沒有記錄下來,我們的病征,大體上是相同的。你既然已記錄下來了,為什麼不把它公之于世呢?這樣做可能會有三個有益的方面~醫生見到你的呻吟,就會将絕症醫治好?患者見到你的呻吟,就會醫治各自
的病征?而沒有病的人見到你的呻吟,也會小心預防疾病。這樣,以你一個人的情形作為大家的借鑒,會有很多人得到助益而延長壽命。即使你自己不能痊愈,但能夠使别人痊愈,不是很有益處的事嗎?”我聽了精神大為振奮到。“病中的胡言亂語,又拿其中癫狂之語來煽惑人們的視聽,那怎麼可以呢?”因此,我選擇了一些雖然癫狂但還不過分的保存下來。哎,假使能讓我活下兩段話就應當力求哪怕隻有三年的健康,怎麼能以患了不愈之症而自暴自棄呢?景澤啊,景澤,你也是在為我治病啊, 壽終而死,正常的規律得以完成,元氣也得以保存,沒有因自我而受到傷害,盡管死于桎槁之下,也不失其為“正命”。如果有傷元氣,違背了正常的規律,即使是壽終正寝,恐怕也不能說是“正命”了(即儒家所說的“非命”;。 自然的禀性中最重要的是約束身心和莊重著實,而約束身心和莊重著實中最重要的是誠信、明察、甯靜、平和。具有這種自然禀性的人最忌是非不分,最懼艱深險惡。淺薄輕浮之人盡管豁達洞悉,也不能成為修身養性者。 也許有人問。“人快死的時候能見到鬼神,是真的,還是幻覺呢?”我的回答是。“人在清醒時所見到的為真實存在,在夢中見到的則荒延不經。靈魂和身體失去聯系時,就會随着它的活動而見到什麼東西,這種現象叫做?外妄??當神志與心靈忽離忽合,處于不安定狀态時,便會随所接觸的事物變幻成某種景象,這種現象叫?内妄?。所以至上之人不做夢,大愚之人也不做夢,這是沒有非妄之念的緣故。人快要死的時候,如同在夢中一般,靈魂飄蕩而目光混亂,元氣洩浮消散而邪氣居于人心,因此這時所看見的都是些荒延不經、并非真實存在的東西。還有人快死的時候見到被用桎槁套住拖走,這便是荒廖絕倫。人的身體即将毀滅,而對死懷有極度的恐懼,因此常常好像看到了什麼。倘若真有招魂索命的無常,那麼牛、羊、蚊蟲、螞蟻等死亡,也會有小鬼招魂嗎?總的說來,花草樹木的萌生、茂盛和枯萎,泥土山石的凝聚與渙散,人類和動物的生死、起始結束、存在和不存在丹頂鶴都不過是一種規律,根本沒有什麼其他因素在内,即是萬一有什麼特殊因素,那也才是真可怪異的呢。” 氣,沒有窮盡終了的時候,形态,沒有不損傷毀滅的時候。 樞要關鍵的本相、旨趣,不要太過于流白,才能體驗到其中難以言詞表達的意味,所以大智至聖之人不會誇誇其談。一旦付諸口舌,則一言難盡,零亂如麻,近于浮薄輕佻,一點意思也沒有了。 人的天性不可以有所虧欠,所以取的數象常常很多,如~窮理、盡性、達天、入神、緻廣大、極高明等等。人的情欲不可以處于溢滿的狀态,所命取的數象常常很少,如 : 謹言、慎行、約己、清心、節飲食、寡嗜欲等等。 深沉莊重是第一等的天資禀賦,坦誠豪爽是第二等的天資禀賦,聰明睿智是第三等天資禀賦。 天地之間不過是感情的境域丹頂鶴所以一切萬物都因情而痛苦或歡樂,而至上之人則不參與其中。 如要用自然景況來比拟人,光明博大、深沉含蓄是天地之氣,溫煦和平是陽春之氣,縱欲任性是常夏之氣,冷酷好殺是秋之氣,消極吝啬是冬之氣,暴露是震雷之氣,輕狂淺薄是疾風之氣,昏庸無主是霧霭陰霥之氣,嫉恨阻滞是積陰之氣,從容溫和是和風甘雨之氣,聰穎豁達是青天朗日之氣。有所偏好的,必然有所相像處。 先天而來的氣流出來的很少,後天積蓄的氣卻很多,這後天的氣之所以能夠積蓄很多,是因為有先天的氣存在,如果根本沒有先天的氣存在,後天的氣便無法積蓄起來了,這些可以用世間萬物的形、色、才、情等等來驗證。 蝸牛藏匿在殼中,終年的烈日也曬不幹,必然有曬不幹的道理。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 當以火燃才能發出香味,也會因火将其燃盡而熄滅?油膏以火燃才能發出光明,也會因火将其燃盡而枯竭?炮以火來發射才能發出
聲音,也會因火将其宣洩殆盡。陰靜,就是這樣得以存留的原因,陽動就是消亡的原因。難道隻是聲、色、氣、味是這樣的嗎?世間都以充裕為滿足,稱其為“萬年之燭”。 五行之中,火的本性奮起煥然,水的本性流動不停,木的本性條達通暢,金的本性堅實剛硬,土的本性沉重敦厚。五行各自相生之物也是這樣。 獨自一個則見本性,而兩個則會産生感情。人沒有兩個在一起能夠安靜的,物也沒有兩種在一起而不發出聲響的。 聲音沒有形狀和顔色,基于器皿而出音,火沒有本身的物質,基于柴薪而燃燒,顔色沒有着落的地方,基于草木而附挂。所以,五行之中惟有火雖無形體,卻用之不窮。 人的思想是随着氣血的消長而變化的。四十歲以前發奮進取,經驗和認識不成熟,但是敢于有所作為?人過四十歲以後思想定型,見多識廣,凡事會反複斟酌,三思而後一行?到了六十歲之後則逐漸變得消極,雖然經驗和認識很深,然而卻力不從心。以上所說道隻是個大概,其實業并非每個人都是這樣。古代的人四十歲開始做官,六、七十歲便辭官歸宿,大概就是這樣認識的吧。也有年輕人意志消沉,無精打采地像将死的老人一樣,同樣也有雖過花甲之年,性情狂躁,妄動喜事之人,但這些都是違背尋常規律的。假若見到意氣風發的青年,以為他能夠擔當大任,或者把萬念俱灰的老頭當成老成穩重,那就大誤特誤了。像年輕的鄧禹那樣沉重剛毅的,和像馬援那樣壯士暮年雄心不已的,古代 确實有那樣的例子,然而畢竟不多啊, 命的本源在于先天。君子的命運在于自我,小人的命運也在于自我。君子以道義來對待命運,不違背道義的準則,而命運不足以理論?小人以自己的欲望來與命運抗争,對于不應該得到的卻必欲得之,則不肯接受命運的現實。君子之命運在自我,順乎自然的規律?小人之命運在自我,憑的是僥幸和偶然。基于這個緣故,君子之心常常泰然平怡,而小人之心常常窮思苦想。 所謂本性,其實是“理”和“氣”的總稱。從沒有不善的“理”,也沒有至善的“氣”。認為本性善良的人,純粹以“理”而論,認為本性的邪惡與善良各半的人,是混雜了“氣”而論的,因此,經典中談性的各不相同,唯獨孔子沒有理論之處。 氣質和習性,是學者的兩大障礙。仁愛與義理相對立,禮儀與誠信相違背,都是由于氣質的障礙。把頭發盤在頭頂的嘲笑着頭兩邊梳發結的,穿長袍的譏諷穿短襖的,都是由于習性的障礙。明白了各種事物的本質,便對世上萬物的認識比較清楚。即使有的認識還不清,千萬不要以自己片面的見解教給人們,使之犯錯誤。各種統一的章程都齊全了,天下便會統一起來。即使有不統一的千萬不要拿錯誤的章程給人們,使之也犯錯誤。實在令人放心不下啊,這項重要的任務丹頂鶴由誰承擔呢, 父母生子女,子女安全度過了一生,連一根毛發和一丁點皮膚都沒有損壞,和他們生下來的時候一樣,這就是孝子。老天生萬物,萬物的歸宿和當生發去的一樣,就和人的本性一樣,從生到死,一直照樣,就稱上天的孝子了。 心靜象天平一樣,在秤物品的時候物品放上拿下而度衡不亂,物品拿走之後就懸空在此。處在這樣靜怡虛無的狀态下,是多麼悠閑自在呀, 一個人要收回放縱的心,不要象捕魚那樣,已經撲到了,要是它感到從容舒暢,沒有象被撲到時的懊惱。假如一時難以收回,便把它束在網上,較好像沒有撲到一樣,搏擊飛騰,主人一點也不用操心,等到鷹飛回臂上,雉回到院中,卻是那樣從容自得,一點也不驚怕。 學者隻要每件事都留心在意,一絲不苟,那麼品德的長進則會如流水一般。 抑制自己的怒氣,那麼凡事都會有好的結果。 心境豁達不豁達,應該分辨正當與否,而不在于分辨其出入。就暫且想象自己正無憂無慮躺卧在山林中而心卻在廟廊之中,雖然身處敗壞的世道而夢想着唐堯的盛世,或者象遠遊的人思
念親屬,貞潔的婦女懷念丈夫那樣,心境能夠放得豁達嗎?假如無論正當與否,單單計較出入,那隻不過是佛門的參禅入定了。 也許有人問~“把心放得豁達了,怎麼才能夠使它收斂呢?”我說~“你這麼一問,就證明已經收斂了。将心境放得豁達與将心境收斂的方法非常容易,不過是漫不經心時已放開,一清醒時便又收斂罷了。” 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便會有主見,而不會受到的眩惑。否則,一随随便便就是胡亂應酬外界。可能會有偶然對的時候?但畢竟不是在自己的心上經曆過,終究沒有什麼長進。這就像是在睡夢中吃東西,那裡能夠吃得飽啊, 防止私欲就要像力挽逆水兒上的小舟,稍一歇力就會順水而下地流走?竭力行善要像攀登沒有樹杈的大樹,剛一停腳就會摔下樹去。正人君子的心境要時刻保持警惕。 一旦産生了善良的願望,還未說到擴大它,先要自己掌握住,其他的善良願望都好辦了。如果任它随便來随便去,更沒有放在心上,就好像是驿站永遠沒有常住的人那樣,豁達心中就永遠不會有善良的願望了。 縱有一千日是在從事義舉,但經不住有那麼片刻功夫在心中産生不滿的私欲,所以正人君子時時刻刻的修養,從不在道義上放松。他防止不義的行為,較好像富有的人家防盜賊一樣,害怕将來受到貧窮挨餓一樣。 沒有光明正大,在暗處也不做壞事的修養,就難以幹大的事業。 正人君子不随便講話,是由于存心正的緣故。所以說~修辭的立意在于志誠,沒有誠意怎麼來修辭呢? 收斂一個欲念,則會招來許多善行?一次放縱欲念,則各種邪惡睽睽就會乘虛而入。 觸犯了法律,有時還可以逃避?觸犯了天理,那就沒有地方可以存身立命。因為單單自己的良心就不會繞過自己。基于這個原因,正人君子畏懼天理譴責的心理,要遠遠勝過畏懼法律懲罰。 或許有人問~“清晨聽到雞叫就起床,還沒有做什麼事情,怎麼行善呢?”程子說~“隻要心中真誠就是行善了。”我認為~在高尚的人沒有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不會思 什麼,一般人睡下會想點什麼,不是前一日幹過的事情,就是下一天要看的事。這時要看念頭好與壞,如果想的是好事,就像先聖帝堯那樣的人?如果想的是壞事,就像盜賊柳下石那樣的人?如果想的是善事,而本意卻有所圖謀,則像帝堯又像盜跖,一來二去,最後還是歸到盜跖那邊去了。這是一天開始先要做好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克制自己更會覺得容易,加以檢點更會感到清醒明察,所謂摒棄邪惡,堅持仁善是其根本所在。 眼中有翳,看到的一切都是虛幻的,自己有耳鳴的毛病,聽到什麼都不是真實的。心中有某種念頭,所有感到的都會受其影響。基于這個緣故,心境可貴的是虛無。 遺忘是沒有留心的緣故,縱容是過于留意的緣故。心境應該從容自在,在真實和虛無中自由飄蕩。 靜這個字,時刻也不能忘記,一忘記便會混亂起來。門整天打開關上,那門柱常靜止着?美的和醜的面孔天天來去,那鏡子常靜止着?人們每日忙于應酬
,而心裡卻靜怡平和。唯獨靜能制動,如果随着動而動,一切事則不得本末。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假如心境不安靜,做的夢也會七淩八亂。 把意念收斂起來,有什麼正理得不到?把志氣奮發起來,又惺裁詞慮椴豢勺髂兀肯衷诘難д撸;:;;鷗?甑男木忱純創;;恚;煤廖奚;;男那槔醋鍪攏;駝庋;;锖;康亓巳匆簧;?心平氣和,這四個字說來容易,然而沒有涵養是做不到的,其根本在于消除火氣(定火;,消除了火氣則一切變得明了,萬事的道理也因此而得出。水明了而火昏暗下來,靜的屬性是水,動的屬性是火,所以病人的火動就狂躁不安,待其蘇醒安靜下來,全都記不得了。這是安定的緣故,是因為水澄清而火熄滅了。所以人沒有火氣就不能生活,沒有火氣也不會死亡?事情沒有火氣就不能成功,沒有火氣也不會失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