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家用電器,冬天保鮮,夏天制冷,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那絕對是一次享受,那麼假如穿越到古代,也能吃到冰飲嗎?
其實各位可千萬不要小看古人,因為在古代不僅有冰箱,還能人工制造冰塊,現代人冰箱能做到的事情,古人基本上也行!
現代冰箱制冷是什麼原理?
現代冰箱制冷原理其實挺簡單,比如最典型的一種:選擇一種低溫即可蒸發的制冷液,然後在需要冷凍的一側管道内蒸發,然後将蒸發的氣體通過壓縮機壓縮,過程中産生的熱量則在散熱片上散發,這些壓縮成液體的制冷液重新再回到冷凍室蒸發,周而複始!
那麼制冷室的熱量就會被蒸發後帶走大量熱量而溫度降低的蒸發管帶走,熱量則在壓縮機壓縮過程産生的熱量散發,完成了熱量轉移。而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機械能損耗,因此需要輸入能量,比如壓縮機可以用内燃機或者蒸汽機以及電動機驅動,當然現在也有半導體知冷暖技術。
最早是1822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二氧化碳這些氣體在加壓後可以變成液态,壓力降低又變成氣态,這就是有了理論基礎,此後冰箱就正式進入了發明以及更新叠代階段,簡直就人才輩出:
1834年,美國的工程師帕金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壓縮制冷裝置,奠定了現代壓縮機的發展基礎;
1851年,在澳大利亞第一台人工制冷壓縮機誕生;
1873年,德國化學家卡爾.馮林德發明了以氨作為制冷劑的冷凍機,設計出了工業冰箱;
1879年,卡爾.馮林德把工業用冰箱進行小型化改造;
1910年,全球第一台壓縮機家用冰箱在美國誕生。
1927年美國通用電氣研發出全封閉式冰箱。
1931年,氟利昂12研發成功,實現冰箱的技術突破。
1993年,全球第一批無氟冰箱誕生。
這就是現代冰箱的發展史,從發現壓縮以及蒸發的原理開始,到真正的冰箱出現,也不過50年,那會是清道光十四年,皇帝和大臣們還留這長辮子在太和殿交頭結尾議事呢,當然這會清朝早已就冰箱了,而且還已經使用兩千多年了。
古人的“冰箱”到底是長啥樣的?
為什麼要加個引号?準确地說應該算是一種真正的“加冰”才能制冷的箱,比如戰國時期的冰鑒,它的結構比較特殊,分為内外兩層,内層和外層之間又有很大的空隙,可以倒入熱水溫酒,也可以倒入冰塊冰鎮,因此這是個兩用物品。
而這個冰鑒的結構盡管并不是特别複雜,但外觀精美,鑄造技術要爐火純青才能配合的嚴絲合縫,因此冰鑒提現了戰國時期青銅鑄造的極高水準。
但問題來了,這溫酒的熱水容易解決,畢竟用火燒燒就得了,那麼冰酒的冰塊是哪裡來的呢?這古代又沒有制冰機,到哪去弄冰塊呢?
有兩種辦法可以取得冰塊,一種是冬天的冰塊保存到夏天,比如建一個地下冰窖,比如在幾十米的地下,溫度比較恒定,周圍用保溫材料做好絕熱措施,然後趁着冬天置入大量冰塊,再封存,那麼到了夏季的時候可以來取用冰塊冰鎮了!
如果是潔淨的冰塊,那麼融化的冰水也可以食用,如果不太幹淨,那麼也可以通過冰鑒這樣的“冰箱”将内層缶内的酒或者其他飲品冰鎮。冰窖藏冰最早出現于商代,所以在戰國以前的商代就應該出現“冰箱了”,隻是沒有保留下來。
另一種則是用化學反應方式取得冰塊了,相信有過農村經曆的朋友都知道,很多化肥溶于水時溫度會急劇下降,甚至冰冷刺骨,筆者當年在老家給農作物施葉面肥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比如碳铵、硝酸铵和硝酸鉀、氯化铵都有這個效果。
而化學制冷的方法則還和火藥的發明有些關系,火藥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煉丹術,但到隋朝才被真正發明,而到了唐代才被大量應用于軍事,因此為了制造火藥開開采硝石的唐代,終于發現了硝石在溶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使水溫降低甚至結冰!
因此古人就利用硝石溶解降溫的方式制造冰塊,而且硝石可以重複利用,因為硝石就是硝酸鉀,它和水不會起化學反應,隻會形成形成溶液,在水溶液中以鉀離子和硝酸根離子形式存在!
太陽曬幹或者煮開又可以取得硝酸鉀,但最好以水浴烤幹,嚴格控制溫度,不要太高溫,否則高溫分解成亞硝酸鉀或者更高溫度分解為氧化鉀。
馬可波羅
西方的制冰方法則局限于火藥,未能發現硝石溶水制冰的方法,一直到馬可波羅在1266年到達元大都,才将制冰以及冰淇淋的方法帶回歐洲,這和唐代相比,已經過去了500多年!
所以想要冰?很簡單,弄幾袋硝石就可以了!
最早的冰淇淋
唐朝時候發現的制冰方法,使得制冰相對比較容易了,而且各種冰飲也開始出現了,比如全世界最早的冰淇淋就出現在唐朝,那會當然不叫冰淇淋啦,而是“酥山”,它的做法是底層是刨冰或者冰沙,上面是奶油、酥油,在點綴上插花,甚至還有天然食材提取的色素配色,花樣可不比現在少!
所以,如果打算穿越的話,不妨選唐朝盛世時期,因為那個時代不僅繁華,還有冰飲冰淇淋,更有胖為美的楊貴妃作為榜樣,你可以大吃特吃,吃胖不用愁,還很搶手,如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