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瘙癢性過敏性皮膚病。臨床上以皮膚黏膜突然出現風團,發無定處,時隐時現,劇癢,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迹為其特征。慢性者可反複發作,常達數月或數年之久。
主訴
患者全身出現風團,一般為紅色并伴有瘙癢。重者還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或喉頭水腫。
診斷
(一)臨床表現
1.急性荨麻疹起病較急,皮膚突發瘙癢,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紅色風團,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可融合成片。微血管内血清滲出急劇時,壓迫管壁,風團呈蒼白色,皮膚凹凸不平,呈橘皮樣。數小時内水腫減輕,風團此起彼伏,不斷發生。病情嚴重者可伴有心悸、煩躁、惡心、嘔吐,甚至血壓降低等過敏性休克症狀。部分可因胃腸黏膜水腫而出現腹痛,劇烈時頗似急腹症。氣管、喉黏膜水腫時,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若伴高熱、寒戰、脈快等全身中毒症狀時,應特别注意有無嚴重感染如敗血症的可能。
2.慢性荨麻疹全身症狀一般較輕,風團時多時少,常達數月或數年之久。有的有時間性,如晨起或臨睡前加重,有的則無一定規律性。大多數患者找不到病因。
3.特殊類型的荨麻疹
(1)皮膚劃痕症:也稱人工性荨麻疹,是指甲在皮膚上劃痕或用鈍器劃過皮膚後,局部隆起,呈現風團性劃痕。
(2)寒冷性荨麻疹:可分為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與非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兩大類。
1)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罕見,分為速發型(遇冷0.5~4小時,多在3小時内發病)及遲發型(遇冷9~18小時後發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于早年發病。皮損非風團,為紅斑或紅斑性丘疹,可有灼痛感,持續數日,速發型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尚可伴發白細胞增多、發熱及關節痛。終身反複不止。
2)獲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因寒冷出現皮膚瘙癢或斑狀水腫。重者可有手麻、唇麻、胸悶、心悸、腹痛、腹瀉、暈厥甚至休克等。有時進食冷飲可引起口腔和喉頭水腫。
(3)日光性荨麻疹:可能對紫外線過敏所緻,在暴露光線後,出現皮膚瘙癢、紅斑、風團,嚴重時可有全身反應如畏寒、乏力、暈厥、痙攣性腹痛等。
(4)膽堿能性荨麻疹:多見于青年,由于運動、受熱、情緒緊張、進食熱飲或乙醇飲料,促進乙酰膽堿作用于肥大細胞而發生。風團在受刺激後數分鐘即出現,直徑2~3mm。常散發于軀幹上部和上肢,互不融合,可于0.5~1小時内消退,自覺劇癢。有時僅有劇癢而無皮疹。偶伴發乙酰膽堿的全身反應,如流涎、頭痛、脈緩、瞳孔縮小及痙攣性腹痛、腹瀉及腸鳴音。頭暈嚴重者可緻暈厥,病程一般經數年後可漸好轉。
(5)壓迫性荨麻疹:皮膚受壓後4~6小時,局部發生腫脹,累及真皮及皮下組織,持續8~12小時消退。常見于行走後足底部和受壓迫後的臀部皮膚。機制不明,可能與皮膚劃痕症相似。
4.血管性水腫又名巨大荨麻疹、Quincke病,以往稱為血管神經性水腫,為突發于皮膚黏膜的局限性水腫。
(二)輔助檢查1.過敏原試驗包括皮膚或吸入試驗、放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特異性IgG、斑貼試驗等其他相應檢查,以确定過敏因素。
2.血常規可出現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治療要點1.過敏性休克處置 對于過敏性休克者,立即予以平卧,皮下或肌内注射0.1%腎上腺素0.5ml;同時給予吸氧,以及琥珀酸氫化可的松100~400mg靜脈滴注,觀察血壓恢複情況,有無喉頭水腫影響呼吸,必要時做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檢查血尿常規,做心電圖監護,維持有效血壓。必要時20~30分鐘後可重複注射腎上腺素或給予升壓藥。患者病情平穩後,再給予抗組胺藥,少量潑尼松維持治療。
2.抗組胺藥物 第一代抗組胺H1受體的藥物如氯苯那敏、賽庚啶、羟嗪等,有較好療效,能維持3~6小時,通透過血腦脊液屏障及胎盤,常見不良反應有嗜睡、頭昏、運動失調等。第二代抗組胺H1受體藥物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療效優于第一代,且大多數無嗜睡及抗乙酰膽堿樣不良反應,偶有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第三代抗組胺H1受體藥物非索非那定,療效更佳,完全無嗜睡及行為障礙等不良反應。
3.荨麻疹急症處理對急性荨麻疹接診後,可立即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5ml,然後予以抗組胺藥物治療,能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4.糖皮質激素應用于急性或頑固性荨麻疹病例,如過敏性休克、血清病型荨麻疹等。
5.脫敏治療對花粉、塵螨等過敏原明确者,可給予特異性抗原脫敏治療。
6.血管性水腫的治療除上述方法外,可加用丹那唑、抑肽酶、司坦唑醇等治療。
7.外用療法可外用止癢洗劑如白色洗劑、爐甘石洗劑每日數次治療。
很多的荨麻疹患者在臨床上找不到确鑿的病因,隻能對症處理。患者要多留意并且向醫生詳細講述發病前的可能誘因,譬如是否呼吸、飲食或者皮膚接觸可能的緻敏物質,以幫助醫生追蹤誘因,患者也需要盡可能的避免這些誘發因素,确保自己的健康。患者請勿自行購藥治療,以免适得其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