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中元節”,同除夕、清明節等一樣,中元節也是我國傳統的祭祖大節,在民間,中元節也被稱為“鬼節”。“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有人說:“在經曆親人、朋友的離開之後,有時候便想,這世間要有鬼魂就好了,這樣,他們就隻是換一種方式活着,我們也可以陪他身側,知寒問暖,不會孤獨。”這也正是以最大的善意,來看待生命中的一切來來往往,心存善念者,重逢有佳期,人間有團圓。

何為“三元”?

“三大鬼節”
總的來說:在中元節這天,傳統上講究“4事要做、3事不宜”。
一、中元節4事要做1:祭祖

2:放河燈、放小船

3:燒紙
給已故親人燒紙、燒紙錢也是中元節的習俗之一。在民間,人們認為燒紙代表着給逝去的親人送錢,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得更好;除了上墳燒紙,還有在十字路口燒紙。不過,為了環境衛生和火災隐患,現在各地都不提倡通過放河燈、燒紙等來緬懷先人,而是倡導公祭悼念、家庭追思、網上祭祀、鮮花祭祀等文明環保等祭祀活動。

3:吃面羊
沉香劈山救母後,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面羊。

4:吃鴨
鴨在水中遊,有為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人說“鴨”的諧音是“壓”,寓意着驅邪壓邪、可以壓住不好的東西。再者,七月十五正值暑伏之際,鴨肉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溫不熱、清熱去火,正适合在這個時候吃;民間也有着“七月半吃隻鴨,萬事不用怕”的說法。所以,在中元節這天,有不少地區的人家都會吃鴨肉,比如在廣東東莞一帶,人們一般都會吃蓮藕煲鴨。除此之外,還有燒鴨、白切鴨、檸檬鴨、啤酒鴨、仔姜焖鴨等等都是鴨肉的經典吃法。

1:忌熬夜、深夜不歸
民間說法認為七月是鬼月,七月十五這天,在夜晚、特别是在野外被認為陰氣很重,有些老人常會囑咐孩子早早的下班、不熬夜、早睡覺,晚上不要出去玩、不要夜不歸宿,也不要晚上去水邊玩耍或遊泳(俗話說“七月半,鬼亂竄,沒事别往河邊站”),避免招惹了一些不幹淨的東西,讓自己有黴運、遇不順。

2:忌理發
七月十五這一天最好不要去理發,以免犯了民間傳說的“鬼剃頭”。還有一種說法是毛發和血氣一樣都可以“以陽抵陰”,因此,在農曆的毒五月和鬼七月,最好不要理發,特别是身體虛弱的人。

3:忌辦喜事
由于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在民間上被認為是陰氣較重的日子,所以,一些如嫁娶、喬遷、搬家、領證、起基建房、開業等喜慶的大事最好避開這一天。與其說是迷信,不如說是人們求心安、祈吉祥,對未來的一種美好的憧憬吧。

七月十五中元節,也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之夜,夜裡望月,靜默想念;人們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追思緬懷逝去的先人。這既是一種文化,也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不僅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的思想,也體現了敬祖盡孝文化背後的一種信仰。值此中元,一歲一追思,讓逝者安息,而活着的我們,繼續這一世未完的旅程......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愛生活、愛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龜編輯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喜歡我就~關注!~點贊!~支持我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