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關于空間的論述?《道德經》的用字是極講究的,比如“無”和“無”,因為簡化字的緣故,現在統一為“無”了,這給理解文義帶來了很多困擾,關于這兩個字的區别,其它研究者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道德經關于空間的論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道德經》的用字是極講究的,比如“無”和“無”,因為簡化字的緣故,現在統一為“無”了,這給理解文義帶來了很多困擾,關于這兩個字的區别,其它研究者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昨天閱讀頭條号友【淮西農工】的文章時,其中談到“吾”和“我”的區别,但是他沒有深談,卻觸動了我長久以來的疑問。因為沒有更深的思考,今天寫此小文談點粗淺的看法,目的還是抛磚引玉。
“我”和“吾”現代含義已沒有什麼區别,“吾”側重于文言,已經很少用到;“我”側重于口語,是高頻常用字詞,是五筆字型輸入法一筆就能打出的25個常用字之一。
但在《道德經》中,“我”與“吾”絕對不是随便亂用的。至于怎麼去理解,隻能将出現“我”和“吾”的章節、語句進行仔細的品味和琢磨。我直接給出我自己品味和琢磨的結論:
“我”側重于内在精神層面;“吾”側重于外在的行為方式。大家按照這個思路來品味琢磨一下:
不再舉例。其實這種差别在古文中是明顯的,特别是在一句話中同時出現的話就更明顯。比如:
由對“吾”和“我”的區别,再來重新理解第70章。第70章的原文是: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我的【通譯】是:我所說的這些非常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但是天下人很少有人能夠理解,也不能做到。一切語言文字都有其宗旨,一切事情都有其核心和關鍵所在。很多人卻不懂得這個道理,不知道我講的“遵道貴德”的宗旨和核心要義是什麼。理解我的人很少,遵循道法自然的人就顯得難能可貴。這就如同聖人看上去很普通,心中卻有大智慧!
在做這個譯文的時候,我對“知我者稀,則我者貴”有過疑問,曾經懷疑老子不是那種“唯我獨尊”的人,不像咱們某些《道德經》的學習研究者,唯我獨尊、唯我獨對、唯我獨貴,真應了“老子天下第一”的說辭,才敢放出“知我者稀,則我者貴”的豪言。所以我在翻譯的時候,就意譯為“理解我的人很少,遵循道法自然的人就顯得難能可貴”,來刻意地淡化“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在更深地理解了“吾”和“我”的區别後,我覺得“知我者稀,則我者貴”應該是對天下所有人的一句評判,“我”在這裡指的是“所有人的自我”,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
能夠自我認知的人很稀少,能夠對自我進行規範約束的人就更顯得難能可貴。
這不就是“自知者明”的注腳嗎?而且和整個《道德經》的主題是一緻的。這樣理解後,接下來的“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就更容易理解了:隻有“自知者”才注重“我”而不是看重“吾”,“吾”即使披着褐但“我”卻懷着玉,這就是聖人“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