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西磨灘農家小院介紹

山西磨灘農家小院介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7 02:11:00

山西磨灘農家小院介紹(這裡有安居樂業的人居環境)1

精準扶貧之所以被所有人稱贊和擁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于貧困村、貧困戶的“一個都不能少”。在臯蘭縣石洞鎮,即便是較偏遠的村子,新變化依然不少。正在豆家莊小學讀一二年級的趙若曦、趙若瑜姐妹,每天下午放學都乘坐3路公交車返回縣城居住;村醫王毓信做夢都沒想到一個村子還能成立“官方”衛生室且配備3名村醫;王俊香家裡條件寬裕卻閑不下來,為村裡的磚廠做3頓飯每月掙3000元,每晚8點還帶領30個村民一起跳廣場舞;澗溝村75歲獨居老人梁雨風,眼看房子過于破舊晚年還有幸住進了政府出錢修建的新房子……這些小小的變化便是石洞鎮豆家莊、澗溝的人居環境“改頭換面”的縮影,一個偏遠村莊如今成了宜居的新型農村。“現在的農村已經不像以前了,心裡有夢,地裡有寶,人活得洋氣!”今天,精準扶貧這種最立體、最直接、最徹底的連接、交彙、共享、包容、共生,讓農村的人居環境全方位提升改善,讓農村驚奇地從“空殼”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緻富之地。首席記者張鵬偉文/圖

1 這裡有一連串的新變化

從臯蘭縣城驅車前往豆家莊,一條鄉村公路像飄落在山間的玉帶,點綴在生機勃勃的農田間。

曾記得,幾年前,這條路坑坑窪窪,村民的外出、農資的運進、糧食的運出都極為不便,而等到升級為便民路,也同時成了緻富路。

之前駕駛城際公交501的龔成堯,選擇駕駛從豆家莊發往縣城的2路公交車,“老了老了,能在自家門口上班,輕松多了,一個月還能掙5000多元呢!”

有了這趟公交車,在豆家莊小學一二年級讀書的趙若曦、趙若瑜姐妹每天下午放學半小時就能抵達在縣城打工的媽媽跟前,村民們則随着55分鐘一趟每天7趟的公交車進城采購、探親、洽談。

在以前,文娛生活被認為和農村“格格不入”,甚至會被“指指點點”。随着“精準”精神扶貧的深入,跳廣場舞便成了村裡的日常。

兩個孩子已成人在外打工,丈夫跑運輸,55歲的王俊香成了村裡人人羨慕的大閑人。可王俊香卻不甘于“寂寞”,每天在村裡的磚廠做飯,每個月掙3000元;每晚8點,她又在村文化廣場帶領30位平均年齡50歲以上的村民跳起廣場舞,她甚至挑選了十餘人組了隊伍在縣城的大舞台上表演。

按王俊香的話說,“一夜間,我們村有了精神文化生活且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了!”

走進有30戶居住的豆家莊新農村,更有一番城鎮商住小區的景象。王樹東家的院牆上滿是爬山虎,院子裡種着龍豆、西紅柿、黃瓜、茄子、辣椒,面積達146平方米的兩層小樓窗明幾淨。

“我們家在縣城也有房子,但大家都在新農村住。因為新農村清靜,基礎配套一應俱全,院子裡也能種菜,而且十幾分鐘就能到縣上,是最宜居的地方了。”采訪中,王樹東用大嗓門重複着“現在的農村已經不像以前了”。

從“赤腳醫生”到“鄉村醫生”,再到“家庭簽約醫生”,村民口中稱謂的變化則是63歲王毓信見證的新變化。

“第一批村上已經簽約了500戶,包括未脫貧戶、65歲以上老人、高血壓病人、糖尿病病人,每隔3個月我們就要全部上門走一遍,查病情,指導求診。”讓王毓信沒想到的還有,村衛生室竟然配備了3名醫生,“像一支随時能戰鬥的隊伍”。

入戶結束回到村委會,村委會主任王應天則開始為記者細數精準扶貧以來的新變化:鋪設通村道路2條10.4公裡,村社道路、紅磚主巷道20條9.05公裡,安裝路燈200盞;投資166.8萬元建成了豆家莊村幼兒園;建有鄉村舞台2處,文體廣場3個,農家書屋1所;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入社成員42人,其中貧困戶34人,主要經營玉米、蔬菜、雜糧的收購與銷售,有效帶動貧困戶緻富增收;2016年成立互助資金協會,注入資金50萬元,會員78人,其中貧困戶20人,2016年發放貸款44萬元,2017年發放貸款50萬元,通過互助資金協會的運行,有效解決了農戶發展資金短缺的難題,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生産積極性。

記者采訪中發現,對于幾乎所有村都積極推進的環境衛生整治項目,豆家莊村也做得不錯。該村投資30萬元,配備垃圾桶300個,修建護欄網500片,安裝隔離樁200個,同時配備垃圾車2輛,定期對農戶垃圾桶中垃圾進行集中收集處理,建立起“戶收集、村轉運、縣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置模式。此外,村社主幹道至村委會道路兩旁已全面綠化,且成活率達95%以上;院落周邊也已基本實現綠化。村内道路平坦,且村莊内幹淨整潔,主要巷道内基本無糞堆、草堆、土堆、殘垣斷壁和亂堆亂扔垃圾現象。

2 這裡的人都能安居樂業

和豆家莊749戶2220人相比,澗溝村873戶2563人更是大村。澗溝村較為偏遠,開通的514路公交車每天隻發2趟,但在7個社都停靠。

在澗溝村,記者也采訪了兩個溫馨的小故事。

丈夫去世後,33歲的梁雨風便開始獨自撫養子女,如今子女成人她已獨自生活10餘年,今年75歲的她看起來依然身體硬朗。

梁玉風的家幹淨,溫馨,在農村,這樣的婦女被稱之為女強人。可眼看住的土坯房已破敗不堪,梁玉風還是犯愁了。就在這時,精準扶貧的暖心政策悄然到來,村上出資2萬元為梁玉風蓋了一間20平方米的新房子。如今,房子已經蓋好,看到來采訪,梁玉風遠遠地就給記者微笑,“我算是能安享晚年了!”

魏著榮今年73歲,十幾年來,他和孫女相依為命,獨自撫養孫女求學至大學,感動了無數鄉鄰。如今,魏著榮家的土坯房漏水嚴重,村上出資4.5萬元為其蓋了60平方米的新房。

在澗溝村采訪時已是晚7點,村黨總支書記金秀蘭專程從家趕到村委會,細說精準扶貧以來的變化:近三年,晉等升級通村公路11.48公裡,紅磚硬化通戶巷道24.4公裡,水泥硬化通村社道路11公裡,新修農田灌溉渠道41.5公裡,安裝路燈195盞,新建文化廣場2處3300平方米,河道治理襯砌石牆800米,維修殘垣斷壁1595米,人飲工程建設截水牆56個,發放880個垃圾箱;發放精準扶貧貸款43戶213萬元,扶貧互助金44戶38萬元。

三年來,澗溝村對具有發展能力的農戶進行計算機、種養殖、廚師、電焊等技能培訓,共培訓200餘人次。通過培訓、貧困戶發展蔬菜種植175畝,紅砂洋芋800多畝,養殖羊1800隻以上、豬近千頭、雞上千隻。

“以前我們很少出門,也很少有外面人來,現在通了公交車,國家也在搞扶貧,天天都有外人來,我們露臉的機會多了,也就得全方位提升自己。除了把種莊稼變成發展産業,也得把自己收拾幹淨,發展一下精神文化生活。這些事都是我家幾輩子不敢想的。”和魏著榮一樣,很多村民對精準扶貧帶來的新變化贊歎不已。

對于澗溝村的改變,駐村工作隊的一位隊員則說:“以前村委會事少,很少有人來。精準扶貧以來,村上事多了,村委會和村民的關系也好了,很多村民有一點點事就跑到村委會來‘求幫忙’。整個村和諧、宜居,俨然成了一個越來越有範兒的新農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