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數和序數的認識以及位置關系教學紀實
南召縣石門鄉竹園村小學校
《數學課程标準》中明确提出,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學生通過自己身邊的觀察,參與身邊的活動,才能進一步去理解“基數”“序數”,并加以運用。 “基數”與“序數”的理解,貫穿于解決問題之中,通過問題的解決,逐步理解和感悟。
在教學基數與序數時,學生往往對概念産生混淆,分不清哪裡該用基數,哪裡該用序數,而“基數”與“序數”又是兩個相對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對這兩個概念的不理解,導緻題目出錯。通過怎樣的手段,使一年級的學生充分感知、理解這兩個概念,并正确解答這類題呢?我采用了室外教學,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去思考問題,并自己動手實踐,去解決問題。
一、“先後”順序,初步滲透
感知是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它反映的隻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和外部 聯系。
室外課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積極搶答。
在教學中,我會面對學生,讓學生說誰是第一?誰是第二?誰的前面是誰?說的後邊是誰等問題,通過直觀的教學,讓學生明白前後順序。
二、 “快慢”順序,直觀滲透
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他們總是對周圍熟悉的事物、現象感到 親切、有趣。因此,形象直觀的事物他們最容易接受, 也最樂意接受。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請學生說說“公共汽車、自行車、小汽車等交通工具行駛 的快慢”,讓他們在情景感知中比“快慢”,直觀滲透基數和序數的知識。
通過賽跑的先後順序,使學生能夠明白所出現的 1、2、3 就是表示第一、第二、第三就可以了,在教學中同時我又提問題學生誰的前面是誰?誰的前面有幾個人等問題,把基數和序數以及位置關系順便又捋了捋。 這樣以感知為主,通過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例和親身實踐,初步滲透序數和基數這一知識。
教學時,我讓學生走到校園中間排列站好,引導學生說出哪邊是左?哪邊是右?從左邊數誰排第一?從右邊數誰排第一? 從左邊數XXX小朋友排第幾? 從右邊數XXX小朋友排第幾?等問題讓學生們首先感知序數。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教材從兒童熟悉的生活實例中選取 了學生感興趣的圖例, 從中滲透基數和序數的知識。讓學生通過觀察、動口、 動手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多種感官充分感知,逐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四、及時反饋,練習滲透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一定的教學目标服務 的。因此,這部分教學安排了以操作、實踐為主的練習, 有機滲透基數和序數這一知識。這樣, 緊扣教學目标,靈活處理教學内容的教學方法, 既做到了一題多用, 一題多練,又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活動, 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還讓學生學的主動,學得愉快。
新課程标準要求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驗解決問題問題的策略。因此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的特征,努力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思維的提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