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來源于影片《末路狂花》
兒女情長英雄氣短,這話一聽就是男人的感覺。男人對情感總是一帶而過,而女人卻總是纏纏綿綿,願意沉溺其中。這或許是兩性最大的差别。
男人是理性動物,女人是感性動物。早就有這樣的概括。所謂概括,就是對多數狀況的描述。并不排除例外,居裡夫人就是例外。碰到幾個身家過億的女企業家,全都獨身,她們是例外。女博士是例外,所以被人戲稱為“第三種性别”。
整個的性别歧視都建立在這一概括的基礎之上:既然男女兩性的情感類型是這樣的,那麼就男主女從,就男尊女卑,就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是獨立支撐的大樹,女人隻能是繞樹的春藤、依人的小鳥。
女權主義起而抗争,其中本質主義的一派拼命論證,感性比理性好,更仁慈,更愛好和平,更憑直覺做事,更貼近自然。她們不是論證女人也可以成為大樹,而是說春藤比大樹要好,小鳥比人更可愛。
無論是主張樹比春藤好,還是論證春藤比樹好,都不否認男人是樹女人是春藤這一區别,都承認男人理性女人感性這一概括。可是,這一概括是正确的嗎?
就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狀況來說,這一概括也許是符合統計結果的。也就是說,除了少數例外,多數男女之間的确存在着這一區别。在我看來,不是這個概括有什麼錯,而是在歸因上出了錯:兩性情感模式的這種區别不該被歸因于生理的、自然而然的、無法改變的,而應該更多歸因于社會的、文化的、曆史的,是被長達數千年的曆史、社會和文化建構起來的。這就是對男女這一區别的本質主義的解釋與社會建構論解釋的不同。
同理,也隻有社會建構論才能解釋有越來越多的女人不再是春藤,而變成大樹,才能解釋女企業家,才能解釋女博士——當社會為女人提供了成為企業家、成為博士、成為大樹的條件之後,女企業家、女博士和女大樹就大量湧現出來了,哪裡由什麼生理決定呢?
那天開會,被一個女企業家拉住手不放,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結婚。誰讓她例外呢?例外就要蒙受廣大俗氣男子的視而不見或者望而卻步。她隻好碰碰運氣,看能不能碰上不那麼俗氣的男人了。這樣的男人不多,所以正好碰上的概率不高。沒什麼辦法,全憑運氣了。我想這樣對她說,但是最終還是沒說出口,怕對她打擊太大,她需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啊。
對于大多數女性來說,由于曆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建構,與男性的理性相比,她們還是更多地沉溺于情感之中的。當然不是生理的原因了,這點必須牢記在心。話說回來,沉溺于情感和眷戀之中也沒有什麼不好,雖然有快樂也有痛苦,但是感覺至少不是絕對的孤獨,比理性的男人活得更加有滋有味,更加纏綿悱恻,更加充滿激情。男人的激情都用在追名逐利上去了,我們卻常常陶醉在愛情之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