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漢人怎麼生活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漢人怎麼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5:46:39

西晉末年,先有賈南風竊權,後有八王之亂。中原大地連年征戰,内耗嚴重,終于引來北方胡族強勢殺入中原,緻使西晉滅亡。于是衣冠士族南渡、僑居江東,并助司馬睿建立東晉。自此,南北劃江而治,并延續169年之久。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漢人怎麼生活(五胡亂華一百多年)1

衣冠士族乘船跑路

盡管在這一百多年中,北方一度被胡族統治,但當地漢族仍舊堅持了下來,甚至完成了與胡族之間的交融。那麼,在胡族鐵騎的肆虐下,北方漢族到底是如何生存,并最終同化胡族的呢?

“桃花源”的原型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很多讀者并不陌生。村民“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這雖是陶淵明杜撰,卻不代表它無法實現。漢晉之際出現的塢堡(又稱塢壁、壘壁),便滿足了“桃花源”的主要特征。

什麼是塢堡?

對于“塢”,《說文解字》釋曰:“小障也。”障是一種軍事防禦類小城,多出現在邊境。又引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所言:“城之小者曰塢。天下兵争,聚衆築塢以自守。”可見,塢堡是比障還要小一些的“軍事堡壘”。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漢人怎麼生活(五胡亂華一百多年)2

桃花源圖(局部)| 明 仇英

一般情況下,塢堡的規模在千家以上,但有些超大型塢堡的規模,卻十分驚人。據《三國志·田疇傳》記載:“疇得北歸,率舉宗族他附從數百人……遂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馀家。”

田疇在徐無山的塢堡,多達五千多家,這已經頗為壯觀;而郗鑒在峄山的塢堡,更是聚衆數萬之家,已超過一個大縣。漢晉亂世下的塢堡,何以能發展到這般規模?

究其原因,還是漢晉以來的亂世,讓原本的地方機構分崩離析。此消彼長,聚族而居的宗族勢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擁有土地、錢糧以及私人武裝力量的豪強地主之家,帶着族人賓客、僮仆、部曲家将“以險為塢、以山為壁”,建立起了防禦性質的“軍事堡壘”。為求生存,一些流民或失去宗族庇護之人,也紛紛加入其中,從而壯大了塢堡的規模。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漢人怎麼生活(五胡亂華一百多年)3

東漢塢堡模型

綜上所述,塢堡從本質上還是一種具有時代特色的村落組織。漢魏以來,喪亂不絕,中原大地“千裡無雞鳴,白骨露于野”,“戶口十不存一”。為求生存,人們隻好“抱團取暖”,或隐居山林之間、或據險地以扼守,并于易守難攻且擁有水源之地建立堡壘,以抵抗盜匪、流民以及胡族侵擾。

由此可見,漢晉之際普遍存在的塢堡,是北方漢族能堅持下去的一個主要因素。那麼,他們又是如何依靠塢堡來抵禦胡族侵擾的呢?

最後一道防線

這要從塢堡的軍事職能說起,它是塢衆得以自保與反抗的決定性因素。

作為塢堡的主導力量,豪強地主發展至東漢中後期時,便已頗具規模。受其驅使的賓客、部曲、家将,與恩主之間擁有極為牢靠的依附關系。因此,他們可以在關鍵時候為宗主犧牲;再經過多年操練與軍械加成,這些宗族私兵便逐漸有了相當可觀的戰鬥力。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漢人怎麼生活(五胡亂華一百多年)4

想象中的塢堡,各司其職,分工明确

及至漢末亂世,這些豪強地主組織的私兵,積極參與戰争,并對時局産生過深遠影響。如曹魏名将李典所在的乘縣李氏,便曾以家族部曲正面擊敗過不可一世的呂布。盡管呂布之敗與他缺糧有很大關系,但這仍足以說明:豪強部曲的戰鬥力頗為可觀。西晉滅亡後,北方不少豪強地主雖已逃亡江東,但仍有不少宗族,或因庇護一方的責任心,或因其争霸一時的野望,選擇留下。

十六國史中,北方各州關于塢堡的記載,屢見不鮮。

如冀州塢堡。據《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七》記載:“東胡王晏據館陶,為邺中聲援,鮮卑、烏桓及郡縣民據塢壁不從燕者尚衆;燕王垂遣太原王楷與鎮南将軍陳留王紹讨之。”

又如雍州塢堡。又據《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九》記載:“馮诩人郭質起兵于廣鄉以應秦,移檄三輔曰……于是三輔壁壘皆應之。”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漢人怎麼生活(五胡亂華一百多年)5

《資治通鑒》書影 | 宋 司馬光

可以看到,郡縣之民用來自保與反抗的主要基地,就是塢堡。胡族進入中原,打下州、郡、縣,還不算完;如果他們想要徹底征服當地的漢族百姓,便需要攻克最後一道防線——壁塢。在此過程中,随着地方鎮守的陷落,漢族百姓的命運也系于塢堡的存亡。

燕軍入曆城時,一直等到“青、兖、徐郡縣壁壘多降”後,慕容垂才算徹底掌控此處地域,并有資格任命慕容邵為青州刺史。正因如此,十六國時期一個個郡縣的失陷,皆是以漢族塢堡被破而告終,充滿了悲壯之感。如“石生攻劉曜河内太守尹平于新安,斬之,克壘壁十餘,降掠五千餘戶而歸”;又如石勒“寇襄陽,攻陷江西壘壁三十餘所,留刁膺守襄陽”而回。

被同化的胡族

盡管五胡十六國威淩北方一百多年,但他們最終還是被漢族給同化了。在此過程中,漢胡交融的進程也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從塢堡的角度看,它正是影響胡族漢化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塢堡又是如何發揮出作用的呢?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漢人怎麼生活(五胡亂華一百多年)6

塢堡遺址

首先,塢堡内漢胡雜居的現象屢見不鮮。

前引冀州塢堡中,有“鮮卑、烏桓及郡縣民據塢壁不從燕者尚衆”的記載,說明鮮卑、烏桓各部與漢族百姓曾合力據守塢堡。這是在情理中的。東漢時期,匈奴分裂以後,南匈奴便曾歸附中原,并不斷内遷;至三國時代,鮮卑、烏桓也被曹魏懾服,與之展開了密切往來。

因此觀之,漢胡之間的交融,在東漢以後就開始了;而十六國時期其他胡族的大舉入境,也加速了這個過程。值得一提的是,或因胡族之間的内鬥,或因漢族豪族強宗的反抗,一些散落在地方上的胡人,也被吸納入了塢堡;同樣道理,在一些胡人主導的塢堡中,自然也能看到漢族身影。

其次,盡管有不少漢族百姓曾被胡族俘虜或選擇了投降;但不可否認的是,塢堡仍舊是胡族政權賴以統治地方的主要手段。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漢人怎麼生活(五胡亂華一百多年)7

後趙開國皇帝石勒雕像

據《晉書·石勒載記》上記載:“(劉)元海(即漢趙開國皇帝劉淵)命(石)勒與劉零、閻罴等七将率衆三萬寇魏郡、頓丘諸壘壁,多陷之,假壘主将軍、都尉,簡強壯五萬為軍士,老弱安堵如故,軍無私掠,百姓懷之。”

在拿下魏郡後,劉淵仍以壘主為将軍、都尉,命他們繼續統治堡壘下的塢衆,這便意味着:在胡族統治下的北方,郡縣仍是以塢堡為基礎的社會組織。而當時的不少胡族政權,也正是通過這些塢堡主,來實現對漢族百姓的統治。石勒後來自己當了皇帝,也曾效仿劉淵此舉,時“徐充間壘壁多送任請降”,皆被其“拜為守宰”。

綜上,十六國時代的塢堡主,在選擇歸附胡族政權後,可以享有合法的官方身份,這同樣促進了漢胡交融。

五胡亂華時期北方的漢人怎麼生活(五胡亂華一百多年)8

南北朝地圖

一方面,漢族與胡族因此得到了短暫和平,并促進了彼此之間的文化交融;另一方面,從塢堡依舊長存的事實看,以豪強宗族為主導的基礎社會組織,已對胡族政權産生了深遠影響,這未嘗不是胡族政權日後趨于封建化的一個主要因素。

參考資料:

1、《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

2、田久川:《論漢魏之際的塢堡組織及其政治形态》

3、陳琳國:《十六國時期的塢堡壁壘與漢人大姓豪族經濟》

4、馬志冰:《十六國時代塢堡壘壁組織的社會職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