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稻。
“民以食為天”。從自然的植物采集,到食用植物的人工培植,這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萬年稻”的發現,證明華夏人早在一萬年前就邁開了走向農耕社會的第一步。
大約在陶器發明的同時或者略晚一點,原始農業就萌生了。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萬年稻是在浙江上山遺址的一隻“陶料”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料”是一種計量單位,又是一種計量的容器。将稻粒放置在“料”中,本身就說明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人工培植的水稻有了一定的規模,不然何必用“料”來料一料呢?
新石器時代豬紋黑陶方缽(河姆渡遺址出土,浙江省博物館收藏)
繼“萬年稻”之後,又發現了八千年前的“八十垱古稻”。“八十垱遺址”位于湖南澧縣夢溪鄉,與出産“萬年稻”的浙江上山相隔萬水千山,說不上有何傳承關系。它們都是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在并不太大的“八十垱遺址”範圍裡,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約一萬粒大小不一的稻粒,說明當地的種稻業已有了不小的發展。
差不多與南方的“八十垱古稻”同時,北方的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發現了最早的粟種植的痕迹。在那裡共發現了四百七十六個灰坑和窖穴,其中八十八個盛有炭化的粟粒。這些灰坑和窖穴可以看做是“磁山人”的糧倉,更多的粟米應當是被他們食用掉了。八十八個“糧倉”中推測可存粟米五萬斤,如果這個村落有三百口人(那已是不小的村落了)的話,那麼村民平均年剩餘糧食當在一百六十斤上下,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
來源:細講中國曆史叢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