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醫認為:脾髒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髒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緻病。反之,濕氣太重緻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郁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感覺口膩,頭身困重,不想吃飯,口淡不渴,頭發愛出油,面部油亮,睡覺留口水,排便粘稠(不易沖掉)且多便.,小肚子大,陰部潮濕,女性的話白帶多等症狀
夏季時節,氣溫高,濕度大,并且加上空調、冷飲等外界壞境的作用會讓身體内積聚濕氣,濕邪會嚴重影響到身體的健康,中醫認為濕邪有兩種,一是外濕、一種是内濕。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所緻。内濕則多由過度嗜酒或過食生冷食物,以緻寒濕内侵。如經常喝冰啤酒、冷飲等導緻脾胃受傷、緻使濕氣加重。總之無論哪種濕邪,都會使人出現食欲不振、腹脹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症狀,同時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發困、不想飲水等一系列“濕濁内盛”症狀。
現在正處夏末初秋交替時期,這個季節中醫稱之為“長夏”。長夏氣候較為濕,是一年中濕氣最盛的時期。因此,此時除濕最為關鍵。
如何知道自己的體内有濕呢?這裡介紹幾個辨别要點,如果最近兩周内常有以下表現,就說明體内有濕需要治療了哦……
1.口中發黏舌苔膩:
口中發黏,這是因為濕邪入裡傷及脾髒,而“脾又開竅于口”,所以導緻食欲的改變和口味的異常。除口中發黏外,還應伴有吃什麼都沒胃口,伸出舌頭一看,很黏膩。膩而色白,為寒濕,膩而色黃為濕熱。
2.胸腹脹滿、小便澀:
濕為陰邪,易滞留髒腑經絡,阻礙氣血循環導緻胸腹脹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濕邪停于下焦,則小便短少而澀。
3.頭部沉重四肢乏:
濕性重濁,其特點就是沉重。出現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四肢困重乏力。濕邪留滞于經絡,則關節疼痛重着。
4.下肢浮腫便溏瀉:
常表現為下肢浮腫,朝輕暮重,大便不成形但黏而不清利,便完後感覺不爽。
那麼該如何祛濕呢?艾灸五穴位可幫助溫通經絡散寒祛濕,在《神農本草經》中有記載:“艾葉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如何除濕?在長夏季節,除平時飲食上盡量少吃或不吃寒冷油膩、甜食、飲酒外,可采用外法調理,如艾灸。艾灸對長夏濕邪有它法所無法替代的作用,您不妨一試哦!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個祛濕常用穴位,一起來學學吧!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适的症狀,同時有助于祛濕。
解溪穴
解溪穴位于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于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關元穴
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的位置,屬于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
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側一橫指處的位置,艾灸10-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豐隆穴
豐隆穴位于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微博:@艾灸哥柱子
aijiugg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