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地源熱泵新消息

地源熱泵新消息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9 02:06:42

地源熱泵新消息(圖文并茂深度解讀)1

一、地源熱泵概述

地源熱泵是利用淺層地能進行供熱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技術,是熱泵的一種,熱泵是利用卡諾循環和逆卡諾循環原理轉移冷量和熱量的設備.地源熱泵通常是指能轉移地下土壤中熱量或者冷量到所需要的地方。

通常熱泵都是用來做為空調制冷或者采暖用的.地源熱泵還利用了地下土壤巨大的蓄熱蓄冷能力,冬季地源把熱量從地下土壤中轉移到建築物内,夏季再把地下的冷量轉移到建築物内,一個年度形成一個冷熱循環。

二、地源熱泵的由來

"地源熱泵"的概念,最早于1912年由瑞士的專家提出,而該技術的提出始于英、美兩國。

北歐國家主要偏重于冬季采暖,而美國則注重冬夏聯供。由于美國的氣候條件與中國很相似,因此研究美國的地源熱泵應用情況,對我國地源熱泵的發展有着借鑒意義。

三、熱泵工作原理

作為自然界的現象,正如水由高處流向低處那樣,熱量也總是從高溫流向低溫。但人們可以創造機器,如同把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而采用水泵那樣,采用熱泵可以把熱量從低溫抽吸到高溫。所以熱泵實質上是一種熱量提升裝置,它本身消耗一部分能量,把環境介質中貯存的能量加以挖掘,提高溫位進行利用,而整個熱泵裝置所消耗的功僅為供熱量的三分之一或更低,這也是熱泵的節能特點。

地源熱泵新消息(圖文并茂深度解讀)2

1、制冷模式:

在制冷狀态下,地源熱泵機組内的壓縮機對冷媒做功,使其進行汽-液轉化的循環。通過蒸發器内冷媒的蒸發将由風機盤管循環所攜帶的熱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環同時再通過冷凝器内冷媒的冷凝,由水路循環将冷媒所攜帶的熱量吸收,最終由水路循環轉移至地表水、地下水或土壤裡。在室内熱量不斷轉移至地下的過程中,通過風機盤管,以13℃以下的冷風的形式為房間供冷。

2、供暖模式:

在供暖狀态下,壓縮機對冷媒做功,并通過換向閥将冷媒流動方向換向。由地下的水路循環吸收地表水、地下水或土壤裡的熱量,通過冷凝器内冷媒的蒸發,将水路循環中的熱量吸收至冷媒中,在冷媒循環的同時再通過蒸發器内冷媒的冷凝,由風機盤管循環将冷媒所攜帶的熱量吸收。在地下的熱量不斷轉移至室内的過程中,以35℃以上熱風的形式向室内供暖。

四、地源熱泵組成

熱泵與制冷的原理和系統設備組成及功能是一樣的,對蒸氣壓縮式熱泵(制冷)系統主要由壓縮機、蒸發器、冷凝器和節流閥組成:

地源熱泵新消息(圖文并茂深度解讀)3

1、壓縮機:

起着壓縮和輸送循環工質從低溫低壓處到高溫高壓處的作用,是熱泵(制冷)系統的心髒;

2、蒸發器:

是輸出冷量的設備,它的作用是使經節流閥流入的制冷劑液體蒸發,以吸收被冷卻物體的熱量,達到制冷的目的;

3、冷凝器:

是輸出熱量的設備,從蒸發器中吸收的熱量連同壓縮機消耗功所轉化的熱量在冷凝器中被冷卻介質帶走,達到制熱的目的;

4、膨脹閥或節流閥:

對循環工質起到節流降壓作用,并調節進入蒸發器的循環工質流量。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壓縮機所消耗的功(電能)起到補償作用,使循環工質不斷地從低溫環境中吸熱,并向高溫環境放熱,周而往複地進行循環。

地源熱泵系統組成

地源熱泵系統主要分三部分(如下圖):

地源熱泵新消息(圖文并茂深度解讀)4

室外地能換熱系統、地源熱泵機組和室内采暖空調末端系統。其中地源熱泵機主要有兩種形式:水—水式或水—空氣式。三個系統之間靠水或空氣換熱介質進行熱量的傳遞,地源熱泵與地能之間換熱介質為水,與建築物采暖空調末端換熱介質可以是水或空氣。

五、地源熱泵優點

1、高效節能,穩定可靠

地能或地表淺層地熱資源的溫度一年四季相對穩定,土壤與空氣溫差一般為17度,冬季比環境空氣溫度高,夏季比環境空氣溫度低,是很好的熱泵熱源和空調冷源,這種溫度特性使得地源熱泵比傳統空調系統運行效率要高40%~60%,因此要節能和節省運行費用40%-50%左右。通常地源熱泵消耗1KW的能量,用戶可以得到5KW以上的熱量或4KW以上冷量,所以我們将其稱為節能型空調系統。

2、無環境污染

地源熱泵的污染物排放,與空氣源熱泵相比,相當于減少40%以上,與電供暖相比,相當于減少70%以上,真正的實現了節能減排。

3、一機多用

地源熱泵系統可供暖、制冷,還可供生活熱水,一機多用,一套系統可以替換原來的鍋爐加空調的兩套裝置或系統。

4、維護費用低

地源熱泵系統運動部件要比常規系統少,因而減少維護,系統安裝在室内,不暴露在風雨中,也可免遭損壞,更加可靠,延長壽命。

5、使用壽命長

地源熱泵的地下埋管選用聚乙烯和聚丙烯塑料管,壽命可達50年。 要比普通空調高35年使用壽命。

6、節省空間

沒有冷卻塔、鍋爐房和其它設備,省去了鍋爐房,冷卻塔占用的寶貴面積,産生附加經濟效益,并改善了環境外部形象。

地源熱泵新消息(圖文并茂深度解讀)5

六、地源熱泵特點

1、屬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地源熱泵是利用了地球表面淺層地熱資源(通常小于400米深)作為冷熱源,進行能量轉換的供暖空調系統。地表淺層地熱資源可以稱之為地能(Earth Energy),是指地表土壤、地下水或河流、湖泊中吸收太陽能、地熱能而蘊藏的低溫位熱能。地表淺層是一個巨大的太陽能集熱器,收集了47%的太陽能量,比人類每年利用能量的500倍還多。它不受地域、資源等限制,真正是量大面廣、無處不在。這種儲存于地表淺層近乎無限的可再生能源,使得地能也成為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一種形式。

2、屬經濟有效的節能技術

地能或地表淺層地熱資源的溫度一年四季相對穩定,冬季比環境空氣溫度高,夏季比環境空氣溫度低,是很好的熱泵熱源和空調冷源,這種溫度特性使得地源熱泵比傳統空調系統運行效率要高40%,因此要節能和節省運行費用40%左右。另外,地能溫度較恒定的特性,使得熱泵機組運行更可靠、穩定,也保證了系統的高效性和經濟性。據美國環保署EPA估計,設計安裝良好的地源熱泵,平均來說可以節約用戶30~40%的供熱制冷空調的運行費用。

3、環境效益顯著

地源熱泵的污染物排放,與空氣源熱泵相比,相當于減少40%以上,與電供暖相比,相當于減少70%以上,如果結合其它節能措施節能減排會更明顯。雖然也采用制冷劑,但比常規空調裝置減少25%的充灌量;屬自含式系統,即該裝置能在工廠車間内事先整裝密封好,因此,制冷劑洩漏機率大為減少。該裝置的運行沒有任何污染,可以建造在居民區内,沒有燃燒,沒有排煙,也沒有廢棄物,不需要堆放燃料廢物的場地,且不用遠距離輸送熱量。

4、一機多用,應用範圍廣

地源熱泵系統可供暖、空調,還可供生活熱水,一機多用,一套系統可以替換原來的鍋爐加空調的兩套裝置或系統;可應用于賓館、商場、辦公樓、學校等建築,更适合于别墅住宅的采暖、空調。此外,機組使用壽命長,均在15年以上;機組緊湊、節省空間;維護費用低;自動控制程度高,可無人值守。當然,象任何事物一樣,地源熱泵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如其應用會受到不同地區、不同用戶及國家能源政策、燃料價格的影響;一次性投資及運行費用會随着用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采用地下水的利用方式,會受到當地地下水資源的制約,實際上地源熱泵并不需要開采地下水,所使用的地下水可全部回灌,不會對水質産生污染。

5、地源熱泵同空氣源熱泵相比,有許多優點:

全年溫度波動小。冬季溫度比空氣溫度高,夏季比空氣溫度低,因此地源熱泵的制熱、制冷系數要高于空氣源熱泵,一般可高于40%,因此可節能和節省費用40%左右。

冬季運行不需要除霜,減少了結霜和除霜的損失。

地源有較好的蓄能作用。

七、地源熱泵的分類

地源按照室外換熱方式不同可分為三類:

  • 地表水系統
  • 土壤埋盤管系統
  • 地下水系統

1、地表水系統

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由潛在水面以下的多重并聯的塑料管組成的地下水熱交換器取代了土壤熱交換器,與土壤熱交換器地源熱泵一樣,它們被連接到建築物中。一 般情況下,隻要地表水冬季不結冰,均可作為低溫熱源使用。我國有豐富的地表水資源,用其作為熱泵的低溫熱源,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地表 水相對于室外空氣是溫度較高的熱源,且不存在結霜問題,冬季溫度也比較穩定。利用地表水作為熱泵的低溫熱源,要附設取水和水處理設施,如清除浮遊生物和垃圾,防止泥沙等進入系統,影響換熱設備的傳熱效率或堵塞系統,而且應考慮設備和管路系統的腐蝕問題。

2、土壤熱交換器系統

土壤是熱泵良好的低溫熱源。通過水的流動和太陽輻射熱的作用,土壤的表層貯存了大量的熱能。土壤的溫度變化不大,并有一定的蓄熱作用。熱泵可以從土壤表層吸收熱量,土壤的持續吸熱率(能量密度)為20-40w/m2,一般在25w/m2左右。土壤的主要優點是:(1)溫度穩定,全年波動較小,冬季土壤溫度比空氣高,因此熱泵的制熱系數較高;(2)土壤的傳熱盤管埋于地下,熱泵運行中不需 要通過風機或水泵采熱,無噪聲,換熱器也不需要除霜;(3)土壤有蓄能作用。

3、地下水系統

地下水位于較深的地層中,由于地層的隔熱作用,其溫度随季節的波動很小,特别是深井水的溫度長年基本不變,對熱泵的運行十分有利,是很好的低溫熱源。但是如果大量取用地下水,會造成地面下沉和水源枯竭,因此以深井水作為熱源時,應與“深井回灌”相結合,即采用“夏灌冬用”和“冬灌夏用”等蓄熱(冷)措施,嚴禁采用直接取水無回灌的“抽水空調”。

地源熱泵新消息(圖文并茂深度解讀)6

地源熱泵新消息(圖文并茂深度解讀)7

地源熱泵新消息(圖文并茂深度解讀)8

地源熱泵新消息(圖文并茂深度解讀)9

地源熱泵新消息(圖文并茂深度解讀)10

地源熱泵新消息(圖文并茂深度解讀)11

地源熱泵新消息(圖文并茂深度解讀)12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