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所面臨的困擾,多半與他人有關。
2.幾乎所有的抱怨都建立在關我事上。
3.不幸的夫妻更愛抱怨。而抱怨是各種不愉快關系的共同特點。
4.關系是一種需要,讓我們有機會同他人分享自己的經曆,享受其中單純的樂趣。除此之外,關系還能帶給我們很多東西。
5.與他人怎麼樣關系可以讓我們擁有自己一直在追尋、渴望的東西,而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6.你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将會産生各種關系,這些關系本身要比金錢更有價值。
7.抱怨會扭曲、削弱,有時甚至會破壞那些對我們的幸福和安甯至關重要的關系。當我們開始抱怨時,我們就會忽略對方曾吸引我們的品格,轉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缺點上面。
8.要改變一個人,首先,你要改變自己對他的看法一一這是改變别人的唯一途徑。
9.在巜哈雷伯特》一書中,莎士比亞寫道:“世上本無所謂好與壞,思想使然。”你可以想象一下,其實别人怎麼樣,都是你一廂情願的看法。一個人并沒有明确的好壞之分,隻要我們的思想讓他們變成了好人或壞人。
10.你想改變别人别人嗎?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我們能不能改變别人,而在于我們願不願意做一些積極的溝通。健康、愉快的關系不是利用各種手段去操縱别人,這種靠心機、玩手段得來的東西是不會長久的。想要建立一種“不抱怨的關系”,不在于你學習如何去做這樣的事,而在于學習如何去成為這樣的人。想要改變别人,你得先改變你自己心裡對他的看法,一切轉變都要從這裡開始。
11.你對别人的态度,最終決定了别人對你的态度。
12.要改變你對他人的看法,首先要做的就是試着向自己講述一些關于此人的不同事情。
13.你的評價隻對自己有效,別人沒必要和你持同樣的看法。你對他人的評價,隻不過是自己創造的故事。
14.“憐憫”并不是去改變或“拯救别人”。你可以向别人伸出援手,但這并不意味着你要伸出手去讓他咬,這不是憐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沒人是為了讓你改變他而來到這世上的。總是試圖去幹預别人,以為這樣就能讓他從痛苦中解脫一一這并非真正的憐憫。
15.如果你真的想改善你和别人的關系,你就必須承認,“你”才是各種關系中最主要的因素。你和别人的關系是你對他人看法的一種反映。你可以向自己講述一些關于别人的不同的故事,試着去改變對别人的看法,把别人列到你的“乖孩子”名單裡。這樣,你和他們的關系也會得到改善。
16.問題不在于事物的表面或外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
17.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是因為我們在變,别人也在變。當這一切發生時,我們有兩種選擇:一種就是把精力都放彼此間的不同上,而另一種就是回頭看看,仔細想想一開始時,是什麼讓我們覺得彼此很相配,再去尋找共同點。
18.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都是獨一無二的。把别人的特點看作錯誤,隻會危害到你和他們的關系。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欣賞彼此的共
同之處,對于彼此的不同,也要欣然接受。這樣你想要的和諧關系就能建立起來了。
19.每一時刻的我們,都是不同的。河水一直在流動,我們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我們都是一直在“流動”、成長和進化的存在,因此,我們的關系也會随着這些變化而變化。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這個世界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而且會按照他們的觀點進行重塑。
20.我們所做的最壞的事情就是因為“現實”而争辯。為現實而争論是導緻失敗的主要原因。現實是個相對的概念。你有你的“現實”,而别人也有他們自己的“現實”。它們是獨立的、截然不同的,而且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你要習慣這種“現實”。
21.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不同的世界交融到一起時,關系也就形成了。如果我們堅持認為一一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正确的,那麼實際上,我們是在為所處的關系制造麻煩。
22.寬恕就是給予。它是你送給自己的一件禮物。
23.那種想要證明自己正确的欲望一直在教唆你,讓你和别人争鬥,毀損彼此間的關系。即使你暫且赢了一時,你也無法享受長久的安甯。短暫的勝利,隻是讓你為下次争鬥做好準備。隻有拒絕争鬥,才可能不再遭受他人攻擊。
24.成功的溝通,不是強迫别人肯定你的說法。在與對方交流時,要多使用“我”,少使用“你”。用“我”來陳述,就表示說話者隻是把這件事當作一種經曆一一他們自己的經曆,而用“你”來陳述,,就暗示着說話者把責任推到了對方身上,而自己在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
25.快樂的記憶産快樂的态度,并因此創造出快樂的經曆。
26.人們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待在一起。如果我們的世界是由那些快樂、和諧以及我們的支持者的圖像組成,那麼這些人就真的會出現在我們的世界裡。相反,如果我們的世界是個陰暗、危險的地方,我們就會遇到一些不堪的人,他們的出現會加強這種現實。我們不斷地問自己很多問題,在腦海裡懸挂各式各樣的圖畫,就這樣,我們的世界便被創造出來了。
27.當你和對方發生了摩擦,讓你感到憤怒和不滿,那麼你就有義務去釋放這些情緒。這正是寬恕的精髓所在。寬恕可以定義為“放下仇恨”,它是一個内在的過程。
28.不願寬恕就好像扔出一個沾滿污物的方回力棒,它在飛的過程中,會沾上更多的髒東西,可是最後還是要回到你手裡。仇恨越宋,作用在你自己身上的消極能量就越強。
29.當你可以看透那些痛苦的過往,并且真誠地跟對方說一句“謝謝你給了我這種經曆”時,你就知道自己已是真正原諒此人了。隻有拒絕争鬥,才可能不再遭受他人的攻擊。
30.一些關系遭遇挫折,是因為處于關系中的人們為了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總是互相抱怨。他們不明白,抱怨不僅無法解決任何問題,還會将人們困于問題中,使他們沉浸在失意、沮喪中,無法自拔。
31.如果你正試圖消除你與他人之間的隔閡,那你一定要十分注重言語的作用和影響。你的言語要像鴿子落到村枝上一般輕柔,而不能像磚頭砸碎破璃般粗暴。
32.想要在關系中搭建橋梁,我們就需要去詢問,而且是直接向可以解決問題的人詢問,一定要清晰地表達自己在追求什麼結果。并且我再說一次,不要讓自己的詢問中包含任何消極的能量。
33.如果你想把自己的需要告訴别人,讓他滿足你的要求,你就必須樂于傾聽對方的要求。
34.人們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去抱怨别人。這種抱怨不但會傷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會傷害關系中的人們。
35.不管到什麼時候,贊美别人都不會錯。贊美一定要真誠,要發自内心,不然别人會覺得你是挖苦和試圖控制他們。
36.人之所以抱怨,就是為了将自己從某種責任中解脫出來。他們覺得隻要對現存問題發表一些消極的評論,就能讓他們擺脫解決問題的責任。
36.唯一能為你的幸福和人生負責的人,就是你。你擁有無限的潛能,去為自己的幸福做出回應。
37.人們為了讓别人羨慕自己,就會開始抱怨。所以從本質上來看,抱怨其實是一種吹噓。你或許正在消極地談論着某個人,可是你真正想說的就是自己比他強。你希望别人能夠注意并欣賞你的這種優越性。
38.深吸一囗氣,不要讓那些消極能量影響到你,就算是别人先挑起“戰争”,你也不一定非要去響應,他們之所以要批評你,隻不過是想以此來掩蓋自己的消極形象,給自己找點安全感罷了。
39.很多時候,你抱怨别人在哪方面做得不好,并試圖證明自己在這方面更具優勢時,就說明你已經在這方面感到自卑了。
40.在各種關系中,人們會用抱怨把你拉到他那一邊,讓你和他站在一起,以便讓他擁有赢得别人的力量。
41.抱怨者是為了安撫内心刺痛的自我,他們心裡告訴自己,如果事情變得對自己很重要,就得花時間去參與。
42.要警惕抱怨,它們常被人利用來操縱你或者其他人。牢固的關糸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安全的基礎之一上,而這兩者在操縱力的博弈中不存在。
43.在人際關系中,别讓自己為他人的抱怨所左右,進而輕易地順從了他人;應當了解真相,自主做決定。
44.發洩憤怒不會讓怒氣有所減少。“處理”憤怒才能釋放掉“負能量”,你才能從憤怒中走出來。憤怒是一種“負能量”。将慣怒傳遞給别人并不能使其消除,相反,對方也會感到惱火,反過來又加重了你的苦惱,情況進一步惡化。因此,抱怨是沒法緩解惱火情緒的,隻會讓怒氣蹿升。但是,你可以“處理”棘手狀況,這樣有助于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45.當人們試圖以抱怨來“釋放”情感,把自己的憤怒告知他人時,結果常常是憤怒并未緩解,問題反而變得更項固、更持久。傾聽者聽完抱怨後,常常為了附和抱怨者的意思,加上自己的評論,這些評論也會增加抱怨者的憤怒。傾聽者以為,他們表示贊同并提出一些支持的意見,是在“聲援”抱怨,但這樣做無異于揚湯止沸。會形成←>“抱怨”的惡性循環。
46.喊叫不會減少憤怒,它隻公讓你更憤怒。抱怨不會改善現狀,隻會讓問題更持久,還會讓你陷入“不滿←>抱怨”的怪圈。
47.“釋放”不僅不能消減憤怒,對問題也沒什麼改善;相反,“釋放”會觸發内心深處某種東西,使我們把沖突視為某種獎賞,我們會重複同樣的行為一一因為挑釁讓我們興奮。
48.“處理”是分析事情;當你對某件事情不清楚時,“處理”可使其明朗化。“處理”要求查驗事實時保持冷靜,确保對某個人、某件事的看法未摻雜情緒。“處理”不是為了證實個人所處情境而發出的抱怨。
49.抱怨是一種帶有能量的陳述,其焦點集中在眼前的問題身上,而不是探求問題的解決辦法。
50.你不能抱怨自己改變之路,你自己必須轉變,才能改善關系。隻因你是關系的一部分,所以關系才存在:改變你,改變關系。
51.告訴别人說你是受害者,增強了你成為受害者的可能。
52.你告訴别人,說自己或與己有關系的某人存在缺點時,就等于宣告了這段關系會失敗,因為關系建立的基礎,據你所言,有了缺陷。
53.你可以成為關系中改變的一方,可是指責卻否定了你這種能力。
54.“處理”僅限于事實陳述,不包括揣測他人的動機,也不包括凸顯他人的缺點。“處理”好比新聞報道,隻是把發生了什麼叙述清楚,不夾雜個人的評論或分析。當我們和某人一起“處理”時,我們應當盡可能客觀地告知對方發生的事情。
55.“處理”是中立的,是以一種不偏不倚的方式展現事項。和你在一起“處理”問題的人也必須是不偏不倚的。和你一起“處理”的人必須用心傾聽,然後有所反饋,不能摻進個人情感因素。
56.相信你和一起“處理”的同伴,其行為背後的意圖是良善的,這一點非常重要。他的意圖可能藏得很深,讓人摸不着頭腦;可能是他未能完全意識到的;也可能為了滿足某種你無法理解我的人際需求。但要點是,你必須假定他的行為的意圖是良善的,不然,你就會把他想象成妖魔,把自己想成無助的受害者。而“處理”是為了記住一個事實:你不是受害者。
57.追究責任會抹殺一切希望,情況不會好轉。究責就是認定了眼下的情形沒有辦法解決。
58.确定了最好的行動計劃後,你就必須即刻踐行。
59.人類存在是為了快樂,為了成長。快樂,所以存在。
60.我們的肉體不僅用于承載靈魂,也是體驗快樂的平台。
61.成長源于面對挑戰,源于适應生活的結果。
62.成長永不停止。
63.人際關系是個人成長的實驗室。關系會喚起未愈的創傷,然後給予了我們動力,提供适時良機,讓我們順利治愈它們。
64.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問題,從問題中得到成長時,能體味到解決問題帶來的滿足感。不過,隻要生命仍然存續,人生會不斷地給予我們教訓。任何關系都提供成長的機遇。
65.尋找生命中唯一知己的人常常隻想要快樂,不想要成長。抱歉,灰姑娘、白馬王子,事情是沒法那樣的,關系關乎成長。
67.關系中有快樂。與他人分享夢想,訴說願望;别人給予自己鼓勵,歡聲笑語,彼此欣賞,審視對方的美;享受一起活動,共同創造新事物的激動;攜手征服挑戰的滿足,等待有人探索的冒險。
68.關系帶給我們快樂,同樣也帶給我們成長。成長來自征服挑戰。學會向别人有效地傳達需求,是一種挑戰;體諒别人的情緒,是一種挑戰;别人需要獨立自主時不認為會威脅到自己,是一種挑戰;接受别人不同的行事方式,視其同樣合情合理,也是一種挑戰。一切必須處理的事情,關系都會将其觸發。而這正是關系要做的。
69.成功關系中的雙方,無論置身關系中抑或其外,兩人自身都是完整的。即使沒有另一個人,完整的人不會覺得生命中缺了什麼。他們不會依據關系來界定自己。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關系,但絕不公因此走向極端,認為自己要與另一個人互補才會完整。兩個一半的人成不了一個整體一一兩個一半的人隻會把關系搞得一團糟。
70.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你的知己。如果說知己是完善你的人,是你在心靈深處與之聯系的人,那麼,即使是萍水相逢的人,也與你有關系,給予你完善的機會。因為,隻要你願意接受,遇見的人都帶有可以讓你變得完整的東西。與别人互動,會引出你需要療愈的東西。
71.所有與他人的關系,最終都歸結為你與自己關系的反映。如果跟自己生氣,那你也會氣惱他人。如果對自己一切都要求完美,那你對待别人時也會是完美主義者。如果你愛自己,待己溫和有禮,那你對别人也會和善友愛。
72.如果你定義自己“沒價值”“懶惰”“愚笨”或是“失敗”,那你會吸引來同樣持這類想法的人。如果身邊圍繞的人不尊重你,很可能你不尊重自己。你覺得别人對待你的方式沒什麼不對,那是因為你也是這麼對自己。自珍自愛的人可不會容許自己遭到别人的惡劣對待。
73.要達成不抱怨的關系,你必須對自己的所有關系擔起責任。因此,你與自己的關系,你負有責任,而且,你還得積極地改變這個關系。
74.我們與别人争執,是由于彼此看待事實的角度不同;我們與自己争執,常常是因為我們認為不堪的事情發生了。
75.真誠可靠的關系源自探索、寬恕、贊揚一個真誠可靠的自我。隻要你全身心付出,緻力于打造健康、快樂、互相扶持的關系,你就能釋放挫折與痛苦,培養與痛苦,培養同理心,擁抱新生。
76.人生就是成長。一切成長均是冒險,如在黑暗中跳躍,是自發的未經策劃的行為,沒有經驗可以用得上。
77.你必須把内心的挑戰調向光亮處,隻有在光線照耀下顯露出來,你才能看到挑戰,着手解決問題,并療愈創傷。
78.别人身上令人不快的地方,往往也是我們自身存在的特質或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别人會把抱怨的内容返還到我們身上。關系幫我們成長,而成長是探索我們需要療愈和改變的地方。改變才能成長,而成長的空間很多時候是由于與人發生争議才浮現出來。當你想要抱怨别人時,先檢查自己是否有同樣的行為。
79.有趣的現象是:盡管絕大多數人抱怨的是别人的行為,聽到抱怨的卻很容易把針對自己行為的抱怨當作人身攻擊。抱怨者隻是評價對方的行為,但接收者心中認為這是在貶低自己。
80.如果有人對你抱怨,切勿條件反射地以為是對你的人身攻擊。他極有可能隻是評論你的某個行為。行為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自己往往不注意,但可能困擾了别人。倘若我們真心希望打造出令人滿意的關系,也許應當考慮停止或改變某些行為。
81.應當謹記自己為什麼活着,我們活着是為了快樂和成長一一人生由快樂與成長組成。關系是人生這個宏觀宇宙中的微觀世界,關系是生活這片泱泱大海中的小水滴,關系給予我們歡樂,帶給我們成長。
82.人人都有毛病或傷痛,需要挑出來,才能得以解決,終獲療愈。
83.我們的行為往往是童年時期留下的情感創傷的顯現。在生活曆練中成長,意思就是找出陳舊的創傷,對其進行治療。
84.我們可以創造充斥争鬥的關系,也可以創造不抱怨的關系,選擇權在我們手中。如果我們對關系負責,我們就能改變他們。
85.我們及我們的關系不停地變化。并不能說我們因此就無法修複和改善關系。恰恰相反。關系變化的特征意味着我們可以改變它們的路線。關系的方向很大程度上由兩方面決定:我們是誰,我們眼中的他人是怎樣的。
86.我們用想法和行動塑造着關系。關系好比一塊土地。它可以是一片美麗的草原,我們在上面播撒探索和成長的種子;它也可以是一片戰場焦土,載滿了傷痛和苦難。你決定着關系的路線;是你一一不是上帝,不是其他人,不是你的命相,不是命運,不是職業、年齡、種族、教養,也不是你有多少錢一一決定了你的關系走向何方。
87.有些人能立即與我們産生共鳴,但有些人我們永遠不會與之交朋友。這并不能說明哪個人好,哪個人壞,也不能衡量你的價值。每個靈魂的旅程都是獨一無二的,路上有人願意跟你一起走,支持你選擇的路線,但也有人不樂意這麼做。
88.考驗時刻是個信号,要求你有新的成長。他不是為了指出關系中的瑕疵和裂痕,隻表明了一個迹象,即關系需要成長,需要向前發展。
89.說很重要,但做才是關鍵。愛默生就曾坦言:“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說什麼更重要。”關系之所以改變,是由于處于關注中的我們是怎樣的人,而不僅僅是由于我們說了想要關系變成怎樣。
90.關系看似好像難以馴服的巨型怪獸,但隻要你了解了每個關系都具備的特點一一共同創造性,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擁有的能力比之前想象的要強得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