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感受,晚上入睡時,明明沒有很熱,但半夜或早上醒來卻出了一身汗,并且醒後不再出汗。中醫把這種情況稱為「盜汗」。
天氣熱、精神緊張、劇烈運動……出汗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盜汗可能是疾病原因導緻的。
盜汗和平時出汗有什麼區别?對健康有哪些影響?《生命時報》采訪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主任 郭樹彬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内分泌科主任醫師 關崧
黑龍江省名中醫、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中醫科主任 于景獻
北京老年醫院中醫科主任 李方玲
睡覺時出汗可能是病了
睡着時總出汗,醒來後汗止,這是盜汗的典型症狀。盜汗分為3種類型:
盜汗可能是以下疾病在作祟:
甲亢
怕熱、多汗是甲亢的典型症狀,患者白天也會出現排汗增多的現象。情緒易激動、煩躁失眠、食欲亢進、消瘦、大便次數增多或腹瀉也是常見症狀。
低血糖
低血糖的人會出現出汗、饑餓、頭暈等症狀。還會出現心悸、緊張、焦慮、四肢冰涼以及視物不清、躁動、行為怪異,甚至驚厥、昏迷。
心血管病
發表在《國際婦産科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稱,常盜汗的中年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升高。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可使女性出現盜汗的幾率升高。
淋巴瘤
許多腫瘤相關的疾病可導緻盜汗,最常見的是淋巴瘤。淋巴瘤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低熱、盜汗、瘙癢及消瘦是霍奇金淋巴瘤典型的全身表現。
絕經綜合征
月經紊亂、潮熱、盜汗、心悸、眩暈、情緒波動大是女性絕經期早期出現的症狀。遠期還會出現泌尿生殖道的症狀,如反複陰道感染、尿道感染等情況。
自身免疫性疾病
這是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導緻的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許多藥物也會導緻盜汗,包括解熱鎮痛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三環類抗抑郁藥,如安非他酮和文拉法辛;類固醇激素,如可的松、強的松等。
其他可能導緻盜汗的原因包括感染(通常伴有發熱)、HIV感染、情緒焦慮、睡眠呼吸暫停等。出現以上症狀,需要及時就醫,治療相關疾病。
這些部位多汗提示你“虛”了
正常出汗是身體在進行體溫調節,尤其是炎熱的夏天或在大量運動後,汗水會更多。但這些部位經常多汗反應了髒腑問題:
頭部:陽氣虛弱
頭部是諸陽之會,陽氣本應最足。成年人頭上經常出汗,而全身無汗或少汗,意味着陽氣有些虛弱。建議多吃大棗、牛肉、羊肉等溫補食物。
額頭:陰虛陽盛
額頭常出很多汗,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平時盡量保持心态平和,保證充足睡眠。每天可以沖泡枸杞茶、菊花茶飲用,有平肝的效果。
鼻子:肺氣不足
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虛,這類人群還會有氣喘籲籲、呼吸急促、抵抗力差、易感冒等症狀。可每天用雙手敲打雙腿,并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這是人體肺經分布的部位。
手、腳心:血虛
常手心、腳心出汗,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還有面色發黃、唇色淡而發白、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麻等症狀。可适當吃些豬肝、雞心等動物内髒來補益氣血。
胸口:脾胃失和
脾胃不和的人還經常有腹脹、嘔吐、口臭、便秘,甚至是慢性胃腸炎的情況。建議不要過度焦慮,少吃油膩、生冷食物,多用大棗泡水喝;适當運動,可選擇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
背部:陰陽虛弱
陽經多在背部,督脈為陽之海,也在背部。後背大量出汗,說明陽氣不固、陽氣虛。平時可多曬背,經常在陽光下散散步;保證充足睡眠,飲食要豐富、有營養,以滋陰補陽為主。
出汗後做4件事更健康
汗液的成分中,實際占比最多的是水分。其他成分包括氯化鈉、鉀等無機鹽、乳酸、尿素、氨、氨基酸、蛋白質、蛋白水解酶、組胺及前列腺素等有機物。
中醫認為,津液外洩于肌表生成汗液,汗液的排出是機體水液代謝的途徑之一。正常出汗,有助散熱、進行新陳代謝、保持體溫穩定。
出汗後做好下面幾件事,更有利于健康:
1
注意避風
大量出汗後,應注意避免直接吹風,及時擦幹汗水或更換衣服。尤其是風扇不要開得過大,别在空調出風口吹風,此外,夜晚開窗睡覺也不要讓風直吹。
2
收汗後再洗澡
出汗後身體毛孔張開,血液處于高速循環狀态,立馬洗澡會對身體和皮膚造成傷害。同時,熱水會加快血液流動,可能造成身體缺氧。
正确的做法是稍微休息一下,等汗收了再用溫水沖澡,切記不要洗冷水澡。
3
及時補充水分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人每日推薦飲水量為1500~1700毫升。夏季出汗後要适當增加水的攝入量。
應勻速小量間斷補水,每次150~200毫升即可,一口一口地慢慢喝。過3~5分鐘後,可再喝一點。
4
吃對食物
平時出汗較多的人,多吃些豆制品和奶制品等含鈣多的食物,以及土豆和蘑菇等鉀含量豐富的食物。
還要注意補充B族維生素,如多吃紅豆、綠豆、燕麥等粗糧,适量吃些動物肝髒。
從中醫角度講,酸味能斂汗止瀉、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可以吃些酸棗、葡萄、山楂、草莓、菠蘿、芒果、猕猴桃等酸味水果。
夏天溫度高、濕度大,易出汗,平時要注意觀察出汗是否有其他的不舒服,如果是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出汗,應及時就醫并遵醫囑治療。▲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