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封建社會科舉制度評價

封建社會科舉制度評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07:29:43

文:一點史事彙

衆所周知,我們祖宗的科舉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朝建國的時候,統治者想要鞏固他的統治并且向各地擴張他的統治網,因此就增加了各個機關的官職。隋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

其實在選舉的過程中,不管人才是用哪種方法選舉的,選了誰,最終都會是中央朝廷直接任命。這種情況下,在選舉時,吏部就發揮了重大作用。

全國各地的人才都在京城聚集,等候選舉。所以吏部難以合理任用的情況也就時有發生,緊接着就暴露出傳統的選舉方法存在局限性。因此隋朝統治者就罷免了中正的選舉方法,一一放棄了傳統曆史上的各種選舉方法,并且結合當時的政治情況與現實需要,隋朝的統治者創立了适合國情要求的新型科舉制度。

隋文帝建國之初,一直實行着九品中正制來選拔官員。但是在施行的過程中,他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制度的弊端,所以他下令淘汰了這個制度。

之後,隋文帝又沿用之前朝代的多種選官制度,以供朝廷選用。後來,隋文帝又下令命令各個機關當地政府向朝廷分别選送三人入朝為官。

封建社會科舉制度評價(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文明建設及其影響)1

隋炀帝即位,繼續推行分科選舉的辦法,下诏令,明确規定分設十個科目。從诏令的内容上來看,每一科都有很詳細具體的科目名稱。并且十分重要的聲明,前來參加應試的人,隻要有一項特長,幾乎都可以參加考試。随後,隋炀帝又另外設置了四個科目,下令給各地按特長、品德、身體健康、為人态度四個科目來選拔人才。

一:科舉制度的曆史發展背景可以分為下面三個方面

1.九品中正制形式慢慢地衰退。選舉制度的改革也是勢在必行。九品中正制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雖有中正設置,但是名存實亡。所以無法改變朝廷的選官制度和選官體系,筆試選官也已經成為了選拔官吏的主流。選舉制度的大變革,筆試選官制度的逐漸興起。由此可見九品中正制慢慢接近尾聲。

2官商階層日益衰敗。士以下階層慢慢的興起,所以科舉制度的變革一定是會順應曆史潮流發展。從東晉後期到南朝這一段時間,門閥制度已經到達了頂峰而一直在走下坡路,九品中正制正在逐漸消亡。

3.玄學的大加盛行。誤了國家誤了個人發展。害人的玄風,把讀書士子引入了不歸之路,世家子弟被世俗所牽絆,不願學習,研究學術;但是很多的寒門子弟卻一直潛心學習,不谙世事,使自己具備治國、平天下的能力。所以随着寒門學子勢力的上升,學風的改進也是必然的趨勢。

科舉制度的巅峰時期是在唐朝,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一般在每年的十月份來到長安準備考試。從唐玄宗那時候開始,一般都是禮部侍郎來主持這個考試。進行考試的時候,考場裡面一般用荊做的席子圍着隔起來,參加考試的考生坐在地上參加。考生進入考場之前,需要自己準備好紙筆和墨水等,進入考場時要被搜查衣物,之後才能依次進入考場。

封建社會科舉制度評價(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文明建設及其影響)2

被錄取的考生被稱為及第,第一名被稱為狀元。新科進士們互相稱為同年。新取中的進士都要去杏園去參加進士的晚宴,這個會宴被稱談話宴。

在唐代,雖然考中了進士,但也隻是有了頭銜而已,也就是說中了進士就有了入朝為官的資格。接下來,吏部還是會對這些進士進行考核,選試,之後才有可能被授予官職。選試涵蓋了身、言、書、判這四大内容。先考書、判,也就是考核文本是否工整、對于文化曆史政治通達的程度,然後再試身、言,也就是考核身體狀況和說話能力。

如果有些進士無法通過選試,也可以通過一些官僚的舉薦步入仕途,如果這樣還是不能入朝為官,這些進士可以選擇去一些藩國當幕僚,這也有很大的機會能步入仕途。

有大部分人一提到科舉制度,就覺得這一制度摧殘人才,他們腦子裡可能都是範進中舉、孔乙己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

封建社會科舉制度評價(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文明建設及其影響)3

二: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制度最璀璨的明珠。科舉制的實行對于朝代的建設有很多的好處

第一,通過科舉制度,古代的中國各個階層一直保持着流動性。很大程度上可以說這是古代中國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武器,就是當時社會的穩定器,這讓很多寒門子弟和一些人才得以湧現出來,這樣的人才都盡入皇帝的囊中。因為科舉制度,國家裡的很多士階層以下的普通居民,都能夠有機會當上官。

第二,四書五經是考試的主要内容,這個就是典型的以文治國,安邦。

衆所周知,在那個科學技術相對較為落後的時代,就算是十分專制的國家,皇帝的眼睛視線範圍也就那一點,顧得上這一頭,就顧不上那一頭。如果不去建立一個聽話的官僚體系,皇帝怎麼把國家治理好?

但是天高皇帝遠,如何管理好地方,如何命令吩咐的較小的機關?這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一批聽話的官員。所以用四書五經作為選官的考試内容,然後略微地改變一下四書五經,将忠君愛國的思想貫徹進去。

封建社會科舉制度評價(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文明建設及其影響)4

這樣就能批量生産那些聽自己話又有能力的官員替自己辦好事情。每個人讀了這套東西幾十年,大部分的官僚心中是真心相信這套東西的。

第三,中國古代之所以能做到統一,保持統一。在客觀的角度,邊界的框框有一定的影響。主觀的角度上,為什麼有合久必分,分就别合的說法呢?諸侯們紛争不斷,但為什麼總會有統一的結果呢?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大一統思想已經像烙印一樣保持在在每個人的心中,四書五經中和睦也是它的精髓所在。

所以,每一個制度都有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他的影響可能不能立即體現,有時候評判一個制度的時候我們也需要了解這個制度的影響的意義。四書五經是科舉的考綱内容,這個科舉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國家的大一統所服務的,同時也是為了培養人才,統治者集賢納士所服務的。

封建社會科舉制度評價(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文明建設及其影響)5

所以在當時,這個科舉制度為統治者統一國家,振興國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真算得上是一個無可替代的偉大成就。因為政客們都清楚知道在這個科舉制度下成長起來的官員大都是與四書五經一同成長的官員。但是後來很多人都來批判這個制度,這也是因為制度的時代性體現出來了,順應曆史的發展潮流也是很重要的。

三:康熙皇帝不推廣科舉制的原因分析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康熙皇帝自己學科學、研究科學,但他卻沒有講科學大為推廣。其實不是他不想推廣,而是不能推廣。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康熙皇帝把人體的解剖圖給予文武百官看,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想?至于現代的那些科學技術如果也去推廣,這些完全和當時人們的認知背離,這些東西要怎麼才能推廣開呢?

但是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不學你不推廣,那麼不代表别人就不去學習,這是曆史發展的規律,遵循着客觀的規律。總有一天,中國的大門會被别人打開,面對西方列強進入。對于科學的革命,西方已經率先完成了。那麼,這個時候,國家的教育體系,教育内容肯定會改變。原來的四書五經被改革這是曆史改革的必經之路。

制度都具有時代特征,都有鮮明的時代。科舉的内容,科舉的實行在當時那種大環境下,也許是最好的選擇結果。科舉的确為統治者鞏固國家政權,将大家的思想制度化,統一化,是對于國家來說的,但對于時代發展,他禁锢了人們的思想,創造不出新的東西,也接受不了新鮮事物,這樣一定會被時代所抛棄。

封建社會科舉制度評價(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文明建設及其影響)6

我們都知道,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進步,都是需要不斷學習,學習新知識,學習别人的長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生産力決定了上層建築,經濟政治軍事,哪一個不需要生産力來鞏固,如果我們所有人的思想都一樣,千篇一律,那何來進步何來創新?科舉制度的時代特征表現的太明顯了,優弊同存的科舉制度給當時的時代給了很大的好處。

參考文獻:

《二十五史》

《舊唐書》

《新唐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