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Daisy(好玩的數學專欄作者)
· 讀書筆記 |《兒童怎樣學習數學》(四十四)
第十三章 計量
第一節 長度
“在這一章中,我們要研究怎樣使孩子們走向使用簡單的常用工具,用标準單位,來進行計量。”
“孩子們從使用實物單位改換到使用普通的尺子,需要經過許多過渡性的體驗。”
筆記二十四中介紹過“實物長度單位”,但“實物長度單位”是沒有刻度和數字的,在這一節中,我們将向孩子們介紹有刻度和數字的尺子。
一、制作“尺子”
第一步——準備兩張紙條,畫上格子,每個格子都是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我手邊正好有這樣的筆記本),十個格子為一組,準備兩組。在格子上間隔塗色,可以是一白一黑,也可以是兩種彩色間隔。
第二步——将制作好的“尺子”展示給孩子看,如上圖一,再将兩個“尺子”上下交錯放在桌上,如圖二,圖三,讓孩子觀察。每個黑色格子和每個白色格子都是一樣寬的。可以告訴孩子,這樣的寬度就叫做“1厘米”。
第三步——這個沒有刻度的“尺子”,實際上就是“10厘米的尺子”。可以讓孩子用這兩個“尺子”去量取圖片或者實物。
二、測量(10厘米以内)
第一步——準備一些實物和圖片,供孩子量取。
第二步——量取一張書簽,如上圖,告訴孩子量取方法,“辦法是把尺子的邊緣和物體的邊緣并列起來,數靠在這個物體旁邊的色條數目(要數兩個色條之間的線)。”
書簽的寬度是4厘米。
第三步——量取對稱圖形,三角形的底長,如上圖,可以先讓孩子量取對稱軸左側的長度,再量取對稱軸右側的長度,對稱軸左右兩側的長度是不是一樣長?再量取整條底的長度,讓孩子算一算,對稱軸左右兩側加起來,是不是和整條底一樣長?
第四步——量取拼花圖形,如上圖,把一樣長的線段找出來,因為這些拼花圖形是全等的,因此這些對應的線段也是一樣長的。
第五步——量取立體模型,如上圖,用“尺子”檢驗一下,立方體的長、寬、高,是不是一樣長呢?
三、測量(10厘米以外)
如果需要量取的物體或圖形,超過10厘米怎麼辦呢?
當然可以提供更多的“尺子”或更長的“尺子”。
但是讓孩子隻用一個“尺子”測量,對于位值的理解,也是很有好處的。
第一步——隻提供一個“10厘米尺子”,和一個長度超過10厘米的待測物體。
第二步——先讓孩子想一想,隻有一個“尺子”,怎麼量取物體的長度呢?
第三步——引導孩子,當“尺子”不夠長時,在物體上做标記,繼續測量。可以讓孩子這樣數,直接數10,然後繼續往下數,11,12,13,14,15,16。
“這項活動可以使他們把新學到的按厘米作測量與十位數、個位數聯系起來,加強他們關于位值的概念。”
四、比較
第一步——準備兩樣不同長度的物體,讓孩子測量。
第二步——分别記錄下兩樣物體的長度,紅色三角形底長10厘米,綠色三角形底長7厘米。
第三步——比較兩樣物體的長度,寫出式子10=7 3。
五、常用尺
第一步——多準備幾把尺子,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等。
第二步——對比“尺子”和常用尺,如圖,讓孩子觀察,常用尺上面的刻度與“尺子”上的顔色條是可以一一對應起來的。
第三步——用常用尺量取物體,孩子可以直觀的看到長度,6厘米。
六、估計并記錄
“鼓勵孩子們在量取物體的長度之前先估計一下。……例如,一個孩子偶然地将一把尺子拿反了,……如果他事先估計過這個小櫃的高度是40厘米,就可能懷疑他的測量,從而找出他的錯誤。”
第一步——測量物體之前,先讓孩子估計一下物體的長度,剛開始誤差可能比較大,測量的次數多了,誤差會越來越小。
第二步——如上圖,孩子可能估計紅色三角的底長是15厘米,綠色三角的底長是5厘米,可以記錄如下:
“做估計的目的是為了檢查他們的測量結果是不是合理,而不是要看他們能夠估計得多麼準确。”
* 作者簡介:Daisy,從小喜歡數學,已成功将娃引上“正道”的5歲男娃媽媽。喜歡看書,喜歡搗騰,希望更多的小朋友喜歡數學,愛上數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