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知人善用學會用人之術

知人善用學會用人之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12:11:23

知人善用學會用人之術?原文: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知人善用學會用人之術?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知人善用學會用人之術(中庸的核心用人觀)1

知人善用學會用人之術

原文: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詩 》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 ,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本章金句很多,我們來逐一解讀下: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為道不遠人,遠人則失道。真正的修身者,是會把身邊人的關系處理好的。

我去年寫過一篇文章《切勿因自修而容不得人》。很多開始修身的人,學到一點東西,沒有用在自己身上,卻看出了身邊人的種種毛病。修身的道理反而成了責備人的理由。甚至有的人覺得必須找個清淨的地方,不理世事才能修行。這很有可能是僞修行。

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既是修行的手段,也是修行的目标,還可以作為檢驗修行成果的标準——修為好的人,和周邊人的關系一定是比較融洽的。

儒家學說不提倡出家修行,而是強調君子要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做好為人夫/妻、兄/弟、父/子、君/臣應該盡到的責任,并把理順人與人的關系作為治理天下的根本手段。所以《中庸》會強調道不遠人,遠人不為道。看不起身邊的人、或者遁世都是遠人離道的表現。

放在企業家經營企業的環境下,就是要處理好和員工的關系、處理好和用戶的關系。企業家遠離用戶和基層員工,獨自去構建戰略,很容易堕入空想。

一個有修為的老闆,和員工的關系一定是融洽的。

企業内一般會有三種人:第一種人是短期利益驅動的;第二種人是長期利益驅動的;第三種人是價值觀驅動的。

如何在滿足第一種人的短期利益的基礎上,将其引導到長期利益上;如何在滿足第二種人的長期利益的基礎上,将其升華到價值觀驅動;以及如何充分發揮第三種人的作用,保持企業價值觀的穩定、保持企業價值觀和員工價值觀的一緻性。是企業用人的關鍵問題。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 ,猶以為遠。”

用斧子砍樹,制作斧柄。樹和斧柄的材質是一樣的。而且,樹能不能成為斧柄,完全取決于執斧之人。(這是“其則不遠”的意思)

樹幹和斧柄,本來相近的兩個東西,為什麼執斧之人會覺得相差甚遠呢?主要的原因是“睨而視之”——斜着眼睛看了,沒有正視。

十年前,企業老闆抱怨自己沒有關系、沒有資源的比較多。這幾年進步了一點,老闆們開始抱怨自己木有人才了。這是一個進步,但是大部分的老闆還是沒有認識到缺人才的根本原因是老闆不能正确的看待和處理員工關系。

有一些老闆認為工作誰幹都一樣,給你幹是賞你口飯吃,恩賜式的員工關系。

也有一些老闆把員工關系異化為人身依附。

還有老闆把員工理解為簡單的互相利用。

這樣的環境下,不可能培養出好的人才;即使招到了好的人才,也呆不住。

“伐柯伐柯”的故事告訴我們:

1、可培養的人就在眼前,就在企業内;

2、人能不能變成人才,是老闆決定的;

3、要正視人才,正确看待、正确對待。

老說自己沒有人才,說自己的人能力不行的老闆,其實是自己不行。

接下來就是方法的問題了,


“以人治人,改而止。”

企業用人要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目标,根據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激發人的潛在能力(良知)為主要方法。

改而止”,就是以員工的發展作為根本目标,不要摻雜老闆的私心雜念。

下屬犯了錯,對于心念不純的老闆,可能會把下面幾個因素摻雜進去:

1、表現自己高明的機會來了;

2、表現自己權威的機會來了;

3、抓人把柄的機會來了;

4、正好老子有氣,來了個出氣筒。

但是對于心念純正的老闆來說,他會這樣想——幫助下屬進步的機會來了。老闆抱有這樣的純正心念,下屬一定能感知,進步的速度一定快。

培養至純至善之心,才是做大事的修行。

以人治人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激發對方潛在的良知。

第一不要站在真理的角度。

康德說孔子的《論語》隻是道德說教、不成體系,那是他不懂孔子的境界。孔子是故意不成體系的,在他的心裡最重要的事情幫助學生進一步,而不是借機宣揚自己的體系。這是一種克己為人的境界。

不考慮對方的修習程度,一味宣揚絕對真理,就容易犯揠苗助長的錯誤。

第二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接下來的“忠恕違道不遠”主要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激發人的潛能是主要手段。王陽明說人人皆有良知,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光大别人身上潛在的良知,而非賦予他新的良知源頭。這是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比較本質的區别之處。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

(自己的)心正為忠,容人為恕。要體諒别人,将心比心。前面我們講到了心正(不要摻雜私心雜念),而做到恕的核心也是克己。

把自己不想幹的事情推給别人,是人性。把别人不想幹的事情,接過來,支持别人把想幹的事情幹好,這才是企業家。

首先要做到自己不想幹的事情,不能強加給别人。這就是克己,所以孔子說忠恕雖然還不是道,但已違道不遠。關于這個事情還有一個小典故,大家可以看我過去的一篇文章《三省吾身?子曰:錯!》

延展開來:克制自我表現、私利私見,都是克己,克己最高的境界是無我。無我并不是自己不存在,而是所為皆合乎于道,自己不構成大道行的任何阻礙。所以說,忠恕之道,雖然還不是終極的大道,卻已經是通往大道的路标。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要求别人做到,先問問自己做到了沒有。

要求别人孝,自己先做到孝。想要自己的兒女孝順,最好的辦法不是對兒女百依百順、而是對兒女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百依百順。把給老人的東西克扣下來給子女,很容易養出白眼狼。

想要員工對企業忠誠,自己先對企業忠誠。一邊貪污、一邊要求下屬奉獻,是沒有号召力的。

同樣,想要朋友講義氣,就自己先付出。要克服小農心态。

一定要以身作則,孔子還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人說話的時候,最容易圖個痛快把話說多;做事的時候,最容易圖個省事把事做少。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少說多做。

很多人會衡量自己是不是錢給多了、事做多了,吃虧了就不開心、占了便宜就開心。心理算計的越多,就越糾結。這就是“小人長戚戚”。

換個角度,衡量自己是不是付出少了、事情做少了,不足則趕緊補上。長此以往,不僅自己可以享受一份坦蕩(“君子坦蕩蕩”),願意合作的夥伴也會越來越多。這是做大事的邏輯。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慥慥,第一個“慥”是緊迫的意思,君子内心随時要求自己做到言行相顧。第二個“慥”是外表忠厚的意思,長期做到言行相顧,就會呈現出深沉厚重的氣質,讓人有信賴感。


幫助這一代的企業家把《四書》讀完,歡迎加入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