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4100 字
閱 讀 需 要 11 min
2022年1月3日,廣東省公務員考試的筆試落幕。考試剛結束,社交媒體上便傳來了考公人們的陣陣“哀嚎”。
本來以為他們是在抱怨今年的試題太難,但定睛一看,大家讨論的話題居然是——粵是不是封口的!
網友在考試中寫錯“粵”字的感慨。來源/新浪微博
粵港澳大灣區一直是近幾年的熱點話題,相信大多數考生對這一話題也準備得相當充分。但誰也沒料到,最先卡住的地方,竟是“粵”字怎麼寫。
“粵”是廣東省簡稱。參加廣東省組織的考試,還把“粵”字寫錯,似乎有些不應該。不過,各位看官先别忙着笑,來瞧一瞧,如果把字放大,你真的能在三秒内準确認出哪個字是粵嗎?
友情提示:隻有1是正确的
“粵”字什麼時候悄悄被加了一橫?漢字封不封口由誰決定?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探漢字字形的秘密。
“粵”什麼時候被封口的?
首先,要向各位說明的是,在規範漢字中,“粵”字從來都是封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頒布幾份文件和多版《新華字典》顯示,粵字确實是封口的。
來源/1962年版新華字典
來源/1988年現代漢語常用字表
來源/2000年版新華字典
既然各個版本都标示得明明白白,為什麼大家還會有錯誤的印象?這恐怕還要從粵字最早的含義說起。
文化學者李土生曾在其專著《土生說字》中,對“粵”做過較為全面的解釋。在他看來,“粵”字有兩種含義:一種表承接之意。在金文中,“粵”從雨,于聲。它與“雩”字等同。“雩”由雨加虧組成,意思是缺少雨水,緊接着就要祈禱下雨,因此“雩”與“粵”都有承接之意。同時“粵”也可以放在句首,表示語氣,等同于籲嗟呼這類感歎詞。
來源/李土生《土生說字》
另一種,就是我們熟悉的廣東簡稱。“粵”也同“越”,百越大家都比較熟悉,就是中原地區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後來“百越”逐漸演化為“百粵”。粵開始指兩廣地區。
《說文》對“粵”的解釋是“從虧,從宷”。在李土生看來,這句話可以理解成“粵”這片地無房無糧、生活原始又落後。仔細看“粵”字,如果不封口,好像确實是這個意思。房子是不完整的,采集糧食也顯示“虧”,可不就意味着這塊地方貧窮。
結合曆史上廣東本身的情況,也是符合的。在古代,廣東地區很長一段時間都屬于中原王朝的邊緣地區,被貶官員常被流放至此。用不封口的“粵”字來形容該地的蠻荒,真的很形象。
廣東三水蘆苞鎮水上漁家。攝影/廣州盧文,來源/圖蟲創意
我們再來看一些書法家的作品,“粵”字不封口的情況十分常見:
來源/辭海數據庫
在書法裡,粵字有了更多寫法。此時的“粵”已經不僅有封不封口的問題,還有是不是有一橫、下面是“虧”還是“于”這些問題。
來源/辭海數據庫
在1954年的《新華字典》中,“粵”字同樣與當代寫法有些出入,不過仍然是封口的。
來源/1954年版《新華字典》
不少語言學家對粵字封口的做法表示理解。畢竟廣東人最愛聽的就是吉祥話,曾因“肝”與錢包幹癟的“幹”同音,愣是改稱“潤”,雞肝、鵝肝改叫“雞潤”“鵝潤”;舌頭的“舌”因為與蝕本有些接近,雞舌、鴨舌被改為“雞利”“鴨利”。
所以,當廣東人看到“粵”字,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如果“粵”字不封口,那上半部分是米,下半部分是虧,辛辛苦苦賺的米都虧了,這怎麼行!所以,把“粵”字封口也就合理了。
封不封口誰決定?
有人會說,既然“粵”字在不同字體有不同的寫法,那可不可以理解為我寫的這個不封口的“粵”也對,類似通假字什麼的……
必然是不行的。别看“粵”字封不封口,好像隻是筆畫長短、位置上下的問題,實際上背後還反映了漢字在發展過程中字形标準化的問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字為什麼如此一緻?它們是怎麼規範起來的呢?
從甲骨文到金文,從秦小篆到漢魏隸書、楷書、草書等等,漢字字體一直在追求美觀和實用的過程中前進發展着。
毛公鼎内壁銘文。攝影/雙人旁走之底,來源/圖蟲創意
漢字書寫是十分個性化的過程,一撇一捺、一橫一豎都體現了書寫者自身的審美情趣。漢字字形也會随書寫者本人的意願改變,甚至為了美觀還會有缺筆的情況出現,不同形态的“粵”就說明了這一問題。
如果從美學角度看,個性且美觀的字形當然值得提倡,但對于知識傳播而言,千姿百态的字體字形還是不太适合。字形不統一,不僅會識讀困難,也不利于文字的複制和進一步傳播。因此,印刷漢字的出現就顯得格外重要。在不斷地刻印過程中,印刷文字對字形的規範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宋體是印刷漢字中最為重要的字體。很多人以為宋體是宋代發明的,但真正的宋體形成時間是在明代中後期。
唐宋時期,雕版印刷術開始流行。最開始,這種雕版印刷上的字與手寫的楷體沒有什麼差别,書寫者先是用楷書工整地寫完文字,繼而由刻工細心雕刻,最終成型的雕版十分美觀。那時的書寫者和刻工常常是同一人。
五代時期,刻工逐漸分化出來。手寫字與印刷字的區分也更為明顯。在不斷改良雕工的過程中,刻工們形成了與手寫字體不同的風格。他們一手拿尺、一手拿刀,雕刻出的字越來越傾向于橫平豎直,也越來越模式化。
刻字。攝影/花眼,來源/圖蟲創意
南宋時期,刻工們逐漸形成具有特色的雕刻風格,除了保留字體原本規整和橫平豎直的特點外,還形成了橫細豎粗、頓筆處有三角形的新特點。
随着需要刊刻字體的增多,漢字在刻工眼裡逐漸成為符号。畢竟在繁重的刊刻活兒面前,效率才是首位。明代中後期,宋體字正式形成,呈現了“橫平豎直,橫細豎粗,起落筆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筆畫硬挺”的風格。
刻工在刊刻時也喜愛使用宋體字。清代,宋體字變化不大。最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字典》,同樣使用了易于刊刻的宋體。當代有學者從字形角度對其進行評價:
清《康熙字典》是宋體字的典型代表,奠定了之後宋體字的基本規範。宋體字的出現,使得漢字系統由原來的手寫漢字系統轉變為手寫漢字與印刷漢字并立的系統。
——王泉
《康熙字典》。攝影/秋影随風,來源/圖蟲創意
《康熙字典》中的“粵”字
印刷文字不僅在知識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字體字形的規範化上也發揮了獨特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文字簡化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在這一過程中,字形進一步被規範。
1964年,《印刷通用漢字表》頒布,文件提及了鉛字字形的統一:
現行印刷字體因襲明代出版所用“宋體”,很多字和一般手寫楷體不一緻。……就給識字教學增加了許多完全不必要的負擔……進行鉛字字形的整理,使鉛字字形盡量與手寫楷體一緻。
從文件上看,手寫字和印刷字有了一次新的互動。印刷的文字需要根據人們習慣的手寫字體進行調整,兩者更為接近。
電腦普及後,漢字的輸入和輸出工具發生變化,漢字不再隻是模具上的文字。1981年,中國國家标準總局制定了《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GB2312)。這串數字,我們經常在打字軟件中看到它,那就是“楷體_GB2312”尾部的那串字母加字符。标準收錄了漢字6763個,大部分也都是常用字。後來,标準又發生了幾次改變,在最新的标準中,收錄漢字已經達到7萬多個。
為了更好地推廣規範漢字,國家曾出台《通用規範漢字表》。漢字字形也一直在漢字推廣過程中備受關注。2009年時,教育部發布過《通用規範漢字表》(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了對44個漢字字形微調的意見,如要将“琴”左邊的王最下面的橫改為提,“唇”改為上下結構,“殺”中的豎鈎改為豎等。征求意見稿發布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讨論。
來源/新浪微博
這份意見最終并沒有得到網友廣泛認同。考慮大衆的意見,以及字形微調涉及的印刷規範問題後,教育部相關部門表示暫時不作調整。
總之,我們現在看到的文字,實則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統一與規範後才最終形成的。在漢語學習或考試中,默認的正确答案也是那些規範的手寫楷體漢字。
來源/騰訊新聞
那些容易錯的字
給大家捋完了印刷字形成的曆史,再一起來看看那些令語文老師頭疼的漢字吧。有些字與“粵”一樣,好像會,好像又不會。如果你想測測自己的語文水平,那就接招吧!
第一題,“冒”字上面是“日”還是“曰”?
“冒”曾被譽為天下第一錯别字。其實,冒字是不封口的,上面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冃。想要記住也不難,《說文解字》對“冃”(mào)的解釋為“小兒及蠻夷頭衣也”。“冒”的本意是帽子。看這個字,上面是頭巾,下面是眼睛,倒也十分形象。後來,“冒”又被解釋為蒙着眼走路,如果把上半部分“冃”看成帽子,很像一個人帶着垂帶的帽子在前進。
第二題,“美”的一撇是不是一撇到底?
許多人會把它寫成一撇到底,其實不是。最早的“美”,樣子很像是一個帶羊角裝飾物的人。美的本意是味道好,《說文解字》寫道:“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
上圖來源/《漢字的故事》,下圖來源/圖蟲創意
第三題,“周”中間是“土”還是“士”?
答案,土。很多人把周字中間的寫法和“吉”搞混了,實際周字的中間是一個“土”。《說文解字》解釋為:“密也。從用口。”意思是“周”的上半部是用,下面是口。在許慎看來善于用口的人心思才是缜密的,做事才是細緻的。
其實,上面三個小問題,隻是最易錯别字的一小部分。類似的問題還有:
尴尬兩字的右邊是“九”還是“尢”?
“肺”的右半邊是一豎到底還是“市”?
“黃”中間是“田”還是“由”?
……
小巧精緻屏幕使得漢字細節在不經意間被忽視,比如“粵”,手機中小号字體的“粵”即使就在你眼前,你也壓根分辨不出中間是不是有一橫,是不是封口,于是,錯誤的印象很容易一直錯下去。
綿延五千年的漢字文化,實在有太多的故事等待我們去挖掘。你還知道哪些容易被誤會的漢字及其背後的故事?歡迎留言分享。
參考文獻:
李土生:《土生說字 第18卷》,中央文獻出版社 , 2009年。
王泉:《曆代印刷漢字及相關規範問題》,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林清書:《“冒”字的源流和漢字藝術欣賞》,收錄于傅勇林主編:《華西語文學刊 第13輯》,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7年。
鄭春蘭:《漢字》,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年
方守獅:《漢字心解》,上海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李曉愚:《漢字的故事》,譯林出版社,2020年。
任溶溶:《回想過去的事 給小朋友和大朋友的書》,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 2017年。
END
作者 | 雲川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苗祎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