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是誰

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是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08:09:20

今天我們繼續介紹歐洲中世紀哲學,前面我們介紹了關于“共相”問題。公元3世紀左右,古羅馬哲學家波菲利提出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共相是一種實體還是一種觀念;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共相是實體,它們是有形還是無形;

第三個問題:如果共相是無形的,它們是與可感事物相分離,還是在可感事物之中。

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是誰(古羅馬哲學家波菲利提出了三個問題)1

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後來形成了著名的唯名論和唯實論兩個重要的哲學流派,今天我們繼續來沿着這個脈絡,看看共相問題的演化。古羅馬哲學家波菲利雖然提出了共相問題,但是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回答,直到200多年後,另外一位古羅馬哲學家波愛修,對這三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共相既是實體,也是觀念,但共相不是獨立于事物而存在的,是存在于個别事物之中的相似性,我們通過抽象把這種相似性的集合。對于第二個問題,共相是不是有形的,波愛修的回答是,共相在事物中的時候是有形的,在人們的思想中的時候,是無形的。而對于第三個問題,波愛修的回答是,共相既在個别事物之中,又與它們相分離,或者說,共相的存在是和事物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它們在與事物形體相分離的情況下才被理解。

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是誰(古羅馬哲學家波菲利提出了三個問題)2

總結來說,波愛修的觀點,肯定了共相的實在性,但是這種實在性不能獨立存在,所以,不屬于亞裡士多德對于“實體”的範疇,而是屬于“屬性”的範疇,所以,波愛修的觀點算是一種溫和的唯實論,他的觀點和亞裡士多德的觀點是非常類似的。

對于共相問題的争論,從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經曆了歐洲黑暗的中世紀,一直到幾百年後,12世紀左右,經院哲學家洛色林對“共相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認為,這個世界上隻存在個别的事物,隻有個别事物具有實在性,具體的張三、李四是實在的,而共相的“人”不是實在的。

而且洛色林首次區分了一個詞:聲音的部分和意義的部分。洛色林認為,如果共相具有實在性,那麼也隻是具有“聲音”的實在性,而不是“意義”的實在性。關于共相和殊相的先後問題,洛色林認為,共相就是人們給個别事物取了一個名字,這個名稱當然是在個别事物之後出現的。

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是誰(古羅馬哲學家波菲利提出了三個問題)3

所以,關于“共相”的第一個問題,洛色林的回答是:共相僅僅是觀念,甚至隻是名稱。由于共相不是實體,所以,就不存在有形或者無形的問題。最後,共相既然不是實體,那麼就無所謂在事物之中還是之外了;不過從共相是聲音的角度看,它顯然不在事物之中,這是洛色林對共相問題的三個回答。

洛色林的思想對宗教傳統帶來巨大的沖擊,因為按照他的思想,上帝這個共相就是不存在的,僅僅是一個名稱或者一個詞,因此洛色林也遭到了教會的強烈抵制。在他的反對者中,就包括大教主和哲學家:安瑟爾谟,以及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阿伯拉爾。他們都是歐洲中世紀重要的哲學家。

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是誰(古羅馬哲學家波菲利提出了三個問題)4

安瑟爾谟被稱為是:"最後一名教父和第一個經院哲學家",他是教父哲學轉向經院哲學的關鍵人物,他提出了哲學史上著名的,對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論證"。他從神的概念直接推出神的存在,他是如何論證上帝存在的呢?我們簡單來看一下,首先,他認為人們心中有一個神的觀念,這個觀念本身的意思是一個不可設想更大的最偉大者,也就是最完美的一種存在。既然是它是完滿的,那麼它就不可能僅僅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中,因為,這與神的完滿性是相矛盾的。

所以,神不僅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中,也必然存在于現實中,于是,安瑟爾谟從完滿的概念,推導出了上帝的存在。雖然在今天看來他的論證是不合理的,但是從他開始,宗教和哲學,信仰和理性的天平開始傾斜了。

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是誰(古羅馬哲學家波菲利提出了三個問題)5

我們回到共相問題上,因為安瑟爾谟自己是大教主,所以,在共相問題上,他站到了柏拉圖一邊,他堅持認為共相是實體,而且是真正的實體,是真實存在的,因此他是一位唯實論者。他認為不同的詞與不同的實在相對應,殊相表示個别實在,共相表示普遍實在。安瑟爾谟批評洛色林缺乏把握抽象觀念的能力,認為有形世界并不是個别事物的總和,個别事物也需要普遍原則,而這些普遍原則也是實在的。

其實關于“共相”問題之争,有意思的是,在幾乎和洛色林和安瑟爾谟相同的時代,也是11世紀和12世紀,在我國古代也存在類似的一個思想争論,這場争論的焦點是,這個世界是現有個别事物,還是先有普遍原則,也就是“天理”。其中代表哲學家包括:北宋的張載、程頤和程颢,和南宋朱熹。

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是誰(古羅馬哲學家波菲利提出了三個問題)6

張載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一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他提出了著名的“氣本體論”,他認為世界萬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現象都是“氣”,氣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具有實在性,張載提出了“太虛即氣、氣為本體、理在氣中”的唯物主義宇宙觀。而哲學家程頤和朱熹,他們的思想在曆史上稱之為“程朱理學”,他們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理論。

因為,按照張載的理論,氣得聚散形成了萬物,但這個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事物有不同的形态和種類,如果都是由氣構成的,那為什麼花是花,樹是樹,人是人呢?萬物的差異是如何産生的?首先,程頤說,天下萬物都是按照一定的理形成的,有事物就必然有理,而且每一個事物都有一個理。

後來朱熹進一步把這個理确定為先天就存在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稱之為“天理”,朱熹說,在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理已經存在了。有了理才有天地萬物,如果沒有理,也就沒有天地萬物,也沒有人的存在,總之“天理”才是宇宙的本原和初始,有了理才有萬物,而且萬物都按照各自的理而形成和運行的。

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是誰(古羅馬哲學家波菲利提出了三個問題)7

好了,今天我們講到了在歐洲中世紀三位哲學家,波愛修、洛色林、安瑟爾谟關于共相問題的觀點,簡單來說,波愛修承認共相的實在性,但否認它的獨立存在,洛色林否認共相的實在性,而安瑟爾谟肯定共相的實在性。然後也講到了在同時期,中國古代三位哲學家張載、程頤和朱熹對于“天理”問題的争論,張載認為氣在理先,而程頤和朱熹認為理在氣先。

其實,不管是柏拉圖的理念、亞裡士多德的實體、波愛修的共相、還是朱熹的天理,雖然他們關注的角度不同,觀點也各有分歧,但他們都是對宇宙本原,萬物初始問題的最根本思考。不同的是,在此之後,我國古代沿着“天理”問題,進行了向内探索,發展出了陸九淵和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而西方沿着“共相”問題,進行了更加抽象和深入地思考,最終讓理性和哲學脫離于宗教,發展出了基于理性的科學。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下一期内容,我們繼續沿着“共相”問題,來到中世紀經院哲學,看看經院哲學家阿伯拉爾對“共相問題”有什麼新的思想觀點,更多精彩内容,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