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春秋時期的魯國,我們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但是不要忘了還有一位比孔子更早的牛人也是魯國人,他就是魯國的建立者周公旦。“周公吐脯,天下歸心”裡面的周公,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周公旦。說到武王伐纣,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姜子牙,也就是呂尚。但是不要忘了,在正史記載裡,武王身邊沒有各路神仙,但有肱骨之臣,這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個:呂尚、周公旦、召公。
有人問為什麼周能傳國八百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我看來,分封姬姓和功臣們做諸侯,以此來鞏固周天子的統治,就是一個重要的辦法。我注意到晉國是阻礙秦國東進、齊國稱霸、楚國問鼎中原的最大障礙,晉國國君姓姬,他們是周天子的親族,因此,其本身就肩負了維護周天子的使命和責任。武王最信任的三個人中,呂尚是齊國的創始者,周公旦是魯國的創始者,而召公則是燕國的創始者。其中齊國後來被田氏代齊所取代,呂尚一族徹底沒落,而燕國作為姬姓宗族,則堅持到了戰國的最後階段。
周公旦:孔子推崇的聖人。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也是他的左右手,如果要做一幅畫的話來描繪武王伐纣的場景的話,正中間的是武王,沖鋒在前的是呂尚,武王左手是周公旦,右手則是召公。今天就讓我們重回幾千年前,跟随太史公司馬遷的筆觸,來了解那個時代被稱為聖人的周公旦,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周公旦建立的功德大緻有四:一是輔助武王得天下,二是代理成王治天下,三是制定周禮,四是勸王向善,功成身退。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笃仁,異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史記·魯周公世家》
一、輔佐武王得天下
大家對武王伐纣的大多數來自封神演義或者電視劇,其實這和正史是有很大差距。除去神仙妖怪的因素還原曆史的本來面目,姜子牙的很多功績其實不過是把一個群體的智慧集中到了一個人的身上而已。牧野之戰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除了率先沖去敵陣的姜子牙,還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周公旦和召公。
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宮。——《史記·魯周公世家》
武王伐纣的誓詞就是周公旦所做,名為《牧誓》載于《尚書》。誓詞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列舉了纣王的種種作為,包括寵愛妲己,酒池肉林,殺害忠良,不敬鬼神等等,營造了一種“人神共憤”天怒人怨的氛圍。第二部分說明了武王伐纣是替天行道,以有道伐無道,同時嚴明軍紀,明确賞罰的原則做到思想上的統一。
封纣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殷祀。——《史記·魯周公世家》
纣王死後,周武王問群臣如何處置纣王的兒子武庚和殷商大奴隸主和貴族,他首先問到了姜子牙,姜子牙說全都殺光就好了,問到召公,召公說有罪的殺沒罪的不殺,武王都不太滿意。最後武王問到了周公,周公說:“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争取殷人當中有影響有仁德的人。”周公這種給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贊許。同時周公主張給受到殷纣迫害的人平反昭雪,從而赢得了殷人的支持,武王得以四海歸心,這全是周公的謀略。
不過這裡面我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周公旦其實不是武王最信任的人,因為在武王的心裡排在第一位的是太公望即姜子牙,第二位是召公,第三才是周公旦,這從武王提問的順序就可以看出來。其實武王對周公旦這個同母所生的弟弟是有忌憚的,在他的心中最信任的是太公望和召公,周公旦隻能排在第三,這和能力無關,因為周公到的見識明顯高于前面兩位。這既是國家之幸,也是對自己潛在的威脅。
二、代理成王治理天下
武王伐纣勝利之後,突然染上了疾病,盡管用了很多辦法都不見好轉。這個時候,周公旦向天禱告,表示願意用自己的壽命來挽回武王的生命。也許是上天憐憫,也許是舞王自己的意志力堅強,亦或是周公旦的祈禱真的起了作用,武王的病情在不久之後果然好轉,周公旦卻隐瞞了自己以命為武王延壽的做法,讓知道内情的人不要把此事張揚出去,他并不想讓世人知道自己做過什麼,他隻想讓自己的哥哥武王姬發能繼續健康的活下去,這是一個弟弟對于一個哥哥的愛,也是周公旦自己默默的為周王朝肩負起了沉重的責任。
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史記·魯周公世家》
由于心力交瘁和連年的征伐,武王姬發的身體終于還是撐不下去了,但他的兒子成王還年紀又小,而四海也并沒有安定,還有很多反對勢力蠢蠢欲動。武王病危時曾把周公旦叫到床榻之畔,說自己的兒子年幼不足以威懾群衆,恐周天子不穩,要周公旦繼承大統。周公旦為了天下安危,為了大周的基業并沒有過多的推辭,毅然決然的肩負起興周的重任。因此不僅招緻了他人的非議,連曾經的戰友呂尚和召公也不理解,對周公旦的做法背地裡竊竊私語,認為周公旦就是個竊國之賊,他背叛了自己的兄長武王,篡奪了周成王的天下。周公旦的哥哥管叔、蔡叔,他們不滿周公旦繼位,聯合纣王的兒子武庚造反。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後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旦先解決内部問題,因為自己繼位太公望和召公頗有微詞,周公旦坦誠的和呂尚、召公吐露自己的心聲,因成王年紀幼小,周朝又立國不久,而反對的勢力此消彼長,自己不得不肩負起領國主政的重任,待成王成人後便會還政于成王,得到了太公望和召公的支持。他不在乎其他人的非議和不解,但他希望得到呂尚和召公的支持,為了武王的重托,為了大周的天下,就算被世人所非議,他也在所不惜,但他必須得到自己最信任的戰友和盟友的支持,這也是他堅持下去的理由。
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诰。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馀民,以封康叔于衛,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甯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鹹服宗周。——《史記·魯周公世家》
在内部達成一緻後,周公旦舉行東征,出征前進行了占蔔,發布了《大诰》。看到了吧,周公旦出兵前總是會先在輿論上造勢,做到出師有名,占領輿論陣地,讓周公旦處于了有利地位。管叔、蔡對外宣稱周公旦趁武王去世成王年幼之機,篡奪了周成王的權力,因此,他們和商纣的兒子一起發動了叛亂。這可能就算是最早的清君側了,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中,提出的“清君側,誅晁錯”口号,不過是吳王劉濞照樣畫葫蘆罷了。周公對反叛是毫不手軟的,在讨平了管蔡之亂後,乘勝向東方進軍,滅掉了五十多個國家,把西周的勢力延伸到海邊。
三、主持制定了禮樂
平定了管叔蔡叔之亂後,周公旦繼續輔佐成王治理天下,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國家治理的關鍵在于規矩的制定,也就是這裡說的禮樂。禮樂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宗法制,進一步講是繼承制的确立。通過總結夏商在繼承問題上的經驗和教訓,周公旦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來完善這套體系。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說。——《史記·魯周公世家》
“禮”強調的是“别”,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别有和,是鞏固周人内部團結的兩方面。簡單點說就是要尊卑有别,長幼有序,同時要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周人内部的團結。周公旦制禮作樂,一方面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加以系統化,另一方面也是周人具體實踐的總結。
四、勸人向善,功成身退
随着成王年齡一天一天的增長,這位好叔叔的存在,讓他有點不太舒服了。周公旦也發現了這一點,周公旦在平定天下,制定了完備的制度體系後,他認為成王親政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在執政的第七個年頭正式将權力完全移交給成王。在移交權力後,周公旦還心存社稷,給成王獻計獻策。指出天子要關心百姓疾苦,要避免奢靡保持勤儉,這樣才能了解底層民衆的需求,太安逸和貪圖享樂會誤人誤己,最後導緻敗亡。
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史記·魯周公世家》
對待建議和抱怨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認真的分析原因,而不是怨恨,貿然行事,濫用刑法,這樣會把越來越多的矛盾和沖突集中到自己的身上,影響自己的判斷,同時讓自己身處險境,對自己和國家都是極為不利的。
周公旦在勸誡自己的兒子時,曾經語重心長的說,自己在吃飯的時候如果恰好有賢能之人來見,他會立即停止吃飯去迎接賢者,教導孩子一定要尊敬人才,隻有掌握了人才才能治理好天下。這也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句話的由來。
卿族的強大和宗室的衰落。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旦之後的魯國,其表現乏善可陳,國君更替頻繁,弑君奪位的事情時有發生。同時宗室的勢力不斷的被削弱,卿族的勢力不斷加強。和晉國的六卿主政類似,魯國國内也形成了三家勢力強大的卿族,他們把持朝政,甚至一度出現了魯國國君流落在外,長時間不能回國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卿族害怕魯國國君會對自己不利,從而使用了軟硬兼施的辦法,阻擾其他諸侯送魯國君主回國。
孔子的努力:看到了成效,但有始無終。孔子也曾經登上魯國的政治舞台,盡管時間不長,但表現足夠驚豔。很多人認為孔子是文弱書生,其實持有這種看法的人那是大錯特錯,孔子不僅是典型的山東大漢,且其具備一定的武力,他的學生中功夫最好的子路就是被孔子打服的。且孔子一次陪同魯國君主和齊國君主會盟的時候,因為齊國的樂工沒有遵守禮樂的規矩,孔子毫不客氣的将樂工殺死,可見孔聖人可是個愛憎分明的狠角色。
十年,定公與齊景公會于夾谷,孔子行相事。齊欲襲魯君,孔子以禮曆階,誅齊淫樂,齊侯懼,乃止,歸魯侵地而謝過。十二年,使仲由毀三桓城,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城,伐之,不克而止。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去。——《史記·魯周公世家》
同時,孔子從政期間,還力圖扭轉魯國卿族專權,恢複國君和宗室的權威,但這些努力都随着孔子的失勢而宣告結束。孔子在政治上失意,才決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上來,這既是魯國的損失,也是天下讀書人的福氣,看到這裡,我充分理解了什麼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
魯國的衰落:伴随着周王朝的衰落,以及整個姬姓宗室的全面敗落。到了戰國時期,隻剩下存在感很低的姬姓燕國,魯國則被楚國所吞并,至此周公旦建立的魯國正式推出了曆史舞台。也許周公旦自己也沒有想到過自己一手建立的魯國,最後會是這樣一個解決,但是這就是曆史。随着姬姓諸侯的紛紛沒落,周王朝也走向了它最後的命運,當西北那個令山東六國瑟瑟發抖的強秦,在商鞅變法之後獲得了強勢崛起的時候,周王朝值得炫耀的資本也已經蕩然無存,新生的勢力取代衰敗的勢力,成為了曆史的必然。
但我們不應該忘記周公旦和孔丘,這兩個曾經為了魯國投入了自己畢生心血的人,他們的努力并沒有白費,魯國雖然滅亡了,但周公旦主持編制的《周禮》和孔子的《春秋》、《論語》卻得以傳世,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不朽詩篇。
一個人的曆史,一家之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