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生發SCI現狀:
在我國現有的醫生評價體系中,醫生除了臨床技能/處理醫患關系等,發表 SCI 論文才是最讓人頭疼的事。
據統計,87%的三甲醫院在職稱晉升中都需要SCI來進行職稱評優。晉升副高、正高等職位,更是需要幾篇SCI來證明其綜合能力。
那麼你對SCI、影響因子、分區規則這些都了解嗎?它們分别代表什麼含義呢?
1
科學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 SCI,被SCI收錄的學術期刊稱為SCI期刊,收錄于SCI期刊的科技論文稱為SCI論文。
2
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前兩年所發論文在第三年被引用次數/該期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總數。
影響因子實質上是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率,用來衡量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力。一般取值範圍為1~5,呈動态變化。
3
分區規則
SCI有兩個分區規則:JCR分區和中科院的分區
JCR分區根據影響因子(IF值),根據當年影響因子從高到低排序,然後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
中科院分區的方法:一區刊:各類期刊三年平均影響因子的前5%,二區刊:前6% ~ 20%,三區刊:前21% ~ 50%,四區刊:後51%~100%。
4
為什麼要分區
為了體現學科之間的公平,因為學科有大小之分,像生物、醫學這種發現新東西的學科很容易出現高影響因子期刊,而一些學科比如天文、社會等學類不僅期刊少,影響因子也不高。
如果所有學科混在一起比較,對某些學科不公平。不同學科引用率間差異不能客觀反映學科真實價值。所以比較期刊采用分區的方法,根據學科内部雜志水平來分檔次,避免橫向比較時受影響因子的不客觀影響。
SCI 讓大多數醫生焦慮的原因:
•SCI的特殊性, SCI 是專業文章,不同于散文小說;
•缺乏科研基礎,更不精通SCI寫作;
•實驗進度和結果不理想的同學,内心忐忑之苦;
•不會數據統計分析;
•選擇SCI期刊,期處處是雷,環環是坑;
•選擇了不合适的期刊投稿,浪費時間;
•沒回答好審稿人的問題,文章修改不到位;
•等。。。
但是成功的發表了SCI也會有很多好處,諸如:
• 升職加薪,在醫院更有地位;
• 增加信心,臨床工作更有動力;
• 可以獲得國内外同行和社會的承認;• SCI 的數量和論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國際評價基礎研究 成果水平的标準;
其實SCI 其實也不神秘,隻要你花時間去了解它,學習它,實踐它。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能駕馭好它,享受它帶來的貴族式的優越感和成就感。但前提是,你要有一個可以全程陪跑,随時能提供科研服務的專業平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