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接觸過放射檢查,比如CT、X光檢查等等。
放射檢查雖不陌生,但這些經典問題,常把放射科醫生搞得哭笑不得:
患者A:醫生,我不做CT,你給我開那個更貴的磁共振,肯定更準确撒~
患者B:我好不容易請假一次,醫生,你就給我開個從頭檢查到腳的多好,啥子問題都能發現。
患者C:我不得去做放射檢查,輻射大得很喔!
在上周二的名醫大講堂講座現場,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副主任 伍兵博士帶了一場純幹貨科普。
CT、X光、磁共振…應該咋選?
輻射傷身,會不會緻癌?
如何避免輻射危害?
一
X光、超聲、CT、磁共振區别是?
1、X光:把面包壓扁了看
(X光下的胸片)
伍兵博士介紹,X光通過穿透人體,将人體内的組織結構重疊,影像打到底片上。遇到遮擋的部位底片不會曝光,出片後,被遮擋的部位就是白色的。
就像是把一片面包壓扁了,讓内部的纖維和紋理清晰一些。
優點
快捷、便宜。
缺點
組織的影像會相互影響,有時需多次、多角度拍攝才能看清。
2、CT:把土豆切成片來看
“CT檢查就像是切土豆片,看看是哪一片出了問題。”伍兵博士比喻道,CT的原理,是X光分層穿過人體,可以做到分層檢查,顯示出更多信息。
16排、36排、128排的CT檢查是什麼意思?
伍兵博士介紹,這些排數代表了探測器的寬度,一般來說,數越大,代表掃描寬度更寬,掃描速度更快,掃描範圍更廣,因此價格越高。
優點
可以斷層看,能顯示更多信息供醫生參考。
缺點
價格相對X光更貴。
3、磁共振(MRI):能看形态,還能看組織功能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收集磁共振現象所産生的信号而重建圖像的成像技術,簡單說就相當于用手搖一搖,讓氫質子振動起來,再平靜下來,感受一下裡面的振動。
伍兵教授介紹,MRI是一種功能成像,比如通過MRI檢查大腦,不僅可以檢查出大腦形态是否正常,甚至還能判斷出大腦在想什麼。
優點
與CT相比,它沒有放射輻射,沒有骨性僞影,能多方面、多參數成像,有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
孕婦、嬰兒也可以做磁共振檢查。
缺點
費用相對比較昂貴。
那麼,影像檢查應該怎麼選擇呢?
伍兵博士建議,這件事應該交給專業的醫生來做。因為即便同樣的症狀,背後也可能有不同的原因,需要醫生結合患者個體做出專業判斷。
伍兵博士以胸痛為例,同樣是胸痛,既可能是肺炎,又可能是冠心病,X光檢查對于肺炎的診斷有作用,但若是冠心病,X光檢查對胸痛并沒有診斷價值。
二、
對待輻射危害,應該怎麼看?
說到放射檢查,與之相伴而來的就是對輻射的擔憂了,我們應該怎麼看輻射?伍兵博士對此給出了專業的建議。
1、
輻射危害大,不做檢查?
不能因噎廢食。
沒人能感受到輻射,但輻射是無處不在的。宇宙的射線、地殼運動、建築物中的水泥也有輻射,甚至食物空氣中也有輻射……
一年下來,一個人大概要接受的這種無可避免的輻射量大概是:2.4mSv。
醫療射線帶來的輻射屬于電離輻射,電離輻射攜帶巨大的能量,能對人體DNA造成損傷。
普通人一年接受的電離輻射上限是1個單位。
醫療照射輻射:
胸片0.02 mSv;頭顱CT < 2mSv;
胸部CT < 4mSv;
腹部CT < 6mSv。
所以,隻要不是天天做放射檢查,就沒有必要對X光、CT過度焦慮,而且,設備越好,輻射的劑量越低,去正規醫院沒錯的。
伍兵教授說,對已經得了病的患者來說,接受醫療輻射的副作用和忍受生病的痛苦是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過程,醫療照射不是核災難,是醫生基于健康,權衡利弊後做出的選擇,不該過度恐慌。
況且,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輻射傷害,醫生都幫你想好措施了。
2、
最怕輻射的3個器官
輻射對三個器官傷害最大:性腺/甲狀腺、造血系統、眼睛。
所以,在檢查時通常會被穿上厚重的“馬甲”,在脖子上圍起沉重的“圍巾”,甚至還有“褲衩”,他們都是用鉛做的,可以防輻射,要乖乖聽醫生的話,穿好哦。
伍兵博士提醒,電離輻射還有這樣的規律:
輻射強度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說距離越遠,輻射的強度越弱;
年齡越大,對輻射越不敏感。
3、
生活中真正要注意的輻射是……
最需要注意裝修的石材,因為有些石頭來源不明,可能存在輻射危害,最好入住前檢測一下,确定沒問題再入住。
小康妹兒再強調一哈,輻射對人體的眼睛、造血系統、性腺/甲狀腺傷害很大哦。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對放射檢查和輻射問題有所了解吧,不過還有一些檢查的注意事項伍兵博士要提醒大家:
1.若患者裝有心髒起搏器、或體内有彈片、金屬植入物、“胰島素泵”等是磁共振檢查的絕對或相對禁忌證,必須要提前告知醫生。
2.能做局部檢查就不要做全身檢查,因為“把100塊錢放在櫃子裡很好找,但放到整棟屋子裡找的話就不好找了。”這“100塊錢”就像是病竈。
#互動#
關于放射檢查
你還有哪些疑問?
歡迎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