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臯魚之泣”或“臯魚三失”的故事嗎?
你知道孝子臯魚、教育家孔子、詩學家韓嬰這樣幾個人嗎?
人們常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來表達欲行孝道而不得的遺憾和悲恸,但許多人卻不知道這個名句的出處。
要真正弄懂這個名句,你要知道這樣幾個人——孝子臯魚,教育家孔子,教育家和詩學家韓嬰。
韓嬰,男,西漢燕(今屬河北)人。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王劉舜太傅。武帝時,曾與董仲舒辯論,不為所屈,他是漢代"韓詩學"的創始人,著述頗豐,僅存傳記《韓詩外傳》,其中記載了孝子臯魚和孔子的故事,也稱“臯魚之泣”或“臯魚三失”:
原文是: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臯魚也,被褐擁鐮,哭于道傍。孔子辟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臯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于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大意是:
孔子在路上行走,聽到非常悲傷的哭聲。孔子說:“快快向前走,前面(應該)有個賢能之人。”到了一看,是臯魚,隻見他穿着褐布衣服,拿着鐮刀,在道旁哭泣。
孔子下車對他說:“你們家是不是有喪事啊,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
臯魚說:他哭是因為犯了三個過失,第一個是年少的時為了求學,周遊列國,以緻耽誤了贍養雙親的時間;第二個是因為自視清高,不願意為君主效力,沒有好好事君,沒有對國家做出貢獻;第三個是本來和朋友交情深厚卻早早地斷絕了來往。
最臯魚感慨道: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止,子女想好好贍養父母可是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再也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了再也見不到的是親人。請讓我從此離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親人)吧。說完,枯槁而逝。
孔子用這件事情來告誡他的弟子:你們要以此為誡,認識清楚啊。于是他的門人中有十三人(十人中有三人)告辭回去贍養親人。
韓嬰記載這個故事,旨在宣揚儒家的孝道。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待”是“等待”的意思。
此句告誡人們,行孝道要及時,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時候,不要等到父母去世之後而後悔不已。
前一句的“樹欲靜而風不止”是比喻,以樹和風之間的關系來表現不以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樹想靜止不動,但身處于風中,客觀環境決定了主觀願望的不能實現。
這句話之所以廣為流傳,因為它戳中了許多人内心深處的痛點:
許多時候,身為人子的我們并不是不孝,隻是我們忙于生活,總是在想,我還有大把的時間,等我長大了,等我忙完了,等我空閑了,等我條件好了……我一定留在家中侍奉父母。可是,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等待中,失去了親人,失去了侍奉雙親的機會。
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是孝子的遺憾。别讓孝敬父母耽擱在等待之中,莫要等到父母仙去之後才悔莫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