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雍正年間,天下太平已久,北京的士人們經常聚集宴會。
《燕京雜記》中提到一種“消寒會”,大多是在冬季,士大夫聚到一起,圍爐飲酒,輪流做東。吃過喝過之後,再一起談論詩文,或者切磋書畫。一般是九個人成局,輪轉一圈正好是九天,取“九九消寒”之義。
還有一種“蝴蝶會”,指的是每一個參加者自帶酒菜,一起聚飲。按照《亦有生齋集》的說法,北京城中流行的做法是,每人帶一壺酒、一碟菜“醵飲”。所以,實際上應該寫為“壺碟會”。
《清稗類鈔》中有“醵資會飲”一條,詳細介紹這類聚餐如何攤派費用。一種是輪流做東,費用全由東家一個人來出,稱為“車輪會”,又名“擡石頭”。第二種是每次聚餐的費用大家均攤。第三種是大家均攤一部分費用,另一部分由某個人承擔。
第四種最有意思,名字叫做“撇蘭”,有點像抓阄,但形式很帶雅趣:假如聚餐的費用大緻要十塊銀元,事先由一位擅長畫蘭的人畫上一叢蘭花,有幾位朋友赴宴,就畫幾莖蘭花,在每莖蘭花的根部标上一個錢數,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而且有一莖蘭花根部不标錢數,加起來總數正好十塊銀元。
然後把畫頁折疊起來,遮住蘭花的根部,不讓大家看到。每個參加宴會的人選一莖蘭花,在葉端寫上自己的名字,最後一莖蘭花留給畫蘭者。
最後把畫頁展開,每個人所選的那莖蘭花根部标的是多少錢,他就出資多少。其中總有一位幸運者可以白吃一頓,全看各人的手氣,很有意思。
《亦有生齋集》的作者趙懷玉,字味辛,乾隆四十五年考中舉人,做過青州府同知。
趙懷玉和洪稚存、張船山、吳山尊等幾位朋友曾經搞過陶然亭雅會,很有名氣。雅會的約定也不同凡俗,就是日期并不固定,隻要哪一天北京下大雪,大家都要趕到陶然亭來飲酒聚會,對酒吟詩。最有意思的是:哪個人最後一個趕到,當天的酒錢就由他出。
這樣的約定,這樣的聚會,聽起來實在有意思。也因此,他們的聚會一時間名聞京城。
這幾位都是恃才傲物之人,其中的洪稚存為人清狂,常去陶然亭,看見有人聚會飲酒,盡管不認識人家,也要湊過去,強飲一大杯酒,吟一句“如此東君如此酒,老夫懷抱幾時開”。然後一笑離開。
做為都城,北京的這種聚會場合很多,主題大多是喝酒吃飯。時間長了,各人在酒席上的習慣也被衆人所知,因此有了自己的綽号,比如酒王、酒相、酒将。有人因為年輕沒有留胡須,被戲稱為酒後,或者因為年紀最小,被稱為酒孩兒。
要組織消寒會、蝴蝶會這種聚會,挑選成員很有講究。大家應該趣味相當,财力相當,最好都是有閑人,不然今天你有事來不了,明天他忙公務脫不開身,很讓大家掃興。而且其中要有三兩個趣人,免得場面太沉悶。
要保證聚會的質量和新鮮感,就不要安排得太頻密,人數也不能太多。
最後看看聚會的食物。
清代北京人的主食主要是面食,《長安客話》中曾經概括北京的面食,非常簡潔,就是三種餅,分别是湯餅、籠餅和胡餅。
湯餅是指“水瀹而食者”,就是面條,包括蝴蝶面、水滑面、托掌面、切面、挂面、冷淘面、溫淘面等等。馄饨和水餃也被歸入這一類。
籠餅是指“籠蒸而食者”,又稱“炊餅”,就是蒸餅、蒸卷、饅頭、包子等等。
胡餅是指“爐熟而食者”,包括燒餅、麻餅、薄脆、酥餅、髓餅、火燒之類。
至于菜肴,北京聚集了各地的人士,大家口味不同,但清代時北京有名的菜館也很多,很容易安排各種菜肴。
于左 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