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初制從萎凋開始到幹燥結束,中間有殺青、揉撚(揉切)、變色(發酵、悶黃、渥堆)等共5種制茶工序。前一段是在酶促氧化的條件下“改形變質”;後一段是非酶促氧化的條件下“改形變質”。不同茶類工序組合和流程不同。同一茶類,不同茶品工藝流程基本相同,但制茶條件的差别,加上鮮葉特性特征的差别,産品的色香味形可謂千姿百态。
以下分萎凋、殺青、揉撚、變色、幹燥對茶葉初制進行綜合論述。萎凋身交整闆基盤萎凋是鮮葉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對綠茶、黃茶、黑茶來說,萎凋不是必要工序,即可萎凋,也可不萎凋,直接殺青。但是在實際生産中,鮮葉從離體(采摘)到殺青少即1~2小時,多的可達1天或更長一些。所以說,盡管綠茶、黃茶、黑茶制造工藝流程上沒有萎凋工序,有的有貯青或攤放工序,不叫萎凋,但都有一個“輕萎凋”過程。在此過程中,茶葉“形”“質”都有變化。
雨水葉、露水葉采摘後必須攤放,待表面水散失後才開始殺青。太平猴魁鮮葉采摘後要進行揀尖,将采摘時多采的第三葉剔除,揀尖過程也是萎凋過程。六安瓜片鮮葉進廠後要進行扳片,除去芽頭茶梗,掰開嫩片、老片,扳片過程也是萎凋過程。西湖龍井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攤放,攤葉厚度3厘米左右,時間6~12小時,待鮮葉減重15%~20%,含水率70%左右即可殺青。炒青綠茶貯青過程減重率和殺青前含水率與龍井茶相似。鮮葉含水率76%,減重率20%即含水率為70%;鮮葉含水率75%,減重率15%即含水率為70.5%。
青茶萎凋包括曬青與晾青,還有采摘後的貯青過程。武夷岩茶的減重率為10%~16%,安溪鐵觀音的減重率5%~10%。崇安茶場資料顯示:第一次做青時,含水率為72.65%,做青結束時,含水率仍有67.93%。如果把做青過程看成萎凋的繼續,青茶的萎凋程度比綠茶略重,比紅茶、白茶輕。
工夫紅茶萎凋葉含水率60%左右;轉子機組合制法紅碎茶萎凋葉含水率63%~65%;C.T.C紅碎茶萎凋葉含水率70%左右。萎凋程度因揉撚、揉切機械不同,差異頗大。萎凋程度輕重不影響發酵,但成品茶風味不同。
白茶萎凋程度重,萎凋葉含水率一般為25%~30%,甚至更低(15%~20%)。
1.萎凋的理化變化鮮葉水分得散失,是萎凋的主要物理變化。萎凋葉水分蒸發,主要是通過葉背面的氣孔,也有一部分通過葉表皮蒸發。老葉因角質化,水分散失比嫩葉慢。嫩梗水分多,且蒸發慢,其中一部分水分轉移到葉面散失,萎凋葉梗中的含水率比芽葉高出20%~30%。芽葉失水程度的差異,導緻萎凋不均勻。即芽葉與梗的不勻,嫩葉與老葉的不勻,影響制茶品質。
二、殺青
殺青是綠茶、黃茶、黑茶鮮葉加工的第二道工序,殺青的目的主要是破壞酶的活性,還有散失水分,揮發低沸點芳香物質和控制化學變化。但殺青的“變質”作用,是通過高溫使蛋白質凝固,達到破壞酶的催化作用。所以有人戲稱,殺青是“殺酶”有一定科學道理。殺青是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的制茶技術,殺青開創了制茶科學的先河。
三、改形(揉撚、揉切、做形)
鮮葉經過萎凋、殺青後,在機械力作用下的“改形”過程,有揉撚、揉切、做形。紅茶萎凋葉必須揉撚成條,破壞葉組織細胞或先揉條後切碎,以利發酵。除高檔綠茶、高檔黃茶外,綠茶類、黃茶類、黑茶類、青茶類殺青後,都有一個揉撚成條或做形的工序。隻有白茶類無揉撚工序(新工藝白茶幹燥前揉撚成條)。
四、變色
“變色”工序即“變質”過程,色變隻是它的表征。制茶過程芽葉發生一系列複雜的化學變化,自芽葉離體後這種變化就已經開始。前面萎凋失水、殺青失水過程就有“變質”,黃茶的悶黃,黑茶的渥堆,青茶的做青,紅茶的發酵是專門設置的變色工序。多酚類化合物的非酶促氧化或酶促氧化是變色變質的突出表現。茶黃素、茶紅素的形成,葉綠素的破壞,芽葉化學性質發生變化,色、香、味的變化是人們感覺器官對化學變化的感知。
五.幹燥
從失水的角度看,萎凋是低溫失水,殺青是高溫(破壞酶活性)失水,二者是茶葉初制前期的失水;幹燥是最後的失水過程,使芽葉達到足幹(含水率5%~6%,甚至更少),防止發黴變壞,便于收藏運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