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 詩經 》“邶風”裡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 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文内容是歌頌戰友之情,是兩名戰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征環境中相互勉勵之詞。當下成了生死不渝的愛情的代名詞。其中“子”是“你”得意思,就是挽着你得手,一直到老
這話的出處
《詩經·邶風·擊鼓》
擊鼓其镗,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執子之手,與子共著.
執子之手,與子同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夫複何求?
在《詩經》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詩“和“鄭箋”中,這段話是歌頌戰友之情的。“山盟海誓說”實際上出現非常之晚,是當代學者錢锺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所提出,盡管言之鑿鑿,可縱觀《擊鼓》一詩,描寫的的确是戰鬥場面,兩相比較,似乎“毛詩”和“鄭箋”稍稍靠譜些——不管誰靠譜,至少寫什麼唐穿、宋穿的千萬别讓男主、女主對唱這段“情歌”,那時候的人可是隻知道毛詩、鄭箋,沒讀過啥《管錐編》的。
現常被情人間用于海誓山盟,或各種狗血武俠、言情、架空小說用于充作男歡女愛的助興道具,甚至有三流小說作家狗尾續貂地給補上了肉麻的幾段序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