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白鹿原講的道理

白鹿原講的道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5:40:35

白鹿原講的道理(白鹿原的生死觀)1

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斓色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主人公六娶六喪,神秘的序曲昭示着不詳。一個家族兩代子孫,為争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争鬥不已,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話劇: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戰,白鹿原翻雲覆雨,王旗變幻,家仇國恨交錯纏結,冤冤相報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陣痛中顫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複雜多變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絢麗多彩的風土人情,形成作品鮮明的藝術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實感。

白鹿原的主角是農民和農村,自然少不了農民關心的傳宗接代問題,即女人和孩子,就有了田小娥悲怆的愛情故事,就有了秋草舍命陪丈夫染瘟疫暴斃的故事,就有了冷秋月悲慘的守貞故事,就有了孝義媳婦荒唐的借種故事......陳忠實筆下的女性全無幸福的人生,她們屈服于傳統的仁義道德,屈服于男權主義的秩序,屈服于農村社會的糟粕價值觀。唯一敢于和命運抗争,敢于突破女性囚籠的百靈也屈死于她為之奮鬥終生的黨,為之奉獻青春和熱血的信仰。其次是地、莊家和牲口,地是莊稼人的根,也是莊稼人的命。為了一畝三分地,世世代代的莊稼人在貧瘠荒涼,幹燥少水的渭河平原上奮鬥着,抗争着,有過興盛,也有過衰亡。印象最深刻的白鹿兩家的發家史,白家靠的是老二的勤勞節儉,一步一步置地買房,才有白家立足乃至光耀于白鹿原,白家老二盡管家業繁盛,到死都穿着綴滿補丁的衣服,所以白家向來以勤儉持家,不張揚,不妄想,本本分分守着田地過日子,這是中國最廣大農村笃信的基本價值觀,也是農業社會賴以存在的基本法則,亦是陳忠實骨子裡信仰的普世觀。故而小說裡白家的結局最為圓滿,不管是白嘉軒的安度晚年,還是孝武孝義的家庭和諧,不管是百靈的烈士追封,還是孝文的春風得意.....白家在封建社會和現代社會都占盡風頭。反觀鹿家境遇則大不一樣。鹿家的發家史浸滿了不為人知的辛酸和無奈,鹿家先祖靠廚師發家,然鹿家先祖成為廚師之前卻受盡師傅的謾罵和侮辱,不可謂不心酸。鹿家先祖發家後,同樣大量置地和買房,但跟白家不同的是,鹿家并沒有莊家人的本分和勤勞。鹿家人出人頭地的願望極其強烈,總想高人一等,人前顯貴。所以有鹿子霖聯合田小娥搞垮白家,有鹿兆海鹿兆鵬投身革命.......鹿家的結局可謂悲慘,鹿子霖失瘋而亡,鹿兆海獻身國家、鹿兆鵬不知所蹤......陳忠實在一面反映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革命是唯一出路的同時,也在暗諷莊稼人應安于本分,任何形式的抗争都沒有好下場。陳忠實一方面反映支撐千年仍曆久彌新的農民的堅韌,另一方面也将中國民族窩裡鬥的劣根性淋漓盡緻地展現出來。

《白鹿原》處處體現作者的悲天憫人和人文關懷,陳忠實筆下的中國人是最真實最凡俗的一群人,他描繪的中國傳統生活是最逼真最透徹的。正如原文所說“滋水縣境内的秦嶺是真正的善,挺拔陡峭巍然聳立是山中的偉丈夫;滋水縣轄的白鹿原是典型的原,平實敦厚坦蕩如砥,是大丈夫的胸襟;滋水縣的滋川剛柔剛柔并濟,是自信自尊的女子。”《白鹿原》中最令人敬佩的當屬朱先生了。朱先生代表的是出生于鄉土社會的知識分子,既有鄉土人的敦厚和淳樸,對百姓熱愛,對土地依戀;也有知識分子的鬥争和風骨,對封建糟粕反對,對假仁假義怒斥,對投筆從戎熱枕。在朱先生身上,有諸葛孔明般神機妙算,有蘇格拉底般安貧樂道,一生正氣,浩然長存,正如黑娃的評價“自信生平無愧事,死後方感對青天”。印象最深刻的是朱先生臨死前的行為,讓兒子為其剃頭,伏在妻子懷裡叫“媽媽”,安排死後殡葬從簡.......讀來不禁潸然淚下。

書中還有一人也值得敬佩,便是仁厚大義的白嘉軒,白嘉軒身上體現的是廣大農民的樸實善良和傳統固執。書中讀來滿含熱淚的是鹿三“進山駝糧”的故事,嘉軒為了培養白家後人吃苦耐勞的品性,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讓年幼的孝武和孝義進山背糧,兩個孩子跟着鹿三吃盡了苦頭,腳底長膿,血水不止,他非但沒有半點關心,還跟他們半開玩笑“現在知道糧食來之不易了吧”,良苦用心和鐵石心腸可見一斑。運回來的糧食自家沒有食用,倒是讓兩個孩子把糧食送到鹿三家,讓自家的長工先吃糧,然後吩咐兩個孩子回山裡再背,這種對下人的宅心仁厚非常人不能比。嘉軒是個粗人,粗的不會關懷自己的孩子,讓富家少爺吃盡窮家小子不能吃的苦頭,還不以為然;嘉軒也是個細人,他懂得關心自己的下屬,懂得用自己的真心換取另一個人的真心,待人掏心掏肺。這般極具矛盾的人物刻畫讓人不禁潸淚,挑起個人的敏感情緒。

讀來還有一處落淚的便是鹿兆海了,鹿兆海從小便随哥哥鹿兆鵬接觸新式教育,他比哥哥多一份感性的熱血和激情。他對待感情是熱血的,從小和百靈兩小無猜,私定終生,許下“一輩子非她不娶”的铮铮誓言,縱然百靈後面因信仰不同離開了他,心屬哥哥鹿兆鵬,但他仍癡心不改,照樣遵守誓言;他對待國家是熱血的,他滿腔報國熱血,在民族大義面前毅然抛棄兒女情長,抛棄奪妻之恨,心系國家山河。鹿兆海是為國捐軀的,他死于抵擋日寇的中條山戰役,在那場戰役上他殺了43個日本人,捋了43根頭發交給朱先生,隻為實現朱先生“扯下一根日本人的頭發給我看”的諾言,他非但做到了,還多扯了42個人的頭發,抗倭之心可見,信守諾言之心可見,一個重情重義的漢子之心可見。

讀罷《白鹿原》,感受頗深的就是生與死的命題了。在白鹿原上生與死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莊稼人的生活很簡單,地裡三畝地,炕上一妻兒。所以莊稼人除了地裡的忙碌,就是傳宗接代的事情了。在沒有計劃生育的時代,每家每戶基本都是多男多女。原上一派人丁興旺的氣象。主人公白嘉軒為了白家人丁問題,先後娶了6個婆娘,可還是沒能解決這個問題,最後還是利用計謀跟鹿家換地,換來風水寶地才讓白家結束代代單傳的命數,先後留有三男一女。《白鹿原》上的生也是充滿無奈的,田小娥為了懷中的娃想安心跟孝文過日子,卻換來被鹿三捅殺的命運;冷秋月為了給鹿家延續血脈,天天盼夫歸,最後落得個失瘋緻死的下場;孝義媳婦為了白家有後,跟兔娃做接種的苟且之事,有辱白家仁義的祖訓;孝文為了生抛棄生而為人的尊嚴,抛棄白家子孫的臉面,跟叫花子一起讨流食.......相對于生,死更是充滿了悲怆。白鹿原先後經曆了旱災和瘟疫兩場災禍,其中餓死和病死的人不計其數,那是一種痛到骨子裡的絕望。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兩個場景,一個是路上村子裡到處都是死人屍體,野狗遍野,惡臭滿地;還有一個場景是瘟疫期間,先前是整戶整戶的死人,後來是整村整村的絕戶,不可謂凄涼。有一戶人家,一家六口,先是婆和孫子染上瘟疫死亡,後來是丈夫和兒媳死亡,最後是延續香火的兒子死亡,這個苦命的老婦人都參與了親人的掩埋,等到埋完兒子的屍體,老婦人最後躺在家中而亡,她不是染瘟疫而死的,而是親人的死亡帶來的痛楚給傷心死的,不可謂悲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人運大不過國運,大不過天運,命合了大運的往上走,一不留神就丢了卿卿性命。周圍的一切随時間逝去,絲毫沒有逝者如斯夫的豪邁。友人敵人都逝撒完畢,有靈性的生命也随之結束。

白鹿原有過興,那是全村種植罂粟的時候,漫山遍野五顔六色的罂粟花顯示着這個地方的生機和希望;那是全村集資修建祠堂,立《鄉約》,仁義禮節的風氣傳唱渭河平原,“仁義之村”的美名天下盛傳;那是全村集資修建白鹿學堂,開鄉村教育的先河,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在白鹿原上空回響.......白鹿原也有過衰,時局動蕩帶來的人心惶惶,假仁假義遍布原野,不計其數的鄉民忘記莊稼人的本分,投身虛無缥缈的革命浪潮之中;旱災和瘟疫造成的人口急劇死亡,莊稼顆粒無收,農名化作白骨,整個原上一片死寂和荒涼;戰争帶來的苛捐雜稅和人丁征兵,讓人心渙散,原上農民無心生活,逃離他鄉。其實不管興衰,白鹿原還是白鹿原,它毅然屹立于渭水河畔,生生世世,世世代代。倒是這人這物,早已埋沒在曆史的洪流之中,其中功名自待曆史評判。

這就是白鹿原,更是親愛祖國的一部悠悠長長的史詩,他胸膛裡的悲與喜、是與非、還有龌龊與落後、高尚與正義都在這裡。生與死,興與衰,都給你做一一咀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